發(fā)布時間:2014-05-05 瀏覽次數(shù):1113
2009年6月發(fā)表于《新出汝南郡秦漢封泥集》
漢汝南郡轄境相當(dāng)于今河南潢川、固始以北,安徽蒙城、潁上以西,河南鄲城、商水以南,郾城、舞陽以西。漢時與豫州刺史部之穎川郡、淮陽國(東漢為陳國)、沛郡(東漢為沛國),揚(yáng)州刺史部之九江郡、廬江郡以及荊州刺史部之江夏郡、南陽郡等郡國為鄰。下轄三十七縣,人口二百余萬,郡治平輿。
戰(zhàn)國時期,汝南郡轄境諸縣多屬楚地,秦時屬陳郡。《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中記載,秦始皇二十三年,秦王取陳以南至平輿。譚其驤先生在《秦郡界考》中分析,秦之陳郡概此時所立。公元前202年(漢高帝五年),漢王朝建立以后,高帝劉邦分封諸異姓侯王,陳郡屬韓信之楚國。翌年,韓信國除后,高帝以淮水分楚地,以淮東之東陽、鄣郡、吳郡置荊國,以淮西之薛郡、彭城、東海封楚元王,淮北地之陳郡自屬。高帝十一年三月分陳郡、穎川二郡,立為高帝子劉友之淮陽國。文帝十二年,淮陽王劉武徙為梁王,淮陽國除為陳郡。周振鶴先生認(rèn)為,《漢書·地理志》(以下簡稱《漢志》)所載汝南郡為高帝所置并無確實證據(jù),很可能是在文帝十二年徙淮陽王為梁王時,分陳郡南部建置的。《漢書·景帝紀(jì)》中記載,景帝二年,汝南郡被置為汝南國,皇子劉非為汝南王。景帝三年,劉非徙為江都王,汝南國除,復(fù)為汝南郡。
西漢政區(qū)變動十分頻繁,而且變動幅度很大。《漢志》所記載所是西漢末年成帝元延、綏和年間的行政區(qū)劃,表示的只是這種變動的尾聲。周振鶴先生在《西漢政區(qū)地理》中分析,汝南郡在漢初僅有淮北之地,其郡界東、北、西都與《漢志》所載汝南郡界相吻合,但南界無弋陽、期思二縣,西北無定陵、長平二縣。武帝元朔五年,汝南郡得淮南國所削期思、弋陽二縣。宣帝元康三年,得淮陽郡長平縣。成帝元延三年,封外戚侍中衛(wèi)尉淳于長為定陵侯,此侯國只存在了兩年多,析當(dāng)分穎川之定陵置,而別屬汝南。至西漢末年成帝元延、綏和年間,汝南共領(lǐng)三十七縣。
元始五年,莽始以經(jīng)義更州名,分界凡十二州,并稍增置郡縣。迄于天鳳元年(《漢書·王莽傳》)。這一時期,汝南郡更名為汝汾。齊召南《漢書官本考證》曰《漢志》之汝汾當(dāng)是汝墳之訛。“汝南故為汝墳地,于汾無涉,觀下女陰莽日汝墳可證。”《漢志》又曰:分為賞都尉。齊召南認(rèn)為:“當(dāng)是賞都郡之訛。蓋莽改汝南郡曰汝墳郡,又分置賞都郡耳。”錢大昕《三史拾遺·卷三》中以提到,宜祿縣,莽改日賞都亭,此亦賞都為郡名之證也。
東漢時期汝南郡之沿革比較復(fù)雜。比較兩漢汝南之三十七縣,可以發(fā)現(xiàn),《漢志》汝南郡下的陽城、安昌、歸德、博陽、成陽、定陵六縣不見于《后漢書·郡國志》(以下簡稱《續(xù)漢志》)汝南郡,同時也不見于其它郡國當(dāng)中,因此這六縣應(yīng)當(dāng)是在東漢初年被省并。《續(xù)漢志》中的征羌、思善、褒信、原鹿、定穎、山桑、城父七縣也不見于《漢志》。這七縣中山桑、城父二縣在《漢志》為沛郡之縣,可能于東漢建武二十年沛立國時被劃歸汝南郡。章帝章和二年分城父立思善。安帝永初二年分上蔡置定穎縣。其它三縣的設(shè)立時間從史料中亦可獲得。
