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2017-09-24
【編者按】6月29日至10月8日,“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在上海博物館舉辦,觀者如云。即便是今年上海遭遇罕見高溫,人們的觀展熱情依然不減。眼下距展覽結束還有大約兩周時間,如果你想搭上末班車,怎么在有限的時間里有最大的收獲呢?日前,在復旦人文智慧課堂秋季開學論壇上,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仲謀以“與世界文明的相遇”為題,講述了這個展覽的緣起以及展品背后的故事。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它的英文名稱來自幾年前大英博物館與BBC合作錄制的一檔廣播節目: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該節目共100集,每集為大家介紹大英博物館的一件藏品,通過這件展品,展示相關的歷史事件。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是一個巡展,之前到過很多地方。此次來到上海,我們做了一個副標題:濃縮的世界史。在三個多月的時間里,這個展覽吸引了眾多觀眾。做展覽有時候就像炒菜,同樣的展品放在不同的地方,因為炒法不一樣,炒出來的味道也不同。我們希望這次展覽能體現出上海的味道。
【展覽的緣起:多個“一”】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大家應該都了解一些,可能有人還沒看,但是新聞上你會看到一些,在微信上也會有推送。這個展覽的緣起有多個“一”,首當其沖的那個“一”就是一座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很自豪地說,世界上只有一個博物館可以做到這樣的展覽,就是大英博物館。不說這里面有沒有自夸的成分,但是反過來講,能夠做這樣一個濃縮的世界史的博物館確實沒有幾個。全世界公認的四大博物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俄羅斯的冬宮博物館,這四個博物館的藏品都非常豐富,通常有幾百萬件,有的甚至超過一千萬件。在這四個博物館當中,大英博物館的歷史是最早的,1753年成立,真正開放是在1759年。
大英博物館為什么能做這樣的展覽?我們看看其他的館:盧浮宮缺亞太的展品,而俄羅斯的冬宮博物館也有缺陷,它最多的是關于俄羅斯歷史、歐洲文藝復興、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藏品,但其他藏品相對不足。唯一可以比一比的是大都會博物館,但是它的歷史沒有大英博物館那么久。
談到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有一個功臣不得不提。這個人叫尼爾·麥格雷戈,曾在大英博物館做了14年的館長,2015年離開去了德國。前面我提到的那檔廣播節目就是麥格雷戈去講的,每周播出五集,周一至周五,做了20周,每集15分鐘,時間不長,但是這個節目非常受歡迎。在今天看來,似乎有點不可想象:講文物、講藝術品,沒有圖片、沒有圖像,純粹讓大家就是聽,似乎很難受歡迎。但是BBC這個節目非常成功,它利用人的描述,利用一些采訪的錄音,讓人們在腦中構建一個物品的形象,然后自己再去大英博物館,去認識真正的這件物品的原貌。由于這個節目非常受歡迎,后來就做成了一本書——《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上海博物館這次搞展覽的時候也帶動了這本書的銷售。無論是節目還是書,都在世界范圍內受到了人們的喜愛,于是這啟發了麥格雷戈館長,2014年轉換成另外的形式,做成世界性的巡回展覽。
為什么做巡回展覽?這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麥格雷戈有一個觀點,他說大英博物館不是一個英國人的博物館,它是為世界人民服務的一個博物館,所以展覽要向全世界開放。當然,這是基于他的立場來說的。對于希臘、中國這樣曾經深受殖民侵略的國家來說,這些藏品中很多是被非法弄出去的。在這里,暫且不對此予以評論。但是,正是這種超出為英國人服務的理念,促使麥格雷戈要做一個全球性的展覽,而大英博物館雄厚的藏品則提供了條件。
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通過一個廣播節目,然后把很好的想法變成一本書,變成一個展覽,然后在世界巡回,在宣傳大英博物館優秀的藝術藏品的同時,也在宣傳博物館的建館和管理的理念。中國在這方面也可以借鑒一下,如果策劃一個非常好的重量級的展覽,把它推出去在全世界巡回,那是宣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好途徑。
