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由來,每個中國人都該了解的文化!
與人相識,總要問一句“您貴姓”,中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但是真正了解自己姓氏由來的卻少之又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姓氏的由來。
姓氏
姓,人之所生也,是人出生的一種標志。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姓。它源于母系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使用姓氏最早的國家,每個中華兒女都有自己的姓氏。姓氏是中華文明的“活化石”。越古老的文字越是象形,從中可知中華民族的濃縮形成史。
相傳華夏九州第一次大結盟之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集中九大部落圖騰的特色,以蟒蛇圖騰為基礎,選用鱷魚圖騰的頭、雄鹿圖騰的角、老虎圖騰的眼、巨蜥圖騰的腿、蒼鷹圖騰的爪、紅鯉圖騰的鱗、白鯊圖騰的尾、長須鯨圖騰的須,組成了一個新的圖騰——龍。龍圖騰是華夏帝業的象征,同時宣示著華夏九州的大團結和大融合。
人文始祖 伏羲氏
姓是人類社會發展進化的歷史產物,是人類文化的積淀,是標志家族系統的稱號,是人們進行社會交往的必要條件,涉及千家萬戶,關系到每個社會成員。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伏羲氏:“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又有《三墳》曰:“伏羲氏,遂人子也,因風而生,故為風姓?!?,因此“風”為中華第一姓。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舜帝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
先秦之前,姓和氏各有所意,女子稱姓,男子稱氏?!锻ㄨb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所自分?!薄秶Z·周語》載:“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享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笔鲜切盏姆种?。秦國刻石《詛楚文》中,始見姓字為“女”字和“生”字的組合字,這一字形最終被漢代人許慎定形,成為會意字。氏字的出現,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學家朱駿聲在其名著《說文通訓定聲》中,釋"氏"字本意為木本,是植物之根,為象形字,后來被轉注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因此,帶有女字旁或底的姓大都是母系氏族時期確立的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
“氏”是階級社會的產物,表示功勛和地位。只有貴族才能獲得“氏”,而普通百姓只有“姓”,沒有“氏”。人是社會性群居動物,以部落為單位集體生活,一個部落就是一個“姓”?!靶铡贝硎献宓难y,稱為族姓,是為了區分血緣,防止血緣婚配而發明的相應識別標志。而“氏”的逐漸增多淹沒了早期稀少的姓,氏便成為了新的姓。司馬遷作《史記》時,干脆把姓氏混為一談,成為不可分割的同一屬姓了。所以,清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于秦始皇則曰'姓趙氏',于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毙账詣e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這段話將姓和氏產生的時間(三代之前),作用(“別婚姻”、“明貴賤”)說得很清楚。
姓氏圖騰文化樹
中國姓氏是一種傳統文化,也是一門科學。中國姓氏的產生與其出現的歷史背景有關,西周、春秋和戰國時期是中國姓氏產生的重要時期,是以封建血統的繼承為其基礎的。西漢的建立標志著漢民族的形成,漢民族是以華夏民族為主體,融合周邊的民族進化而來。漢族姓氏以先秦時期形成的姓和氏為核心,吸收周邊民族的姓氏,形成了同姓不同郡望(“郡”是行政規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圍內的名門大族。)的漢族新的姓氏傳遞和分布規律,這不同于先秦時期的華夏姓氏。這樣,隨著外族的不斷融入,漢族姓氏進化的結果變成:著名姓氏同姓人群的規模越來越大,大姓往往擁有多個郡望,以區別不同祖先所形成的同姓群體;姓氏的種類也隨著總人口的擴大而增加、或隨著總人口的縮小而減少。
最新出版的《中文姓氏大辭典》中記載,中國單字姓六千九百三十一個,復姓和雙字姓九千零一十二個,三字姓四千八百五十個,四字姓兩千二百七十六個,五字姓五百四十一個,六字姓一百四十二個,七字姓三十九個,八字姓十四個,九字姓七個,十字姓一個。共計兩萬三千八百一十三個。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國命氏。如趙、西門、鄭、蘇等。
二.以古姓命氏、如任、風、子等。
三.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如皇甫、高、刁、公、施等。
四.以兄弟行次順序為氏。如伯、仲、叔、季等。
五.以職官名稱命氏。如史、倉、庫、司徒、司寇、太史等。
六.以職業技藝命氏。如巫、屠、優、卜、陶等。
七.以祖上謚號為氏。如戴、召等。
八.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大融合,借用漢字單字為氏。如拓跋氏改為元氏、叱盧氏改為祝、關爾佳氏改為關、鈕祜祿氏改為鈕等。
九.因賜姓、避諱改姓氏。如李唐王朝賜給立有大功的大臣們以李姓、朱明王朝賜以朱姓;漢文帝名劉恒,凡恒性因避諱改為常氏。晉朝帝王祖上有司馬師,天下師姓皆缺筆改為為帥氏。
十.因逃避仇殺改姓。如端木子貢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尋根
尋根問祖不僅僅是人類的一種懷舊的情感,也是后人對先祖的認同,又是后來者對歷史的反思,更是繼承者對未來趨勢的探索?,F在我們許多人,往往對三代以上的家族歷史說不清楚。追溯和認識本家族的過去是很普通的興趣和愿望。自己的姓源于何時何地、血緣始祖與始遷始祖是誰、本家族在歷史長河中經歷怎樣的繁衍變遷,出現過多少名人賢士及其豐功偉績,有哪些是后人可以傳承的優秀文化傳統,大家都渴望了解。常言道:“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水有源,樹有根,人有血脈宗親,尤其身處異域的華僑華裔,聚合同姓同宗,探索“姓”的來源,形成了尋根覓祖的情結。
中國姓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個主要部分,姓氏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和深廣,它涉及民俗學、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民族學、社會學、遺傳學、文獻學諸多學科,生動而具體地反映著我國歷史上的社會形態演進、文明起源、民族融合、中外交流以及政治經濟、文化與習俗的發展與變革。中國姓氏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獨樹一幟,具有世界上其他民族姓氏文化所未有的鮮明特色。齊圖騰以十七屆六中全會“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精神為指導,繼承中華姓氏文化的優秀遺產,使之與時俱進,力求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國姓氏文化》珍藏版
《中國姓氏文化》以弘揚民族文化,傳承圖騰精神為宗旨,以尊重歷史,去偽存真,褒貶并著,承前啟后為原則。真實地記述了現今人口數目最多的300個姓氏的起源、發展、得姓始祖以及書法家書寫的碑文,覆蓋了全球華人98%的人口數量。本書由于工程浩大,書中必定存在不足之處,我們熱忱希望并歡迎同仁和讀者批評指正。
《中國姓氏文化》內頁
帶您穿越時空隧道進行一次尋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