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藝術的工作,就是用“欣賞、夸獎、鼓勵、榜樣”的方法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向上的積極性。
自覺、自愿、自由的狀態
我們講過,完整幸福的人生,可以用六個字概括:成功、健康、自在。
我們還講過,成功有一個公式:成功=智商+情商+機會。
在講到那個公式的時候,我們講到要走出單純的智力教育的誤區,注意情商教育。
在健康問題上我們講到,不要只注意生理健康,還要注意心理健康。
現在講一講少年兒童的自在狀態。
什么是自在呢?就是他的生活和學習,處在自覺、自愿、自由的狀態中。
目前的家庭教育有兩個嚴重的誤區,一方面是溺愛,與溺愛相結合的是單純的智力教育而忽視情商教育。另一方面又對孩子比較專制,不民主,處處管理到,處處管制到。
這兩種誤區結合在一起就是“強行塑造”。像捏泥人,家長想怎么捏就怎么捏,至于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性格素質規律,家長考慮得很不周到。
獲諾爾獎的華人科學家丁肇中先生講過一句話:孩子在學校考第一不代表什么,至少我認識的科學家都不是年年拿第一的好學生。我自己更不曾考過第一名。小時候父母不管我,讓我自由發展。
“小時候父母不管我,讓我自由發展”。我對這句話非常贊嘆,現在有幾個家長敢于做到不管孩子,讓孩子自由發展呢?
回憶我自己的人生,回憶小時候父母對我的影響,我以為他們對我的最大恩惠,與丁肇中先生講的那句話一樣,父母不管我,讓我自由發展。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父母從來沒有管理過我的學習。那么,父母給我影響是什么呢?他們從小培養了我對學習的興趣和向上的積極性。
只此而已。
有了這個,往下的一切靠自己的追求努力,這才是好狀態。
非常希望與家長們交流這一點,因為我自己很幸運地過來了,也希望現在的孩子們都能夠幸運地、自由自在地發展,不要處在被強行塑造和捏泥人的痛苦之中。
強行塑造的八種表現
強行塑造的主要表現是什么?
第一個表現,不管孩子現在的學習現狀和孩子未來有沒有需要,強行灌輸。
第二個表現,不考慮孩子對課內課外給他安排的這一整套學習有沒有興趣,反正非得學。
第三個表現,不考慮孩子的天賦及素質特點,強行灌輸智力開發內容,學音樂、學繪畫、學書法、學語文、學數學、學外語,等等。家長按照自己的模式安排。
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一種模式教育,有的孩子可能更適合向理工科方向發展,有的孩子可能更適合向文科方向發展。需要全面發展,但不可面面俱到,這會造成孩子很重的負擔。
第四個表現,不考慮孩子的接受能力。孩子兩歲、三歲、五歲、七歲,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知識、對智力開發,包括對生活經驗的接受都有階段性。這種教育的學習效果并不好,因為它不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
第五個表現,孩子有接受能力,但是家長給的東西太多了,他承受不了。課內課外學習,幾個培訓班同時上,休息時間很少。周末也處在高壓狀態中。
第六個表現,不考慮孩子智力發展的規律性和階段性。制定各種孩子很難達到的高目標,這種強行塑造對孩子的精神壓力是最為沉重的。
第七個表現,從小到大樣樣事替孩子做出選擇和安排,使得孩子處在完全被動的傀儡角色上。
第八種表現很簡單,就是一個“逼”字。逼著孩子干這個干那個,逼著孩子學這個學那個。凡是逼著孩子學這個學那個的,就都屬于強行塑造,都屬于捏泥人,都不符合客觀規律。
當代最笨的教育方法
強行塑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我們在考察中發現,凡是事業比較成功、身體健康、生活也比較自在的,大多不是強行塑造的結果,而是讓孩子從小有自由自在發展的空間。
希望家長們能夠總結幾代人成功與挫折的經驗教訓,把這些經驗教訓理性地引入對孩子的教育之中。
強行塑造是個笨方法,是個蠢方法,是個壞方法。是硬性壓服的簡單粗暴的方法,是硬性灌輸的填鴨方法,是暫時見效的短期行為,是輸血不造血的培養方式。想把什么東西都灌輸給孩子,但孩子自我學習的能力沒有被培養起來,這是一種剝奪孩子學習興趣、剝奪孩子學習積極性、甚至使孩子對學習包括對父母都產生逆反情緒的笨辦法。
我在報紙上看到一組生動的繪畫,家長每天逼著孩子學鋼琴,一天,孩子畫了一幅畫,一只可憐的小山羊在彈琴,大灰狼在一旁虎視眈眈,大灰狼就是他父親。父親看到畫后很受震動,從此很明智地改變了對孩子的教育方法。
強行塑造還是剝奪孩子創造力的蠢辦法。什么都是強行塑造,什么都是硬性安排,不是靠孩子的興趣去主動尋找。孩子在安排自己的學習上沒有主動性,沒有創造性,在其他方面還會有主動性和創造性嗎?