一個博物館館長,一個廣播節目,一本書,一個巡回展覽,就變成了我們今天在上海能夠迎接這個展覽的一個緣起。
【為什么書中所說的100件不能全來?】
今天看上海博物館的百物展,細心的觀眾可以去找一找,有多少件跟那本書里一樣?我找了一下,我們這個展覽當中與書里面相同的東西差不多有46件,將近一半,另外50多件是選取了類似的東西。為什么這一百件不能全來?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有一些東西聽節目沒問題,但是你要辦一個展覽、要把它實現,那是非常難的。比如說《女史箴圖》,且不說《女史箴圖》背后復雜的一些故事,但就藏品本身來說,做展覽就很困難。為什么這么說?大家都知道《女史箴圖》是顧愷之的作品,赫赫有名,屬于教科書級的東西。但是在大英博物館的《女史箴圖》,你知道它是什么樣的嗎?上海博物館搞書畫展覽的時候,你會注意到,有些手卷很長,十幾米,最長的二三十米都有。故宮博物院曾經舉辦過一個 “普天同慶——清代萬壽盛典展”,其中有幅康熙時期的圖,長40米,但是那是手卷,可以卷起來,卷起來無非就那么大,放一個小箱子就好了。《女史箴圖》可不一樣,它平攤在一塊板子上,原來進入大英博物館不久,當時日本的一些裱畫師把它平攤在一塊板子上就展出了。那就是一塊普通的平平的板子,3.5米那么長,這塊板子不是手卷,因此不能把它卷起來,運輸這塊板子需要很多的條件,包括溫度、濕度的控制,而且陸路運輸、飛機運輸分別有不同的要求,不是想運就運得來的。更何況它那么大,要專門做符合各種控制條件的箱子,非常難。所以,類似這樣的藏品做廣播節目可以,但是很難在展覽中實現。
再比如羅塞塔石碑,屬于大英博物館的經典必看展品,就是能夠證明你“到此一游”的那個標志性東西。但羅塞塔石碑其實就是一塊石頭,上面有三種文字:希臘文字、古埃及文字和當時的通俗體文字,刻了同樣的內容。一般人根本看不懂,但是大家都像朝圣一樣站在它面前拍照,若有所思地看著這個羅塞塔石碑,其實就是感受一下。我自己也看不懂,所以我繞了半圈看看多高多寬多厚,有個印象,下次人家跟你說羅塞塔石碑到底什么樣的,我知道它是那么大的,僅此而已。關于石碑的其他知識需要通過書籍等其他方式去查閱,真正看這個展品是了解不到多少信息的。但是羅塞塔石碑已經成為大英博物館的標志性“景點”,如果它也參加巡展,很多人會不愿意。因為在中國的一個展地無非是幾十萬人觀看,但是每年到大英博物館參觀的人數可以達到幾百萬人,所以類似這樣的展品也是不可能來的。
那么,問題來了,怎樣保證此次來上海參加巡展展品的代表性呢?
首先是要和廣播節目有區別。比如,廣播節目當中已有的東西要進行微調,找類似的就可以。但是即使大英博物館有這么多的藏品,也很難說所有的東西必定是有替代品的,有的東西僅此一件。但就我們今天來看,這個展覽有很多東西是可以替代的,因為它講的就是一種文明,講的是其中的一個點。所以這個展覽是有很大空間的。比如說,前期巡展到澳大利亞,有一個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奧古斯都的青銅雕像,眼睛里面是嵌寶石的。這個比較少見,但是奧古斯都的石頭雕像還是比較多的,全世界大概有250多尊。由于石頭對溫度、濕度等沒有過于嚴格的要求,所以到上海博物館來巡展的時候就換了一個石頭雕像。
大家都很關心,在這個展覽當中,中國物品都有哪些?此次展覽的“百物”中有8件出自中國,包括良渚文化的玉琮、西周早期的康侯簋、商周時期的镈、東漢釉陶六博俑、唐代劉庭訓墓的三彩文官俑、唐代龍首雙耳瓶、元代青花瓷盤和中國產的太陽能燈具和充電器。其中,7件古代文物都是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比如,東漢釉陶六博俑較完整展現了六博這種游戲,歷史價值很高,而且兩個俑形態生動,觀賞性較強。唐代龍首雙耳瓶身上帶有異域文化的元素,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希臘、羅馬以及西亞,這是一件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
唐代劉庭訓墓的三彩文官俑。
【選擇展品有哪些原則】
接下來我們談談這個展覽的主旨。引用《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這本書前言當中的話,博物館的功能是通過文物來講述歷史,就是以物述史。關于歷史,我們有很多文字的資料可以參照,可以去讀,去了解,但是博物館有一個特殊性,它是靠文物的,不是靠說的,因為文字的歷史永遠有傾向性,但是物品它是客觀存在的,當然對物品的解讀也是有不同的傾向性的,但是畢竟一個文物反映的歷史要更加客觀和真實,這是我們今天達成一致的觀點。上海博物館以前做的展覽是講藝術的,但是這個展覽偏重于歷史,也是從這個角度考慮。
