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呂鵬|動物考古:走出一條多學科融合之路

  經過近100年的發展,中國動物考古學研究成績斐然。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種自然科學方法不斷融入研究體系,多學科融合的模式推進了中國動物考古學又快又好地向前發展。

  古DNA研究以分子生物技術為基礎,以古生物DNA為研究對象,能夠揭示古生物的進化方式,探討人類的起源和遷移、動植物的馴化和傳播等學術問題。近十年來,大量中國古代動物遺存古DNA研究成果得以發表,從遺傳學的角度基本廓清了中國主要家養動物的起源和傳播,高通量測序技術將進一步推動研究的深入發展。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是進行古食譜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20世紀80年代開始應用于國內動物考古學研究,現已揭示了古代先民對不同動物的喂飼方式以及主要家養哺乳動物的起源和馴化過程。鍶同位素分析是研究古代人類和動物遷移以及遺物產地的科學手段之一,2011年開始應用于國內動物考古學研究并迅速發展,從動物遷移的角度展現了動物資源在貿易、生業和社會等方面的重要價值。此外,蛋白質分析和脂類分析等有機殘留物分析方法能夠判斷有機殘留物的類型和來源,從而了解古代先民對動植物的加工、利用和相關載體的功能。總之,中國動物考古學現已發展成為一門以對動物遺存的定性定量研究為中心、涵蓋多種測試和分析手段的綜合性前沿學科。

  以獲取和利用動物資源方式為中心

  動物考古學研究揭示了我國不同地域和文化的古代先民獲取和利用動物資源方式的多樣性和漸進性。

  2020年度進行過動物考古研究的遺址有30余處。其中,廣西隆安縣婭懷洞為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洞穴遺址,出土動物種屬以野生動物為主。研究顯示,古代先民獲取動物資源的主要方式是狩獵和漁撈,狩獵方式隨時間推移有所增強,漁獵方式比重減少,利用動物資源的主要方式是肉食來源,鹿科動物的掌/跖骨還用以制作骨料。

  山東菏澤市何樓遺址(時代為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約6300—5500年)出土動物遺存中,家養動物包括豬和狗,家養哺乳動物占有絕對高的比例。研究顯示,古代先民獲取動物資源的方式以家畜飼養為主、漁獵活動為輔,家豬飼養存在圈養和放養兩種方式。

  陜西靖邊縣統萬城遺址為十六國時期大夏國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出土動物種屬均為家養哺乳動物。研究顯示,古代先民利用動物資源的方式包括4種,即肉食或食物來源(綿羊、山羊、黃牛和豬)、馱運或騎乘(駱駝和驢)、軍事(馬)、伴侶或助手(狗和貓),由食草動物所占比例極高的現象推測先民從事游牧生業。

  2020年度,就某一區域或考古學文化進行動物考古學研究的包括:甘青地區洮河流域、青海東北部地區、青藏高原地區、夏家店下層文化、陜西榆林地區、山西右玉縣蒼頭河流域、遼寧大連市廣鹿島貝丘遺址群、長江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區(凌家灘文化)等。

  其中,甘青地區洮河流域開展多學科研究,通過對洮河考古項目的大崖頭、齊家坪、灰嘴屲三處遺址出土動物遺存,進行動物考古、古線粒體DNA和碳十四測年的綜合研究,得到洮河流域最早的家養綿羊和山羊的測年數據,分別為公元前1900—前1750年、公元前1600—前1450年。據此研究者認為,必須考慮家養食草動物(黃牛、綿羊和山羊)由黃河中游引入黃河上游地區的可能性。

  袁靖主編的《中國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生業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12月版),綜合應用動物考古學和植物考古學研究成果,全面闡釋中國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生業內涵及特征,并將其與環境背景及變遷、社會發展進程等進行綜合考量。