凡是用強行塑造的、捏泥人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來開發孩子的智力的都屬于笨辦法、蠢辦法;對家長自己還是個苦辦法,累辦法,是欲速則不達的辦法。
一句話改變孩子一生
兒童由于天生的素質和一定的生活環境,肯定有他自己的興趣。那么,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要講究一點藝術。好的家長培養孩子在智力、德育等各方面都比較出色,有一個原則,就是要把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向上的積極性作為根本的出發點。
不是僅有一個簡單愿望就行了,重要的是講究方法。
第一,要一步一步來。
如果讓孩子由不學一樣東西到學一樣東西,由學習注意力不是很專一到非常專一,由平常比較調皮散漫變成注意力非常專注,想在一天之中實現,是不符合實際的。
當孩子表現得不太符合理想的時候,就把這個努力放棄了,只說明我們原來的預計太理想化。
第二,要靠啟發、引導的方式。他一開始不是有點興趣嗎?要繼續引導它發展,有八個字要注意。
一,欣賞。
什么是欣賞呢?家長主要的工作就是要欣賞孩子正在學習的東西。孩子在學畫畫,你欣賞他畫的畫。孩子在寫字,你欣賞他寫的字。他在下棋,你欣賞他下的棋。
任何東西在沒有學習之前,孩子會覺得有意思,一旦開始學習,必然要付出勞動,付出努力。付出勞動不被欣賞,只有支出不被欣賞,孩子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挫傷。因為孩子畢竟太小,他不能完全憑理智來學習呀。
所以,要欣賞。
二,夸獎。
孩子正在下棋,不管他下成什么樣,要找人和他比一下,讓他贏兩盤。你要夸獎他。不夸獎他怎么會有積極性呢?讓他像大人一樣,為了未來的前途而進行智力開發,努力學習,那是不可能的。
沒有欣賞,沒有夸獎,你在培養孩子興趣方面就是一句空話。
三,鼓勵。
孩子下棋的時候有輸有贏,贏的時候夸獎他,輸的時候就要鼓勵,對不對?我們現在水平不夠高,但可以繼續努力。
四,榜樣。
欣賞了,夸獎了,鼓勵了,還要榜樣。
榜樣是什么呢?或者父母自己做榜樣,或者給孩子尋找榜樣。
比如學圍棋,過去聶衛平是怎么學的;其他人是怎么學的。又比如畫畫,一些畫畫很好的小孩或畫家小的時候怎么學畫畫的。都要有榜樣。
用欣賞、夸獎、鼓勵和榜樣這八個字、四個方法,才能使孩子的興趣一步步發展。
家長最重要的工作
家長培養孩子特別重要的工作,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向上的積極性。
如果孩子的興趣在發展,積極性在增高,有關學習的技術問題、學習的困難,孩子從小學一年級就會懂得一點點找辦法去解決。
在學習方面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最大的關心、最大的幫助,就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在培養過程中,不要簡單化。要欣賞、夸獎、鼓勵、榜樣,一步步讓孩子向前發展。
就是我們大人做事也還希望別人夸獎呢。在家里做了飯,哪怕只是家里人吃,說聲好吃他也覺得高興。如果不欣賞也不夸獎,還有什么做飯的熱情啊?沒有興趣了。我欣賞你做的飯,夸你湯做得好吃,飯做得真香,你就總有積極性。
大人尚且如此,小孩怎么能不這樣呢?一定要將心比心理解孩子。在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積極性上,就好像孩子的心是一塊田地,他的學習興趣和向上的積極性是最最要重視培育的嫩芽。這個嫩芽通過我們的欣賞、夸獎、鼓勵和榜樣,日日夜夜的澆水、養護使它發展起來。
嫩芽茁壯生長以后,學習上的發展是不用家長擔心的。
孩子的興趣往往產生在小的時候,當然我們盡可能全面地培養。但不同年齡段,不同的素質,孩子的興趣往往有獨特性。
這個孩子以后可能成為音樂家,他在某個時候突然表現出對音樂的極大興趣。這個孩子以后可能成為畫家,他在一定時候就會對繪畫表現出極高的興趣。孩子興趣的發展和表現,常常是其天賦和素質的先兆。
所以,家長們要放松心態,經常問一問孩子自己的興趣是什么?要聆聽孩子自己發出的聲音。
什么是自在狀態呢?
表現在學習上,就是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從孩子向上的積極性出發,讓他自覺地學習。沒有這個狀態孩子是不幸福的,孩子從小的發展是不符合生命規律的。家長與社會的任何強行塑造,都有可能傷害孩子未來生命歷程的發展。
當然,自在狀態并不是家長不管不問,而是管得更藝術,讓孩子產生主動學習的方法。就好像領導干部一樣,他如何領導手下的工作人員呢?簡單的方法就是粗暴命令,那可能大家的積極性都發揮不了。
真正有水平的領導干部是要調動大家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造性,并把這種創造性、主動性整合起來,組織起來。而不是讓大家決策,大家選擇,大家安排。那還要領導干什么?