《續(xù)漢志》記載,東漢時期汝南郡轄三十七城占豫州刺史部六郡國九十九縣、邑、侯(公)國的三分之一多,在東漢所有郡國當(dāng)中屬縣、邑、侯國數(shù)量等同于漢光武帝的起兵之地南陽郡,遠(yuǎn)遠(yuǎn)地超過了其它郡國,人口之眾也僅次于南陽郡。
新莽末年,劉秀兄弟起兵南陽,南陽及其附近的汝南、穎川等郡的豪杰紛紛響應(yīng)。東漢王朝建立后,這些功臣受到重用,南陽、汝南等郡的戰(zhàn)略地位也得到了重視。東漢初光武帝派往汝南的太守,多為軍功重臣。這些太守當(dāng)中多有口碑甚佳者,他們在汝南郡任職期間能興利除弊,造福一方。如開國功臣鄧晨在汝南任太守期間“興鴻郄陂數(shù)千頃田,汝土以殷,魚稻之饒,流衍它郡”(《后漢書·卷十五》)。光武三年寇恂任汝南太守,“乃修鄉(xiāng)校,教生徒,聘能為左氏春秋者,親受學(xué)焉”(《后漢書·卷十六》)。和帝時官宦世家出身的何敞“遷汝南太守,……在職以寬和為政,……是以郡中無怨聲,百姓化其恩禮。其出居者,皆歸養(yǎng)其父母,追行喪服,推財相讓者二百許人。……又修理鲖陽舊渠,百姓賴其利,墾田增三萬余頃。吏人共刻石,頌敞功德”(《后漢書·卷四十三》)。另外,在《七家后漢書》中曾記載:“(韓)崇遷汝南太守。詔引見,賜車馬劍革帶。上仍敕崇曰:'汝南,心腹之地,位次京師也’”。另外,東漢時期,汝南郡內(nèi)所封侯國多為軍功、外戚。例如,建武十九年封馬援為新息侯,建武二十五年又封朱浮為新息侯;建武十五年封臧宮為朗陵侯;建武年間,封光烈皇后之母族原鹿侯、鲖陽侯、氵隱強(qiáng)侯、吳房侯;桓帝永興年間封鄧皇后兄鄧演為南頓侯等等。這些都說明汝南郡在東漢時期曾經(jīng)是個經(jīng)濟(jì)上富庶,戰(zhàn)略上又很重要的地方,在東漢時期郡國當(dāng)中占居重要地位。
由于這批封泥集中反映了漢汝南郡之狀況,在此借先人之研究成果,結(jié)合本集所輯封泥資料,將汝南郡轄縣之沿革做一綴述。
以下所考汝南郡屬縣以《漢志》所載汝南郡三十七縣為序,《漢志》中無載的東漢汝南郡之征羌、思善、褒信、原鹿、定穎、山桑、城父七縣續(xù)于《漢志》三十七縣后:
平輿 戰(zhàn)國楚邑,秦置縣,屬陳郡,西漢屬汝南郡,東漢沿襲不改。為汝南郡治所。故治位于現(xiàn)在平輿縣城北約30公里處。《漢志》注應(yīng)劭曰:故沈子國。《續(xù)漢志》曰“有沈亭”。沈,為西周文王子封國,姬姓。《春秋》魯定公四年蔡滅沈,后屬楚置為縣。本集輯有秦封泥“平輿丞印”,西漢封泥“平輿令印”、“平輿右尉”、“平輿丞印”,東漢封泥“平輿令印”、“平輿丞印”等。
陽安 西漢置縣,屬汝南郡,東漢沿襲不改。初平三年置郡,旋廢郡又為縣。西漢綏和二年,封帝舅丁明為陽安侯(《漢書·卷十一》)。東漢建武十七年,光武帝封郭皇后弟郭況為陽安侯(《后漢書·卷十》)。元初四年,封鄧珍為陽安侯,邑三千五百戶,建光元年國除(《后漢書·卷十六》)。延熹元年封桓帝女華為陽安長公主(《后漢書·卷十》)。又《續(xù)漢志》曰“有道亭,故國”,即春秋道國。春秋楚成王時滅于楚為邑,東漢置亭。陽安故治在今河南確山縣北古城。本集輯有西漢封泥“陽安長印”、“陽安丞印”,東漢封泥“陽安侯相”、“陽安國丞”、“陽安邑令”、“陽安邑丞”、“陽安右尉”等。
