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泉置是西漢政府設置在絲綢之路上漢代敦煌郡效谷縣境內的一處官方交通保障體系驛置機構。懸泉漢簡是1990至1992年在敦煌懸泉置遺址發掘的,出土地點在敦煌市以東的一處漢、晉郵驛遺址。由于數量多,且集中于一個地點,簡牘內容又多為郵驛資料和中西交通方面的記載,與烽隧障塞所出土有所不同,所以習慣上稱之為“懸泉漢簡”。 2014年6月22日,懸泉置遺址作為其中一個遺址點成功列入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壹、簡牘之最
懸泉漢簡就其數量、內容和發掘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而言,都可謂近百年西北簡牘出土之最。
懸泉漢簡最早紀年是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最晚為東漢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主要反映了這218年及其前后的有關史實。
懸泉置遺址出土的大量漢簡,為研究和了解漢代郵驛制度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文字資料。同時,對兩漢時期郵驛設施的職能、機構設置、管理制度及人員構成等也有了明確認識。
根據漢簡記載,懸泉置是效谷縣下轄的一處郵驛機構。敦煌郡當時有廄置九所,懸泉置當屬其一。懸泉置遺址位于東西往來的交通要道上。根據出土漢簡的記載,從東往西有魚離置、懸泉置、遮要置等,每個置的規模功能相同,這樣的置在敦煌郡共有九處。
懸泉置的編制人員有“官徒卒御”37人,其吏員除置嗇夫外還有置丞、置佐協助嗇夫處理置務。工作人員有卒、御、徒、奴、復作等。置是一個綜合性的郵驛接待機構,凡是有置的地方,郵、驛、廄、廚、傳舍、騎置都設在一起。懸泉置的經費來源主要包括錢、糧調撥和車輛、牛馬的配發。其中大宗的要由效谷縣發給,其方式除了直接下發外,有些要分攤給所屬的鄉、里百姓,由民戶直接送往懸泉置。其中一部分可能還要自籌,自種一部分糧食和草料來解決。其開銷主要是吏員的膳食俸祿、來往人員的接待、牲畜飼養和車輛的維護。懸泉置有傳車10至15輛,牛車5輛,額定養馬40匹,養牛若干頭,辦公用房二十多間。
貳、古“郵局”遺址
懸泉置遺址于1987年首次發現,1990年開始正式發掘,懸泉置遺址內涵豐富,下層為漢代建筑,遺址西北角疊壓有魏、晉時期的烽燧遺址。
懸泉置遺址是一座方形小城堡,門朝東,四周為高大的院墻,邊長五十米,西南角設突出塢體的角樓,塢墻系土坯壘砌而成,建有不同時期的土坯墻體平房及辦公房舍、馬廄等。在以往的考古發現中,還沒有出現過類似懸泉置這樣的集傳遞郵件、傳達命令、接待賓客為一體的綜合機構。所以,懸泉置應為我國最早的郵驛機構,考古發現中的第一個相當于“郵局”的遺址。
古代“郵”是專職傳遞官方文書的機構,送文書的馬和車則稱“驛”。古代各個時期對郵驛有不同稱呼,秦始皇時統一稱“郵”,漢代稱“驛”,宋代則叫做“急遞鋪”。現在習慣把中國古代郵政通稱為郵驛。《后漢書》記載,漢代驛使服飾是“赤幘絳褠”,即頭戴紅色巾,身穿大紅袖上衣,身背紅白色的信囊,奔跑在路上。漢代傳遞急件,日行400里,宋代皇帝的金字牌急件,日行500里,清代緊急文書的傳遞時間提高到一晝夜800里。
叁、最早的沙塵暴記載
懸泉置歷經西漢、東漢至魏、晉時期,前后延續近400年之久。當時從長安通往西域的一切郵件和前往西域的商賈都要經過這里。懸泉置見證了絲綢之路的繁榮和衰落。
懸泉漢簡還記載了兩千多年前發生的一場沙塵暴。
這一枚懸泉漢簡是一件官方處理事件的文書,上面詳細寫了某官府派一人去執行公務,并配備有一車一馬,后該人中途歸返,向上級稟告說他在路過敦煌地區時突然遇到很強的沙塵暴,刮壞了車,還使馬匹受驚跑丟,人也受了傷,只得步行返回。這枚漢簡也是現今所見的第一次記載沙塵暴的文字,成為了我國證實沙塵暴歷史的珍貴文物。
肆、大百科全書
懸泉漢簡中數量最多的是各種官府文書,此外,還有涉及律令的,包括賊律、田律、置吏律、盜律等。數量最大的是各種籍,有人事方面的《吏名籍》《功勞案》《驛卒名籍》《戶籍》《刑徒名籍》等,財經方面的《田》《入租》《錢出入》《谷出入》《契約券》等,也有登記車馬資產的,記錄勞動日志、供給消費的,就連一年內吃了多少只雞都有詳細記錄。從懸泉漢簡中的一些錢糧、土地籍中可以看出,當時懸泉的土地有官田和私田兩種,官田的分配以人口多少而定,租稅按畝計算,私田可以買賣,但必須照章交納賦稅。
懸泉置見證了漢、唐絲綢之路的繁榮和衰落。當時從長安通往西域的所有郵件和前往西域的商賈均經過這里。懸泉漢簡還有對當地鄉、亭、里等基層機構的記錄,這對研究當時的郡縣建置,特別是河西走廊社會的基層管理制度提供了寶貴的材料。有專家稱,這是研究古絲綢之路和河西走廊歷史文化的“大百科全書”。
(圖文轉自:《蘭州晚報》電子版 原文發表于:《蘭州晚報》2020年4月30日第A23版)
責編:荼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