《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有一個簡單的講述原則。從博物館的數百萬件藏品中選一百件藏品,這個工作其實是費了很大的勁。要全面展現人類200萬年文明史,藏品要盡可能公平地選擇全球不同的地區,盡可能多方面地展現那些已被證明切實可行的人類經驗,并讓我們了解各個社會的全貌,而非只著眼于權貴階層,因此須在收錄偉大藝術品的同時也包含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那么多的藏品,你要考慮到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要把它做到公平其實是很難的。說句實話,今天大家去看展覽,就會發現它選取的英國東西的比例就不小,甚至超出了我們中國的東西。但是畢竟這個展覽是出自英國,所以不可避免地會帶有一些主觀傾向性。這無傷大雅,相對還是比較公平的。
我自己總結了選擇展品的幾個原則:
?一是必須是各個時代的典型物品。
?二是各個地區不同的文明的典型物品,比如埃及的化妝品、土耳其出土的亞歷山大頭像的銀幣、中國的玉琮、伊拉克的宮廷壁畫、巴基斯坦犍陀羅地區的佛像、復活節島的界標,還有毛利人的短棍、哥倫比亞的黃金,等等。
?三是顯示各個不同文明不同地區的典型物品,需要偉大的藝術品和平凡的藝術品兼而有之。
?四是注重蘊含多重信息的物品。比如,小獵犬號上的精密計時器。選擇它,首先是因為它是1831年被帶上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小獵犬號,達爾文就是乘坐了這艘船環游世界的,航海旅行最終使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把人們一貫認為的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時間大大推前了。但不止于此。英國人當時成功制造出精準的航海計時器后,就可以計算出航行所在的位置,也可以根據計時器上的倫敦格林威治時間,在途中隨時依照太陽位置計算出離家的距離,這是顛覆人類時間觀念的大變革,一直沿用到今天。
?五是注重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動。比如元青花瓷盤,這件東西是非常了不得的藝術精品,但是元青花瓷上白地藍彩的圖案,不是我們傳統的文人欣賞的,但卻體現了多民族、多宗教融合,因此是一個多文化的結合體。
元代的青花瓷盤。
?六是注重不留文字的文明遺存。我們很多歷史是靠文字來書寫的,但是世界上同樣存在很多文明是沒有文字的,比如瑪雅文明,這些都是靠物品來說明。
?七是關注歷史遺存的選擇性。我們今天看到的文物只是古代留下的冰山一角,大多數是不容易腐爛的、不容易損壞的陶瓷器居多、青銅器居多、石頭居多,但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如衣服類,留下的就非常少。在展覽中,我們有意識地盡量把這些東西能夠反映出來。
?八是注重物品的時代印記。比如,日本的繩紋陶罐,那是早期新石器時期的陶器,但是后人經過重新改造把它里面涂了金,在茶道中繼續使用。古代的這些物品經過有序傳承,重新使用,重新改造,這本身就是人類發展歷史的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所以這也是物品自身帶的時代的印記。
?九是不能百分之百地相信物品,要進行謹慎研究。比如,丟勒的《犀牛》,創作于1515年。事實上,丟勒沒有見過犀牛,那這頭犀牛是怎么來的呢?它是印度一個邦奉獻給葡萄牙國王的,國王拿它來送給教皇,運輸途中在地中海不小心翻船,這個犀牛因為腳上纏著鏈子,也淹死了。丟勒沒有能夠客觀地反映它,有兩個地方畫錯了。一是犀牛的脖子上多出一個角來,可能原來是鼻子上的角,他給畫到脖子上了。還有一個錯誤是,他把犀牛的四個腳畫得像魚鱗片一樣,其實那只是犀牛身上粗糙的皮膚而已。為什么會出錯?因為丟勒是道聽途說聽來的,是靠別人素描這種材料輾轉而來的,所以他不是很準確。因此,并不是所有物品都是客觀反映,我們需要對物品所訴說的歷史審慎對待。
【百物展如何濃縮幾百萬年的歷史】
最后,我想簡單介紹一下此次上博展出的百物展的布局和內容。展覽加上尾聲共分十個部分:
一是序言。序言部分僅有一件展品,即一套屬于古埃及女貴族佘盆梅海特的木棺。這件東西為什么放在這兒?并不是說埃及的東西代表了人類的起源,大英博物館的策展人想告訴大家,這些藏品是通過哪些方式來研究的,里面包含有什么類別的信息。這是一個女性內棺,但有意思的是,經過CT掃描科學檢測之后,發現里面躺著的是個成年男性的木乃伊。一個男性的木乃伊放到了一個女性的棺材里面,這是怎么回事?迄今仍然是個謎。此外,經過CT掃描,這個木乃伊的腦部有一個金屬的工具,那是把手術刀。一把手術刀留在了腦腔里,那是為什么?是因為在做木乃伊的時候,古代人也犯了低級錯誤,他在把手術刀通過鼻腔里面取腦漿的時候不小心留在了腦子里面,但是這個錯誤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信息,就是我們知道當年他做手術是用什么刀做的,怎么做的。這個內棺說明,要用多種方式去研究古代的文物。
二是開端(200萬年前至公元前2500年)。250萬年前,第一批工具被人類祖先在非洲制作出來,從此與我們建立起聯系。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最古老文物——奧杜威石質砍砸器,就是這些工具之一。工具伴隨人類走出非洲,進入包括美洲在內的新世界。大約1萬年前,在末次冰河時代結束后,世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游牧的狩獵者發現了種植谷物和馴化動物的方法,逐漸轉變成定居的農人。比如有一件公元前6000年的鳥形石杵,它傳達出這樣的信息:人類如何通過加工有毒食物從而拓展了食譜范圍,能夠更好地適應不同地區的環境。
三是最初的城市(公元前3000—前700年)。定居農業形成之后,人類社會發生的最重大變化就是大型城市和國家的出現。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文字,因為人要聚集有交往,有交流,就需要多種手段。早期文字多書寫在竹子等易碎的有機物質上;而在中東地區,文字則被印在泥板上,許多得以保留。比如,公元前7世紀的“大洪水”記錄板,用楔形文字書寫了人類最早的史詩《吉爾伽美什》的部分篇章,其內容與《圣經》中諾亞方舟的故事極為相近,而時代則比后者早400年左右。
四是權力與哲學(公元前700—公元100年)。在大型中心城市建立之后,許多邦國開始眺望邊境以外的世界。依靠領導威權和軍事力量,一些城市和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逐漸膨脹成帝國。奧古斯都是羅馬的第一位皇帝,剛才我說過現存有250多件他的雕像,看上去永遠那么年輕,其實他是76歲去世的,但是他的頭像沒有老年時期的,只有青年時期的,因為他要利用自己的形象樹立他的權威。我們今天看到有一些國家仍然在使用領袖像,其實也是這個道理,這就是歷史的傳統,就是為了樹立一個統治的權威。
五是儀式與信仰(公元1—800年)。在疆域物理范圍上進行帝國的擴張之后,就要靠思想的引領和交流,那就是靠宗教。縱觀世界與歷史,不同的宗教都借助器物使人靠近他們的神。這一單元中的器物均與信仰和社會儀式有關,其中許多是隨葬品,引導我們直接面對當時社會的信仰和夢想,幫助我們理解那些消逝已久的儀式的復雜性。
六是貿易與侵略(公元300—1100年)。公元800年左右,中東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被兩個超級大國控制,分別是中國的唐朝和伊拉克的伊斯蘭阿拔斯王朝。他們支配著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上的巨額貿易;依靠商人和駱駝組成的商隊,香料和絲綢等奢侈品得以在絲路上流通。因為對東方奢侈品的需求持續高漲,這類貿易活動在中世紀早期達到鼎盛。比如,公元4世紀制作的霍克森胡椒瓶,其珍貴的材質和奢華的裝飾,表明香料在中世紀西方有著怎樣的價值。另外,在非洲的陶瓷碎片中發現了中國元代的青花瓷,這也反映了當時的世界貿易。
七是變革與適應(公元900—1550年)。這是一個在藝術和技術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時期。世界范圍內,從經濟學到天文學等各方面的發展促進了尖端和精美器物的創制。劉易斯棋子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代表,它是大英博物館一個非常重要的藏品。這是1851年在蘇格蘭的劉易斯島發現的,當時一共發現了78枚棋子,大約有4套國際象棋。棋子上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不相同,雕刻技巧已非常成熟。國際象棋在公元500年左右起源于印度,約7世紀左右,象棋游戲傳到了阿拉伯地區,因為當地不允許偶像崇拜,因此就沒有了人物形象,把棋子做成了抽象的樣子。但是歐洲有寫實的傳統,所以把皇上皇后都設計成非常好玩的形象,特別是皇后是托著腮的。