陽城 西漢置縣,莽曰新安,東漢初被省并。故治位于今漯河市東30公里處。
氵隱強(qiáng) 戰(zhàn)國氵隱強(qiáng)邑,因臨氵隱水而名。西漢置氵隱強(qiáng)縣,屬汝南郡,東漢沿襲不改。世祖即位,拜堅鐔揚(yáng)化將軍,封氵隱強(qiáng)侯,置氵隱強(qiáng)侯國(《后漢書·卷二十二》)。明帝永平元年,又封光烈皇后之前母弟陰興子陰博氵隱強(qiáng)侯(《后漢書·卷三十二》)。故治在今河南臨穎東約30公里。本集輯有西漢封泥“氵隱強(qiáng)長印”,東漢封泥“氵隱強(qiáng)侯相”、“氵隱強(qiáng)長印”等。
富波 西漢置縣,因縣多陂塘以溉稻,故名富波,屬汝南郡,東漢沿襲不改。光武帝建武二年封王霸為富波侯,置富波侯國(《后漢書·卷二十》)。建武十三年廢入女陰縣,和帝永元九年分女陰復(fù)置縣。故治在今安徽阜南縣東南。本集輯有西漢封泥“富波丞印”、“富波右尉”,東漢封泥“富波侯相”、“富波國丞”等。
女陽 秦置女陽縣,屬陳郡,西漢屬汝南郡,東漢沿襲不改。《水經(jīng)注·潁水》曰“縣故城有汝水枝流,故縣得厥稱矣”。東漢永元二年封竇景為汝陽侯(《后漢書·卷二十三》),延憙二年封唐衡汝陽侯,食萬三千戶(《后漢書·卷七十八》)。故治在今河南商水縣西北約15公里處。本集輯有秦封泥“女陽丞印”、西漢封泥“女陽令印”、“女陽丞印”,東漢封泥“女陽令印”、“女陽侯相”、“女陽左尉”等。《續(xù)漢志》稱“汝陽”,據(jù)所輯封泥可證《續(xù)漢志》之“汝陽”亦為“女陽”縣。
鲖陽 西漢置縣,因縣在鲖水之陽而得名,東漢沿襲不改。明帝永平元年封光烈皇后之前母弟陰興之子慶為鲖陽侯,置鲖陽侯國(《后漢書·卷三十二》)。故治在今安徽臨泉西北銅城鎮(zhèn)。本集輯有西漢封泥“鲖陽令印”、“鲖陽丞印”,東漢封泥“鲖陽國丞”、“鲖陽侯相”、“鲖陽邑令”等。
吳房 西周房子國,為春秋楚靈王所滅,后以其地封吳王闔閭弟夫概,故稱吳房。戰(zhàn)國、秦為邑,西漢置縣,東漢沿襲不改。和帝永元元年封陰識孫綱為吳房侯(《后漢書·卷三十二》)。故治即今河南遂平縣。《續(xù)漢志》曰“有棠谿亭”,即古房國棠谿邑(春秋吳夫概奔楚為棠谿氏),戰(zhàn)國屬韓,以此出劍戟聞名于世,東漢置亭。故址在今河南西平縣西。本集輯有西漢封泥“吳房令印”、“吳房侯相”,東漢封泥“吳房國尉”、“吳房侯相”。
安成 戰(zhàn)國魏安城邑,西漢置安城縣,屬汝南郡,王莽改為至成,東漢改為安成縣。建武初年,封銚期為安成侯。故治在今河南正陽東北。《續(xù)漢志》曰“有武城亭”,即春秋楚武城邑。相傳為武城黑之邑,故名,東漢設(shè)亭。本集輯有東漢封泥“安成侯相”、“安成國丞”、“安成長印”、“安成左尉”等。《續(xù)漢志》中“安成”做“安城”,當(dāng)為有誤。
南頓 春秋頓子國,因受陳國逼迫南遷,故曰南頓。楚昭王二十年楚滅之為南頓邑,西漢置縣,屬汝南郡,東漢沿襲不改。桓帝永興二年,封鄧皇后兄鄧演為南頓侯(《后漢書·卷十下》)。故治在今河南項城西。本集輯有西漢封泥“南頓丞印”、“南頓左尉”、“南頓右尉”、“南頓之印”,東漢封泥“南頓令印”、“南頓侯相”等。
朗陵 西漢置朗陵縣,因縣西南有朗陵山而得名,屬汝南郡,東漢沿襲不改。建武十五年光武封藏宮為朗陵侯,置朗陵侯國(《后漢書·卷十八》)。故治在今河南確山縣南。本集輯有西漢封泥“朗陵長印”、“朗陵尉印”,東漢封泥“朗陵丞印”、“朗陵侯相”、“朗陵國尉”、“朗陵右尉”等。
