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吃飯聊天,聊起了技術面的相關問題,我簡單說了一下我在公司中的面試要,巴拉巴拉此處省去一萬字。最后,作為一個老碼農,感覺對程序員的要求越來越高!
回憶起前些年,去一個公司面試,聊聊工作經驗,談談應用實踐,聊得開心,也就過去工作了。現在呢,不僅要求會用,還要求懂、理解;不僅有深度,還要有廣度。
“技術過剩”的假象——毒雞湯
“技術過剩”這個詞經常被提起,指實際中簡單的業務,卻應用了復雜的架構、技術實現。這個詞對應到面試環節,就是對候選人要求很高,實際工作中卻用不到。就個人來說,分配的工作能按時做完不就行了嗎,為什么有這么高的門檻兒?
“技術過剩”在資金、資源寬裕型的公司可能存在,有足夠的金錢招聘優秀的架構師、工程師,卻沒有足夠復雜的業務去實戰,但這樣的公司肯定是少數。在經濟活動中,老板、經理人都是理智的,誰會為了99塊錢的收入付出100塊的成本呢?
大多數的技術過剩,都是假象,一方面隨著時間,對業務越來越熟悉,一切變得理所當然,覺得不再有難度;另一方面呢,可能只關注了其中一部分,對系統全貌理解不深,不知道其中的復雜度。作為工程師,要有持續學習、擁抱改變的勇氣,當自己覺得“技術過剩”,何不思考下搞點兒新東西?何不主動擴大視野,探究更多的未知?
按時做完工作,是底線;當自己腦海里有“技術過剩”的概念的時候,其實是危險的,缺少了學習的動力。摒除這種假象,踏踏實實的鉆研,提升年自己的技術水平。
做完和完成——看實踐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面我說的是“做完”一項任務。我認為,做完和完成是不一樣的,完成比做完多了一個“成”。
舉個例子,在代碼復查階段,發現有個同事寫了如下的代碼:
if != null) { String value = redisTemplate.get;}
從測試結果看,功能正常,也是按時做完的。應該表揚他嗎?
這段簡單的代碼,相信大家都能看出問題,把Redis的遠程調用,當成了本地方法調用,有嚴重的性能問題。這樣的任務,算不上完成。
這件小事說明了工程師要理解底層原理,要有性能優化意識,而這些都是對一個工程師比較高的要求,體現在面試環節,就是算法、原理方面的考核。
薪水決定力——最實際
在任何一個團隊、組織,都要根據一定標準,決定誰的工資高,誰的工資低。
做銷售的,這件事很簡單,賣出的貨物有提成;做生產的,也很簡單,按件計收入;程序員能按照代碼行數發工資嗎?顯然不能。
實踐中,根據能力水平支付薪水,是普遍的現象。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公司,在你進入公司時,會給你一個技術評級,按照評級給定一個合適的薪水。
從某種程度上說,面試的難度和薪水是成正比的。所以,沒有什么好抱怨的,想要得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就需要達到相應的技術水平。
結語
工作中很多的時間,都用在了面試上。為了找到優秀的人才,可謂是斗智斗勇,不斷地想辦法面出真水平。運氣重要,但不能靠撞大運找個好工作;運氣也不重要,只要技術積累夠,職位那么多,總能找到滿意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