  特定動物種屬的動物考古學研究很有特色。2020年度開展的研究包括:安徽蚌埠市雙墩(2014—2015年度)豬骨研究、中原和長江下游地區豬骨研究、浙江寧波市烏龜山魚類遺存研究、中國北方地區原始牛的研究、新疆地區出土馬骨的研究、陜西西安市曲江唐博陵郡夫人崔氏墓出土驢骨研究、河南新鄉市宋墓家貓研究等。

  以陜西西安市曲江唐博陵郡夫人崔氏墓的研究為例,墓主為晚唐涇原、鎮海節度使周寶之妻,死亡于878年,該墓的甬道底部及棺床上發現有3頭驢骨和4頭黃牛骨骼。研究者重點研究了驢骨,發現2頭驢體型較小,死亡年齡分別為6—7歲和9歲,說明它們不是被當作馱畜使用的。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表明,2頭驢食用了大量C4類植物,說明它們生前被很好地用農作物(如大米、豆子和小米)副產品加以喂養。微形態CT掃描顯示,它們屬于經常奔跑且轉身的動物,這也與馱畜步履沉重而緩慢且朝同一個方向運動的狀況不符。綜合以上證據并結合文獻資料,研究者認為,陪葬的驢子可能是崔氏生前打馬球時的坐騎,該研究首次揭示了唐代貴族女性對驢的高度重視。

  隨葬或埋葬動物的考古現象能夠反映出古代先民的禮儀活動和精神訴求。侯彥峰等對河南信陽市城陽城址八號墓(時代為戰國中期偏晚)槨室的3件陶鼎內、1件陶豆附近以及漆木案西側的淤泥內出土的祭牲進行了動物考古學研究,認為它們屬于楚墓中常見的鼎實用牲,代表了2頭黃牛、2條家犬、2頭豬、1只羊。其中,3件陶鼎與動物的組合分別為:黃牛+家犬、黃牛+羊+豬、黃牛+家犬,陶豆附近出土的黃牛+家犬,構成了牛羊豬的三牲組合。動物骨骼上除少量屠宰痕跡外,未發現剃肉痕跡,推測骨頭是帶肉下葬的,用牲在骨骼部位上并未體現出明顯的偏好選擇,與先秦禮書所載不合,但未發現蹄骨這一考古現象,與《儀禮》中用豚“去蹄”的記載相符。

  骨器研究頗有亮點。一是在已有類型學、動物考古和實驗考古等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借助地理信息系統(GIS)開展骨器研究;二是關注牧業經濟地區的骨器制造業。李悅等將研究地域由中原轉向邊疆,對新疆巴里坤縣石人子溝遺址(時代為青銅時代晚期至鐵器時代早期)出土骨制品進行動物考古學研究,研究表明其骨料來源以羊為主,馬和鹿次之。牧業經濟保證了骨器制作的原料來源,骨器制作呈現出“省時省力”的特點,即精細加工使用部位而簡單化處理非使用部位。該遺址未出現專門的制骨場所,生產鏈不完善,產業化和精細化程度較低,骨器制作可能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落后于中原地區商周時期大型骨器作坊。

  長期以來,中國考古學在實物和數據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考古資源”,因而建設全國文物考古數據庫平臺就成為當前深化考古學基礎研究的迫切需求。鑒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動物考古實驗室在動物考古學研究上的資源優勢,國家文物局自2020年始將其確定為中國動物遺存標本數據庫建設的第一個試點項目,旨在為全國動物考古學科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構建動物資源與人類社會研究的國際話語體系。目前,該數據庫各項建設工作穩步推進,已搭建網絡化數據庫模板,并已完成大部分數據庫標準規范的制定。

  以多學科和科技手段為支撐

  高通量測序技術引發古DNA研究的革命性變化。近十年來,高通量測序技術可以將提取物用于構建可測序或者雜交捕獲的DNA文庫,從而能夠高效獲得非常古老的全基因組數據,并發展出古基因組學這一新領域,引發古DNA研究的第三次革命性變化。該技術現已應用于國內考古領域,特別是有關動物馴化的多項研究成果引人注目。