細(xì)陽 西漢置縣,因縣在細(xì)水之陽而得名,屬汝南郡,王莽改為樂慶,東漢復(fù)為細(xì)陽縣。建武十一年封岑彭子岑遵細(xì)陽侯,置為細(xì)陽侯國(《后漢書·卷十七》)。故治在今安徽太和東南。本集輯有西漢封泥“細(xì)陽丞印”、“細(xì)陽國丞”、“細(xì)陽令印”、“細(xì)陽之印”,東漢封泥“細(xì)陽侯相”、“細(xì)陽國尉”等。
宜春 西漢置宜春縣,屬汝南郡,王莽改名宜孱,東漢復(fù)為宜春縣,后因豫鄣郡有宜春縣,故改為北宜春。建武二年封劉匡為宜春侯,置為宜春侯國(《后漢書·卷十四》)。元初三年封皇后父閻暢為北宜春侯,食邑五千戶(《后漢書·卷十下》)。故治在今汝南縣西南。本集輯有西漢封泥“宜春國丞”,東漢封泥“宜春侯相”、“北宜春長”等。
女陰 西周胡國,春秋楚昭王二十一年滅于楚為胡邑,秦置汝陰縣,屬陳郡,西漢改作女陰縣,屬汝南郡,為都尉治所。王莽稱為汝墳,東漢時又復(fù)為女陰縣。女陰縣即《詩經(jīng)》中“女墳”,本集輯有秦封泥“女賁丞印”和西漢封泥“女賁令印”,可證秦及漢初確有女賁縣,古漢語中“墳”和“賁”相通,概“女陰”縣秦至西漢早期為“女賁”縣,后更名女陰。王莽托古改制,復(fù)稱“女陰”為“女賁”也可說明這一點。《續(xù)漢志》稱“汝陰”,但據(jù)東漢封泥“女陰令印”、“女陰左尉”等印文,可證后漢“汝陰”當(dāng)為“女陰”縣。《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載,高祖六年封夏侯嬰為汝陰侯,傳四世至元鼎二年除。東漢光武即位,封劉信為汝陰侯,永平十三年國除(《后漢書·卷一十六》)。女陰故治在今安徽阜陽市。本集輯有西漢封泥“女陰丞印”、“女陰侯相”、“女陰令印”,東漢封泥“女陰令印 “女陰左尉”、”等。
新蔡 春秋時蔡平侯自蔡徙于此,故曰新蔡。戰(zhàn)國楚邑,秦置新蔡縣,屬陳郡,西漢改屬汝南郡,王莽稱新遷,東漢復(fù)為新蔡縣。建武二十八年封吳國為新蔡侯,置新蔡侯國(《后漢書·卷十八》)。故址在今河南新蔡縣。《續(xù)漢志》曰“有大呂亭”,即故呂侯國,東漢置亭。因西南有小呂亭,故稱大呂亭。故治在今河南新蔡南。本集輯有西漢封泥“新蔡丞印”、“新蔡左尉”,東漢封泥“新蔡丞印”、“新蔡國尉”、“新蔡侯相”、“新蔡長印”等。
新息 西周息國,后東徙,故曰新息。西漢置縣,屬汝南郡,王莽稱新德,東漢復(fù)名新息縣。建武十九年,光武帝封伏波將軍馬援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置新息侯國(《后漢書·卷二十四》)。建武二十五年又封朱浮為新息侯(《后漢書·卷三十三》)。故治在河南新息縣。本集輯有西漢封泥“新息丞印”、“新息長印”、“新息之印”,東漢封泥“新息丞印”、“新息左尉”、“新息長印”等。
灈陽 西漢置縣,因于灈水之陽而得名,屬汝南郡,東漢沿襲不改。建武二十八年封吳旦為灈陽侯,置灈陽侯國(《后漢書·卷十八》)。故治在今河南遂平縣東。集輯有西漢封泥“灈陽長印”,東漢封泥“灈陽丞印”、“灈陽長印”等。
