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牙齒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而很多人為了擺脫牙疼帶來的痛苦,往往會選擇拔牙治療。
有些人認為,牙齒疼痛就是平時刷牙不到位引起的,但這個解釋未免有些片面了,在中醫看來,牙痛是比較復雜的,它可以分為很多種類,比如胃火牙痛、腎虛牙痛以及寒包火引起的牙痛等,而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個辨證治療的問題。
雖然在中醫看來,最關鍵的治法就是辨證治療,但就牙疼來說,不辨證也照樣有辦法,比如接下來要跟大家分享的這一方劑,就能針對大多數的牙痛起到一定的緩解效果,而且還能做到標本兼治,這個方子就是出自金元醫家李東垣的“清胃散”。
清胃散收錄于李東垣的經典著作——《脾胃論》中,它有著清胃涼血的效果,通常被醫家用于胃火牙痛的緩解。
整個方劑的中藥配伍并不多,僅含5味藥材,分別是生地黃、當歸、丹皮、黃連還有升麻,藥簡效專,雖然只是非常簡單的五味中藥材,但在緩解病癥上卻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還被后世醫家稱之為“牙痛第一神方”。
方劑中的黃連和丹皮具有寒涼的藥性,可以將體內的“火”撲滅,黃連是醫家常用的清熱藥材,可以將心肺和脾胃,中上焦的熱邪祛除,而丹皮涼血清熱,可以將肝膽的熱邪撲滅,這兩味中藥的相互配伍,就將體內中上焦的火熱“解決”了,而牙痛的根本原因就是“火”,此時再將黃連和丹皮相互配合,就基本解決了體內的“實火”。
關于虛火這一問題,李東垣選用了滋陰涼血的生地,來補充體內的水分,然后還用到了補血養血的當歸用以輔佐,當歸養血和陰,在整個方劑中合生地滋陰養血,合丹皮消腫止痛。
最后,李東垣清胃散的點睛之筆,就是加入了中藥升麻,起到了升陽散火的作用,可以說這一方劑中若是沒有升麻這味中藥材,那么藥效就有些平淡無奇了。
既然是牙痛,那么病變的部位自然就在牙齒附近,由于胃中的火熱上升,匯集在牙齒周圍散不出去,而體內有火就清火,體內陰不足就滋陰,更直接的方法則就是直接把火氣散出去,而升麻就是用來散火的,升麻的升散可以直接將陽明胃熱散出去。
這個方劑的思路很簡單,雖然只有5味中藥,但中心思路很明確,就是從各個角度出發,將胃中的“火熱”驅散出去,也正因如此,李東垣才會將這個方劑命名為“清胃散”。
其實,并不僅只有李東垣一家有關于清胃散的記載,在后來的《醫方集解》里,也同樣提到了清胃散,不過,后者的清胃散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入了石膏,因為石膏寒涼,如此搭配,能讓整個清胃的能力有所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