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1月11日,廣西金田起義者們的一聲振臂高呼,拉開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序幕。經過幾場惡戰,金田的首義斬獲了輝煌的勝果,但終究,在官軍潮水般的“圍剿”下,起義軍不得不采用迂回戰術,用不間斷的轉場戰來與官軍周旋。
轉場戰的進行,給起義軍帶來了期望中的更多戰果,然而卻解決不了起義軍日漸捉襟見肘的補給問題。那么,金田起義軍到底要怎樣才能打破這樣的窘境呢?若要探索其中始末,還需得從清軍調兵入桂說起。
一、浴火降生
清政府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戰敗,使中國開始逐步論文半半封建社會。在外國侵略勢力和本國封建統治者的雙重壓迫下,許多平民在生活上陷入了水深火熱的狀態,因而被迫走上了以武力反抗上述兩股勢力的道路,其中最典型的方式,就是揭竿而起,打擊正在淪為洋人傀儡朝廷的清政府。
▲澳門望夏村普濟禪院的內景,1844年,中、美兩國間的首份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于此被簽訂
1850年,借助廣西地區天地會反清運動提供的客觀性掩護,洪秀全、馮云山等領導的拜上帝會不斷發展勢力,不消一年,該會就集結起了一支規模超萬的隊伍。該年年末,清朝廣西地方官試圖出兵將“仍處于搖籃中”的拜上帝會一舉扼殺,不料,卻中了該會武裝的埋伏,被打得鎩羽而歸。
不甘失敗的清軍試圖反撲,又接連遭挫,在此般情況下,起義軍士氣大振,遂決定從速發動起義、擴大戰果。1851年1月13日,起義軍雄赳赳、氣昂昂地東進至大湟江口,由此,太平天國運動開始取代天地會等組織正在進行的反清斗爭,成為清政府重點關注且不得不認真應對的動蕩事態。
對此,自1851年2月起,清政府數度調撥大軍入桂。面對清軍來勢洶洶的攻勢,起義軍沉著應對,經過數月的激戰,給予了官軍以沉重打擊。然而,起義軍終究是一股新興的勢力,不但人員數量上無法與官軍匹敵,而且沒有掌握對軍需物資產供地的控制,因此,當官府源源不斷發兵來襲的情況變得日漸明顯時,起義軍數月來一直采用的防御戰略,顯然不可能是實現起義目的的長久之計。
二、離鄉的血路
1852年4月,起義軍在運動戰中逐漸殺出了一條血路,獲得了移師湖南的通道。入湘后,起義軍首要的攻打目標就是該省的省城長沙。
在農業仍是中國最支柱產業的時代,一直有“湖廣熟,天下足”的俗語,其中,“湖”一字,指的就是兩湖地區。而從古至今,湖南都是中國重要的農業省份之一,因此,在農業依然占據主導地位的晚清時期,清政府一直很重視對湖南這個省份的管控。在太平天國起義軍發起對湖南省城長沙的進攻前,長沙就已被打造成一座要塞型城市,清政府在其中屯駐了重兵。
▲天心閣舊貌(約1910年代)。1852年太平軍圍攻長沙時,這座城樓是他們的重要攻打目標
攻打長沙前,入湘后的太平軍與官軍首戰于湘江邊上的蓑衣渡,是役,由于太平軍在疏忽間遭遇了清軍的伏擊,因而損失慘重,共有萬余名將士戰死。爾后在永州,太平軍又一次敗于清軍之手。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游移、整編,太平軍在抵達長沙近郊時,終于擁有了一支讓他們有信心發起攻城戰的戰力。又經過若干時日的籌備,長沙攻襲戰的序幕終于被拉開。
太平軍利用新募的失業礦工組建起了一支工兵部隊,并讓他們挖建攻城地道,以建立攻破城池的突破口。經過緊鑼密鼓的奮戰,最終有3條地道被有意義地修建完畢,借助這些地道,太平軍獲得了對長沙城外圍地區的軍事掌控。
同年8月中旬,另一路由西王蕭朝貴統領的太平軍在占領郴州后,從那里馳援長沙。盡管在頭期的遭遇戰中,蕭朝貴屬部取得了對清軍的小規模勝利,但由于城墻堅固的長沙城內仍有8000多名清軍固守待援,因而蕭朝貴部在接下來的戰事中久久取不得進展。
為了提升士氣,蕭朝貴決定以大展軍旗、身穿王袍的方式到陣前領兵突擊,不料這卻引起了清軍炮手的注意。不久后,只見“轟”的一聲!城墻上放飛來的一發炮彈準確無誤地被打在了蕭朝貴的左肩上,受此重傷,他沒幾天便含恨而終。
不過,蕭朝貴之死沒有動搖太平軍的斗志,在其后的兩個多月里,太平軍在洪秀全、楊秀清的領導下,繼續猛攻長沙城。但城內清軍依托堅固的城墻負隅頑抗,給太平軍造成了極大的傷亡。直到11月,在確認再戰無益的情況下,洪秀全下令撤圍,轉戰常德。
三、北上?東進?