期思 春秋時楚成王滅蔣國,置期思縣。西漢早期屬淮南國,后屬汝南郡,東漢沿襲不改。建武七年更封臧宮期思侯(《后漢書·卷十八》)。故治在今河南淮濱東南期思鎮(zhèn)。《續(xù)漢志》曰“有蔣鄉(xiāng)”,即西周時蔣國,姬姓,周公子所封,春秋楚成王滅之為期思縣,東漢置蔣鄉(xiāng)。本集輯有西漢封泥“期思尉印”、“期思長印”,東漢封泥“期思侯相”、“期思長印”、“期思左尉”等。
慎陽 西漢置縣,因縣位于慎水之陽而得名,屬汝南郡,東漢沿襲不改。故治位于今河南正陽縣北。本集輯有西漢封泥“慎陽丞印”、“慎陽國丞”、“慎陽尉印”,東漢封泥“慎陽丞印”、“慎陽侯相”、“慎陽長印”等,慎陽侯無考。
慎 春秋楚邑,楚白公居以拒吳。西漢置縣,屬汝南郡,王莽改稱慎治,東漢復(fù)為慎縣。建武二年封劉賜為慎侯(《后漢書·卷十四》)。靈帝中平元年封何皇后異母兄何進(jìn)為慎侯(《后漢書·卷六十九》)。故治即今河南潁上縣西北江口集。本集輯有西漢封泥“慎丞之印”、“慎令之印”,東漢封泥“慎令之印”、“慎侯相印”、“慎丞之印”、“慎左尉印”等。
召陵 春秋楚邑,戰(zhàn)國屬秦,西漢置召陵縣。召者高也,其地丘墟,井深數(shù)丈,故以為名。屬汝南郡,東漢沿襲不改。建武中封李通少子李雄為召陵侯《后漢書·卷十五》。故治在今河南郾城東召陵。《續(xù)漢志》曰“有陘亭”,即春秋陘山,楚地,東漢置亭,故址在今河南郾城東南。本集輯有西漢封泥“召陵丞印”、“召陵令印”、“召陵長印”、“召陵之印”,東漢封泥“召陵國丞”、“召陵侯相”、“召陵令印”、“召陵左尉”等。
弋陽 西漢置縣,初屬淮南國,后屬汝南郡,東漢沿襲不改。建武二年光武帝封族弟劉國為弋陽侯(《后漢書·卷十四》)。故治在今河南潢川縣西。《續(xù)漢志》曰“有黃亭”,即西周黃國,嬴姓,春秋楚成王二十四年滅于楚為黃邑,東漢置亭,故址當(dāng)同于弋陽縣治。本集輯有西漢封泥“弋陽侯相”、“弋陽國尉”、“弋陽國丞”,東漢封泥“弋陽侯相”等。
西平 西漢置縣,因縣西有西陵亭,西陵平夷,故名西平。王莽改稱新亭,東漢復(fù)為西平縣。其地產(chǎn)鐵,《漢志》曰“有鐵官”。西漢甘露中,封于定國西平侯(《漢書·卷七十一》)。東漢永初元年,封鄧弘西平侯,食邑萬戶,建光元年國除(《后漢書·卷十六》)。建和元年,封梁蒙為西平侯,食萬戶(《后漢書·卷三十四》)。故治在今河南舞陽東南。《續(xù)漢志》曰“有柏亭,故柏國”,即春秋之柏國,后滅于楚,柏亭當(dāng)于西平縣城中。本集輯有東漢封泥“西平丞印”、“西平侯相”、“西平令印”、“西平右尉”、“西平左尉”等。
上蔡 《漢志》載,西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此建蔡國。后因叔度隨武庚反叛被放逐。周成王時,又封其子胡于此為蔡國君。春秋時蔡國受楚國逼迫,多次遷都。蔡昭侯遷都州來,并改州來為下蔡,因而稱故都為上蔡。戰(zhàn)國時,韓置上蔡縣,秦屬陳郡,西漢改屬汝南郡,東漢沿襲不改。永初元年,封鄧騭上蔡侯食邑萬戶(《后漢書·卷十六》)。故治在今河南上蔡西南10公里。本集輯有西漢封泥“上蔡丞印”、“上蔡令印”,東漢封泥“上蔡令印”、“上蔡丞印”、“上蔡左尉”等。
浸 春秋時楚邑。《漢志》注應(yīng)昭曰“孫叔敖子所邑之浸丘是也”。秦置浸縣,屬陳郡,西漢改屬汝南郡,王莽曰閏治,東漢光武中興更名固始。建武二年封司空李通為固始侯,置固始侯國(《后漢書·卷十五》)。故治在今安徽臨泉縣。本集輯有西漢封泥“寢令之印”、“寢丞之印”,東漢封泥“固始丞印”、“固始國尉”、“固始侯相”等。