家長職責就是想辦法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向上的積極性。
挫折是鍛煉孩子的最好素材
獨生子女中普遍存在“我是中心”的心理,這也是他們將在社會中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誰能夠善于不僅從自己的角度,而且從他人的角度和整體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處理事情,誰就會在未來的人生中比較和諧順利,減少挫折。
聰明的家長應該把孩子的挫折當做教育孩子性格向全面發展的好素材,順著孩子自己的學習興趣走。如果想對孩子做一點調整,你的調整又是正確的,要因勢利導。比如孩子喜歡踢足球,你可以鼓勵;同時希望孩子把學習抓好。家長的引導必須調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才可以。
因勢利導地克服挫折,孩子會成熟,更完善。從小沒有挫折是不可想象的,應該把孩子的興趣引向自己戰勝挫折。
“欣賞、夸獎、鼓勵、榜樣”這八個字,在孩子的性格培養上同樣適用。
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有了正確的觀念,就要欣賞他的觀念,夸獎他的進步。
對孩子性格的任何發展,家長都要用興趣的方法和引導的方法。孩子在學習上、在智力開發上有一個興趣和積極向上的問題,在性格、素質和道德問題上也要采取引導的方法,使他產生向上的心態。教育孩子不僅僅對拿第一感興趣,還要體會征服困難的樂趣,
更藝術的教育方式
許多孩子上學后的頭一份作業,如果得到了老師的表揚,他以后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可是,如果頭一次作業就受到批評,他會受到挫傷,積極性被打擊,老師繼續批評他,效果就更不好。往往是良性循環越來越好,惡性循環越來越不好。所以,對于孩子目前的薄弱之處,千萬不要讓他進入惡性循環。不要因為他某方面不好,老師批評他,你也責備、管制他,使他沒有積極性。這時候一定要改變、中止這種惡性循環。
希望家長為此下一點功夫。直截了當的批評是最笨的辦法。聰明的家長必須超越這種笨辦法,使得孩子產生觀念的改變、學習態度的改變和積極性的改變。比如他某一天的作業,你引導他自覺自愿做了,又有一點點進步。對這一點點進步你要及時欣賞、夸獎和鼓勵。
你還可以找一個榜樣。如果他現在上小學二年級,你能不能找一個比他更小的學生來請教請教他呢?再比如這個字比較難寫,你裝做不會寫,說這個字怎么寫你想不起來了,讓他提醒你,寫完以后,你很高興的夸獎他。要利用各種機會使得孩子做出積極的表現,使得你能夠實施欣賞和夸獎,這才能把孩子的積極性一點點調動起來。
所謂自在的學習狀態,自在的生活狀態,并不是說家長不教育,而是一種更重要、更藝術的教育。要求家長真正進入孩子的心靈,了解孩子的心理,因勢利導來做。
強行塑造有時還不僅表現在學習上,也表現在我們對孩子行為的規范上。不要干這個!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這是簡單的規范。孩子到底應該怎么做,要有更好的引導方法。讓孩子這樣做,他這樣行為道德優美,這樣做是好的。那么,對這樣的行為要有欣賞,要有夸獎,要有鼓勵,要有榜樣。
這樣,孩子不僅在學習上,也在道德方面,在行為規范方面的努力進取、自我完善,也就自然會與積極向上的主動性相聯系。
家長要避免強行塑造,避免捏泥人的教育誤區,重視孩子的自在狀態。
生命的自在狀態
自在是生命的高級狀態。一個人的生活、工作、業余時間如果都被別人安排得滿滿的,沒有一點主動選擇的可能性,會感到非常痛苦。
什么是自在呢?不是說吃飽了飯就什么都不干了,講自在就要結合現代社會的種種條件。
一個民族如果只能溫飽,那么它在這個世界上可能很不自在,還可能受欺負。一個人如果只能掙一碗飯吃,也可能不一定自在。
所以,在現代社會講自在,具體到一個人無疑與他的工作相聯系。對于一個學生無疑與他的學習相聯系。
那么,如何使自己的人生自在,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使得自己從小能夠培養起自覺、自愿學習、工作的興趣和積極性,這是非常幸福的。
如果一生中一直在學習,一直在做事,做得很漂亮,做得很成功,同時又是自覺自愿的,你從事一種職業,你熱愛這個工作,而且不覺得苦,做起來很愉快,很幸福,這樣的人生才叫自在。如果一個人好像很成功,但是做得不是很愉快,不是很自愿,只是為了謀生,這就很不自在了。
從小培養孩子自愿、自覺、自如地學習,是使孩子未來能夠自愿、自覺、自然地工作、創造,進入自在人生的最好教育。有了這個基礎,才是考慮到了孩子的未來,盡到了父母的職責,也給孩子的未來帶來了真正的幸福。
所以,在培養孩子興趣上,在培養孩子向上的熱情上,包括培養孩子在行為、規范、道德、能力各方面的積極性方面,應該引導他產生那種自愿、自覺、自然的狀態。
《中國孩子成功法》是一本關于家庭教育的實用手冊。
這本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改變孩子命運的八大方法。
這些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是簡單易行,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