行軍至益陽時,太平軍覓獲遭棄民船若干,于是決定改變攻略,繞過常德等地,乘船沿長江徑直而下,圖攻擁有“九省通衢”之譽的湖北省城武昌(今已與漢口、漢陽合并為武漢)。
▲1915年,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所在位置的示意圖
在向武昌方向展開進擊的過程中,太平軍的動作可謂是異常神速,僅僅用了25天,他們就完成了跨度長達500公里的轉移。
為了獲得進行持久圍城戰所需的物資,太平軍在進抵今屬武漢市域的長江江面后,并沒有迅速對屯有重兵的武昌發動攻擊,反而首先攻取臨近武昌、擁有發達商貿但防務極度空虛的漢口、漢陽。在獲得了對上述兩地的控制權后,太平軍用征用而得的民船于長江江面組架起兩座巨型浮橋,而這兩座浮橋,將在太平軍攻打武昌的戰事中發揮重要作用。
▲用船組架的浮橋,太平軍攻打武昌時,曾用這樣的方式于長江江面架建進軍通道
1852年12月下旬,在完成了一系列的戰前準備后,太平軍對武昌發起圍攻。城內的清軍為了盡可能多地集結兵力投入戰斗,便以早前獲得的土方堵塞各城門,以防太平軍突入。與此同時,清軍還組織放火隊出城焚毀郊區的民房,以為守城部隊的炮手提供更開闊的狙擊視野。
但清軍的焚屋之舉在城郊民眾的眼里看來,無疑是極度難以理喻的倒行逆施之行。或許在不久前他們還對太平軍不抱好感,但經遭官軍造成的喪家之痛后,他們紛紛表達自己對太平軍的支持立場。在失居民眾的聲援甚至資助下,太平軍士氣得到提振,經過近20天的激戰,他們于1853年的1月12日完成了對武昌城的征服。
▲約1850年代末,武漢,外國攝影家鏡頭下的太平軍士兵
占領武昌后,太平軍內部出現的兩種聲音將起義帶到了一個抉擇的關口:一種聲音主張,此時應當乘勝北上,進逼并攻下清都北京;而另一種聲音則主張,此時應當挾威東進,先在富庶的江南地區建都、立下據點,而后再考慮北上,繼續完成未盡之事業。
經過多時的討論,后一種聲音占據了上風,于是,東進的組織事宜便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四、奠都天京
太平軍領導層決計東進之時,也正是清朝軍事將領向榮率部對太平軍實施追擊之時,為了斷絕清軍的追擊通路,太平軍在向東重開攻勢之日,焚毀了圍攻武昌前他們架設在長江水面上的浮橋。東進途中,太平軍在幾乎不遭遇抵抗的情況下,連克江西九江、安徽安慶等重鎮,不消兩月,他們便沿江直抵江南重鎮南京。
▲1853年3月,太平軍與清軍的水戰力量在南京附近的長江江面展開對戰
在上海尚未崛起為有“魔都”之譽的遠東明珠之城時,南京是華東地區重要性首屈一指的繁華之都。當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接近尾聲時,英國艦隊進抵南京附近的長江江面并揚言攻城,引起了清廷極大的恐慌。由于清朝政府已深知憑自己的實力無法與英軍再戰,加上深知失去了南京,連通北京與江南富庶之地的京杭大運河漕運交通會被阻斷,因而清廷才會最終接受英方提出的苛刻停戰條件。
鑒于南京對于清朝統治者所擁有的重要意義,太平軍決定將其攻占并于此建都。為此,太平軍調集近75萬的兵力,對南京城展開了大規模圍攻。
期間,太平軍再度導入圍攻長沙時所使用的攻城地道戰術,試圖以爆破手段炸塌清軍依托用于抵抗的城墻,為后續戰力的進軍開辟通道。但在地道挖建與炸藥布設的實施過程中,太平軍施工人員由于馬虎大意,給自己的戰友擺了一道“血的烏龍”——一條地道中的炸藥由于沒有按預設好的時間起爆,結果造成己方人員傷亡。
盡管有這樣那樣不如意的小插曲,太平軍還是以高昂的士氣,完成了對南京的攻奪。1853年3月20日,守城的4萬清軍放下武器、停止抵抗,至此,成立已有2年有余的太平天國,終于不再是一個沒有己屬首都的流寇集團。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后,將南京改名為“天京”,而該次江寧奠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進入其鼎盛階段。
但在此期間,包括洪秀全在內的某些天國高層由于日趨貪圖享逸、疏理朝政,導致起義的領導權一步步地被集中到了東王楊秀清的手里。雖然定都后的幾年里也通過西征、北伐創造過一定的軍事成績,但終究,領導權旁落引發的統治層內部裂痕,使各主要領導人及其所屬的派系無法再用一條心對抗外敵。
最終,在1856年秋,天京事變的發生標志著太平天國內訌的白熱化,自此,天國的運勢逐漸衰降,并于8年后迎來滅亡。
參考資料:
《論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及其戰略轉變》(方之光)
《定都天京與北伐的戰略問題》(仇寶山)
《God’s Chinese Son》(Jonathan D. Spence)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Jonathan D. Sp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