西華 西漢置縣,屬汝南郡,王莽改曰華望,東漢復(fù)為西華縣。東漢永初元年,封鄧閶西華侯,食邑萬戶,建光元年國除(《后漢書·卷十六》)。故治在今河南西華南約20公里處。本集輯有西漢封泥“西華國丞”、“西華右尉”,東漢封泥“西華令印”等。
長平 西漢置縣,前期屬淮陽郡,宣帝元康三年歸汝南郡,莽曰長正,東漢屬陳國。哀帝元壽元年封彭宣為長平侯(《漢書·卷七十一》)。故治在今河南西華縣東北。所輯封泥中有西漢時期之“長平邑印”。本集輯有西漢封泥“長平邑印”等。
宜祿 西漢置縣,屬汝南郡,王莽改曰賞都亭,東漢初廢,和帝永元中復(fù)置宜祿縣。故治即今河南鄲城東南約20公里宜路店。本集輯有西漢封泥“宜祿長印”,東漢封泥“宜祿長印”、“宜祿左尉”等。
項 春秋項國。春秋魯僖公十七年滅于魯,后為楚項邑。秦置縣,屬陳郡,西漢屬汝南郡,東漢沿襲不改。故治在今河南沈丘。本集輯有西漢封泥“項丞之印”,東漢封泥“項丞之印”、“項長之印”、“項左尉印”等。
新郪 周為郪丘邑,戰(zhàn)國又名新郪,秦時為新郪邑,西漢置縣,王莽時改新延,東漢復(fù)為新郪,章帝建初四年改名宋公國。漢之侯國,除功臣、諸侯王子和宦官之外,另外還有為了尊其先圣,而封其后,以為漢賓,位在三公之上。東漢建武五年光武帝封殷之后孔安為殷紹嘉公,十三年為宋公。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國于此,故稱宋公國。故治在今安徽太和北約40公里處。《續(xù)漢志》曰宋公國“漢改為新郪”,《戰(zhàn)國策·魏策》蘇秦謂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新郪……”故知《續(xù)漢志》說法有誤。本集輯有西漢封泥“新郪令印”、“新郪右尉”,東漢封泥“宋公國尉”、“宋公相印”等。
歸德 侯國,西漢宣帝置,莽曰歸惠,東漢被省并。
新陽 秦置縣,因處新水之陽,故名新陽,屬陳郡,西漢改屬汝南郡,王莽曰新明,東漢復(fù)為新陽。建武中封陰識弟陰就為新陽侯(《后漢書·卷三十二》)。故治在今安徽界首北約30公里處。本集輯有西漢封泥“新陽長印”,東漢封泥“新陽長印”、“新陽侯相”等。
安昌 西漢置縣,莽曰始成,東漢初被省并。西漢成帝河平四年封帝師張禹為安昌侯(《漢書·卷八十一》)。故治在今河南確山縣西。
安陽 西漢置安陽縣,屬汝南郡,王莽改稱均夏,東漢復(fù)為安陽縣。建武年間封吳漢兄子吳彤為安陽侯,置為侯國(《后漢書·卷十八》)。故治在今河南正陽西南。《續(xù)漢志》曰“有江亭,故國,嬴姓”,即西周江國,春秋楚穆王三年滅于楚為邑,西漢于此置安陽縣,東漢又置江亭,當(dāng)在安陽縣城內(nèi)。故址在今河南息縣西約30公里處。本集輯有東漢封泥“安陽國尉”、“安陽侯相”、“安陽國丞”等。
博陽 西漢置縣,屬汝南郡,莽曰樂嘉,東漢初被省并。宣帝時封丙吉為博陽侯,邑千三百戶,傳子至孫,直到王莽敗乃絕(《漢書·卷七十四》)。故治在今河南商水縣東南,
成陽 西漢置縣,莽曰新利,東漢初被省并。西漢永始元年封婕妤趙氏父臨為成陽侯,哀帝建平元年國除(《漢志·卷十》)。故治在今河南信陽北。