八是邂逅與連結(1500-1800年)。英文encounter有兩種含義,既有遭遇與邂逅,也有沖突與對抗。這種不期而遇產生的結果也有兩種,一種是融合,另一種則是對抗。16世紀,歐洲的探險家成功環繞地球一圈,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環球旅行。在這個世界歷史的轉折時期,此前毫無聯系的區域文化被緊密連結在一起,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時代開始了。帝國主義帶來貿易和經濟的擴張,還導致了空前規模的奴役和掠奪。比如發生在中南美洲的殖民活動,這些活動使西班牙成為現代世界早期最富有的帝國,卻毀滅了當地社會。
九是我們創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19世紀,一場工業革命席卷了歐洲和美國,其標志是工廠及大規模生產的誕生。20世紀是一個矛盾沖突和社會變革空前激烈的時代,政治和意識形態的碰撞不斷加劇,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對沖突的體驗深刻影響了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這尤其反映在藝術家和工匠制作的物品中。比如,阿富汗的一件傳統手工編織掛毯,上面呈現的不是花好月圓的吉祥圖案,而是飛機、大炮、沖鋒槍,這反映的就是20世紀80年代蘇聯的入侵。
第100件展品是中國生產的太陽能燈具和充電器。這個東西國內很少,最后都賣到了非洲,為什么呢?那里一些地方沒有電,用太陽能一充充8個小時,可以照明100個小時,很好用。大英博物館的策展人說,用這個燈甚至在被窩里悄悄讀書,父母也發現不了。這么一個簡單的科技,卻能夠改變許多人的生活狀態。正是這些創新和有趣的物品支撐了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世界與未來緊密相連。
中國發明制造的太陽能燈具與充電器。
【令人傷腦筋的第101件展品】
大英博物館在策展之初留給每個展場一個任務:自行準備一件展品。這第101件展品讓我們大費腦筋。
他們的要求是這樣:這件物品是否或者是如何代表了當下的世界,要求這件展品必須出自當代。要知道,上海博物館不收當代的東西,這對我們來說是個難題。好在有一個范圍,說可以是科技產品,這讓我們松了一口氣。科技產品最好是找上海的,最初我們想從上海光源、超導、北斗系統中找找。在巡展前一站澳大利亞,選的是全世界第一套wifi設備,而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巡展時,選的是中國重返世貿組織時敲的那個木槌和簽字筆,這些都挺好,但是唯一有一點遺憾的是,這些都是靜態的。上海能不能有點新的想法?于是我們向全社會征求意見。
大家很起勁,有人說手機,也有人說選微信,還有人說用共享單車,最終我們決定采用二維碼,因為共享單車也好,我們所有的支付系統、微信交流也好,二維碼應用得最多。這個一直保密,直到展覽開幕當天才揭曉。我們把前面一百件展品的圖像拼成了一個二維碼,這個二維碼是可以實際操作的,掃的是上海博物館的微信公號。二維碼雖然不是發明于上海,但是它確實是中國當下老百姓生活當中最廣泛使用的一件東西。
100件展品,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濃縮的歷史,它們共同構成了一部絢爛多彩的世界歷史。通過這個展覽,不只是回顧歷史,而是通過實物證明人類文明的交融和影響,從而讓我們可以更好地創造未來。
(整理人:王珍)
【思想者小傳】
李仲謀,上海博物館副館長,主要分管展覽和部分學術部門工作。2010年6月至2013年9月赴西藏日喀則地區參加援藏工作,擔任日喀則地區文化局副局長。2014年2月,經文化部批準,到故宮博物館掛職鍛煉,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助理兼展覽部主任。多年來在上海博物館從事特別展覽工作,參與策劃或協調舉辦“周秦漢唐文明大展”、“故宮博物院宮廷珍寶展”、“倫勃朗與黃金時代展”、“幽藍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等多項重要展覽。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陶瓷,已發表《“奉華”銘瓷器研究”》、《元青花研究綜述》、“Yuan Blue-and-white Porcelain: New Insights from Chinese Scholars”等數十篇論文及譯作。(作者照片由復旦人文智慧課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