  張明等開展了一項關于中國古代家犬線粒體全基因組的研究,從浙江余姚市田螺山等8處考古遺址中獲取26例中國古代家犬線粒體基因組。其中有18例屬于A2單倍型,可能與現生的澳洲野犬以及太平洋島嶼殖民時代之前的家犬有直接關系,推測A2單倍型的家犬可能曾廣泛分布于長江和黃河流域且占據主導地位,其后向南擴散到中國南方、東南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以及太平洋島嶼,向北擴散到東西伯利亞極地地區。

  蛋白質考古學研究前景廣闊。在《科學》(Science)雜志展望2020年十大科技頭條中,蛋白質考古(Protein Archaeology)位列其中。由于蛋白質比DNA更加穩定,更加適用于無法提取DNA的古老化石研究,甚至是用于100萬年前人類或動物的身份、遺傳和行為的研究。此外,對于不具形態鑒定特征的骨骼樣品(如碎骨、蛋殼等特定部位以及骨器等),蛋白質考古在無損、高效、低成本檢測上具有明顯優勢。

  饒慧云等測試了首例東亞更新世斑鬣狗化石的古蛋白序列,該研究通過對河北秦皇島市靈仙洞、山羊寨遺址和黑龍江肇東市坤泥溝的洞穴鬣狗進行的古蛋白質分析,獲取了多種內源性的蛋白質。通過系統發育分析,將東亞洞穴鬣狗分為兩組,其中一組與非洲北部的現生斑鬣狗聚合,反映了距今103萬年前東亞的洞穴鬣狗和非洲北部的現生斑鬣狗可能存在基因交流。

  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全面發展。碳氮穩定同位素研究從食物來源角度揭示了人類與動物的復雜關系。陳相龍等通過對河南偃師市二里頭遺址1號巨型祭祀坑(年代為二里頭文化一期到四期,以二期為主)出土人類和動物遺存進行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發現該坑中出土的豬、狗、羊和其他單位同類動物在食物結構上并無明顯差別,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是豬的食物結構多樣性,可能與其多元性來源有關;二是牛的氮值明顯偏低,是否表明特殊飼養仍需更多探討。

  鍶同位素研究大有可為。鍶同位素比值已經廣泛應用于不同地質條件下的示蹤人類或動物遷徙行為的研究。王學燁等人建立了中國第一張適用于生物領域的鍶同位素等值線圖。該研究認為,受到中國各構造塊體不同地質條件的驅動,中國的鍶同位素比值分布范圍大且呈現出明顯的區域性特征。因此,鍶同位素物源分析在中國古代遷移行為研究中大有可為。

  以多學科融合為新的學術研究增長點,中國動物考古學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就研究視野而言,一方面聚焦具體遺址和特定動物種屬的研究,另一方面在時空框架上有了新的擴展和延伸。就研究方法而言,動物遺存的定性定量研究、古DNA研究、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鍶同位素分析、蛋白質考古和CT掃描等多種方法應用于動物遺存本身。隨著研究視野的日漸拓展和研究方法的日益精進,中國動物考古學研究的前景將無比廣闊。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電子版 圖文轉自:《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年1月21日總第2095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科技考古的發展與思考
分享考古知識(四)科技考古
袁靖:科技考古的思考
王明輝:砥礪前行的中國人類骨骼考古
現實版的“識骨尋蹤”,了解一下?
觀點 | 牧業革命:中國早期國家誕生的催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桃市| 宁陕县| 平湖市| 新民市| 周至县| 旺苍县| 邢台县| 商河县| 大关县| 海门市| 齐河县| 甘洛县| 五寨县| 余姚市| 溆浦县| 布尔津县| 鹤峰县| 华蓥市| 潼关县| 饶阳县| 新沂市| 华安县| 定州市| 武邑县| 比如县| 六枝特区| 伽师县| 台北市| 台北县| 射洪县| 德清县| 阿拉尔市| 且末县| 揭阳市| 洛阳市| 丹阳市| 长子县| 新宾| 林周县| 湛江市| 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