定陵 成帝元延三年,封外戚侍中衛(wèi)尉淳于長為定陵侯,綏和元年,定陵侯國除(《漢書·卷十》),析為潁川之定陵別屬汝南屬。
征羌 東漢置縣,屬汝南郡。建武十一年,中郎將來歙遇害后,光武帝賜贈來歙中郎將、征羌侯印綬,謚曰節(jié)侯。“以歙有平羌、隴之功,故改汝南之當(dāng)鄉(xiāng)縣為征羌國焉”(《后漢書·卷十五》)。兩漢志無當(dāng)鄉(xiāng)縣,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和王先謙《后漢書集解》中均疑“縣”字為衍文。本集輯有封泥“當(dāng)鄉(xiāng)□印”,以此考證,當(dāng)鄉(xiāng)應(yīng)為汝南郡失載之縣,后改為征羌侯國。故治在今河南漯河市東約30公里處。《續(xù)漢志》曰“有安陵亭”,即戰(zhàn)國楚安陵邑,曾為安陵君的封邑,東漢置亭。本集輯有東漢封泥“征羌國尉”、“征羌侯相”等。
思善 東漢章帝章和二年分城父縣置思善侯國,封何人為思善侯史料無考。故治位于故治在今安徽亳縣東南。本集輯有東漢封泥“思善侯相”。
褒信 東漢初年置褒信縣,屬汝南郡。永建初封宦者中黃門李元為褒信侯,置褒信侯國,永和二年國除(《續(xù)漢志·卷七十八》)。故治在今河南新蔡縣南約30公里處。《續(xù)漢志》曰“有賴亭,故國”,即西周賴國,春秋楚靈王時滅于楚,東漢置亭。《史記》載楚封王孫勝白公。杜預(yù)曰“褒信縣西南有白亭”。括地志云:“白亭在豫州褒信東南三十二里。褒信本漢郾縣之地,後漢分郾置褒信縣”。故址在今河南新蔡南。本集輯有東漢封泥“褒信侯相”、“褒信長印”等。
原鹿 春秋宋鹿上邑,東漢初置原鹿縣。建武十五年,封光烈皇后之前母兄陰識為原鹿侯,置原鹿侯國(《后漢書·卷三十二》)。故治在今安徽阜南縣南約15公里處。本集輯有東漢封泥“原鹿侯相”、“原鹿長印”、“原鹿丞印”等。
定潁 東漢永初二年,安帝分上蔡置定潁縣,屬汝南郡。延光中封尚書令郭鎮(zhèn)為定潁侯,置定潁侯國(《后漢書·卷四十五》)。故治在今河南西平縣東北。本集輯有東漢封泥“定潁侯相”、“定潁長印”等。
山桑 西漢置縣,因有山生于邑,其地又有桑,故名山桑。山桑西漢屬沛郡,東漢改屬汝南郡。建武二年光武帝封王常為山桑侯,置山桑侯國(《后漢書·卷十五》)。故治在今安徽蒙城縣北30公里處。《續(xù)漢志》曰“有下城父聚,有垂惠聚”。下城父聚乃秦之下城父邑。因在故城父縣東南,故加“下”字,東漢時稱下城父聚。故址在今安徽渦陽東南。垂惠聚故址在今安徽蒙城西北。本集輯有東漢封泥“山桑國尉”、“山桑侯相”等。
城父 春秋時陳國之夷邑,春秋魯僖公二十三年被楚所取,稱城父邑。楚公子棄疾曾遷許國于此。秦滅楚后置城父縣,屬泗水郡,西漢屬沛郡,王莽改稱思善,東漢復(fù)為城父,改屬汝南。永興二年封梁胤子梁桃為城父侯(《后漢書·卷三十四》)。故治在今安徽亳縣東南城父集。本集輯有東漢封泥“城父國丞”、“城父侯相”、“城父令印”等。
以上為《漢志》及《續(xù)漢志》所載汝南郡所轄諸縣,可與本集所錄封泥互為印證,尤其是《續(xù)漢志》所載汝南郡全部三十七縣均在輯錄之中,在此做一封泥資料與史籍的對比考釋,希望能對今后汝南郡的研究有所幫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