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畢藍
1863年5月的“錢斯勒斯維爾之戰”讓林肯總統、“共和黨”和所有的北方人情緒跌落到谷底。此時,“維克斯堡戰役”還沒結果,大家不可能預見到兩個月后的輝煌,他們只看見倆字:絕望。而且,這絕望還挺徹底,不僅陸軍慘敗,海軍也在4月7日對南卡的查爾斯頓的進攻中鎩羽而歸,結束了鐵甲艦戰無不勝的“神話”。那么,剛剛贏得了輝煌勝利的羅伯特·李將軍和戴維斯總統下一步要做什么呢?
有一點必須說明,南方雖然在東部戰場屢戰屢勝,但他們并不輕松,一是因為他們的勝利太昂貴,人員、馬匹、物資損失慘重;二是因為南方經濟已經崩了,難以為繼。南方若想以最快的速度把林肯政府拖上談判桌,就必須不停地打仗,打勝仗。“錢斯勒斯維爾之戰”后,對下一步的行動,戴維斯總統收到兩個意見。一個來自大多數將軍和內閣成員,主張立刻馳援維克斯堡,免得這個戰略要地落入格蘭特之手(參看《美國的故事(142)- 維克斯堡》)。另一個意見來自李將軍,他認為維克斯堡堅不可摧,不是一朝一夕就拿得下來,不必太擔心?,F在應該進攻敵人的腹地,也就是入侵賓夕法尼亞的南部和中部。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此舉不但可將敵人趕出弗吉尼亞,也可牽制敵人的力量,使他們不能援助格蘭特,甚至可能從西部調軍隊回東部,解了維克斯堡的燃眉之急;二,東部畢竟是主戰場,是國內國外輿論的焦點。東部的勝利,特別是在敵方腹地的勝利,有著不可估量的政治影響。隨著1864年大選的臨近,如果南方再次取得重大勝利,必將激發北方人更強烈的厭戰情緒,北方的“和平民主黨人”(“銅頭蛇”)就有更大的機會贏得大選。一旦“民主黨”掌權,和談就是板上釘釘的事,南方的獨立也就不遠了。
李的主意聽上去很美,但風險很大,前面已有“馬里蘭戰役”的教訓(參看《美國的故事(138)- 會戰安提塔姆》)??墒?,此一時彼一時也。如今的李可是神,無所不能,戰無不勝,他對自己的隊伍的評價是:“他們能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崩畹耐绱酥?,以至于當他說出自己的想法時,上至總統下至軍官,竟是一片贊揚聲。好,就這么辦!于是,李帶著他那7萬5千人的“北弗吉尼亞部隊”出發了,與他一起去的將軍有詹姆斯·朗斯特里特、A·P·希爾、理查德·尤厄爾(Richard Ewell),還有騎兵將領杰布·斯圖爾特。這些都是他的老部下,他們一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然而,有一個人缺席了,他就是在“荒野”陣亡的“石墻”托馬斯·杰克遜(參看上一個故事)。接管杰克遜舊部的是尤厄爾,但沒有了“石墻”的“石墻旅”(Stonewall Brigade)還有靈魂嗎?
不管怎樣,李的效率還是很高的,他那雖然很多人赤著腳卻斗志昂揚的軍隊,鼓樂齊鳴,步伐整齊,行動迅速。賓夕法尼亞人一聽李居然沖著他們來了,魂兒都嚇沒了,跑的跑藏的藏。此次李遠離供給線,卻不像上次在馬里蘭時那么緊張,因為這次打的是“全面戰爭”?!靶钆荨瘪R里蘭是南方爭取的對象,軍隊不能亂來;賓夕法尼亞是廢奴最積極的州,聯邦的核心州之一,不搶她搶誰?于是,格蘭特在密西西比打家劫舍的那一幕在賓州上演,農夫們向朗斯特里特將軍抗議,朗斯特里特不耐煩地說:“好啦好啦,很悲催是吧?這種事在我們弗吉尼亞已經上演兩年了,真的很悲催呢。”
效率高不意味著一帆風順。事實上,李這次一出門就遇意外,這意外來自南方最著名的騎兵將領斯圖爾特。斯圖爾特的騎兵可以說是“內戰”中最神奇的存在,奔襲、擾敵、劫糧、劫貨、劫人都不用說了,更重要的是,斯圖爾特是李最可靠的情報來源。在過去所有的戰斗中,李之所以用兵如神,全仗著斯圖爾特提供的信息。在沒有衛星和雷達的年代,可不就得靠騎兵嗎?斯圖爾特從來沒讓李失望過,但這次,他掉鏈子了。6月9日,北方騎兵越過拉帕漢諾克河突襲斯圖爾特的營地,當時,斯圖爾特正在小憩,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他倉皇逃竄不說,還把李的軍隊動向暴露給了敵人。按道理,這點挫折不算啥,亡羊補牢,大局為重??墒牵膊恢浪箞D爾特咋想的,6月25日,他帶著三個最好的騎兵團深入敵后去騷擾北方,好像在報復。如此一來,他與李的大部隊脫鉤了。整整一星期,李不知道斯圖爾特去了哪里,更別提情報了。這一星期決定了一切。也有人說,斯圖爾特的行動是得到李的批準的,但他走得太遠了,違背了李的意圖??傊?,李兩眼一抹黑,而遠不及斯圖爾特神勇的北方騎兵卻在整個戰事中為指揮官提供了準確的情報,這是不是天意?
人家南方都開始行動了,北方還在忙著“內卷”?!安ǘ囫R克部隊”的總指揮約瑟夫·胡克將軍在“錢斯勒斯維爾之戰”中被徹底打懵,“戰斗喬”現在別說看見李的軍隊,就是聽到李的名字都會哆嗦。林肯讓他帶人去賓夕法尼亞跟李對陣,胡克說:不不不,咱們應該去打里士滿。林肯說:“李的軍隊,而不是里士滿,才是你的真正目標?!焙苏f:李的軍隊比我多,我需要援軍。林肯算是明白了,他面對的又是一個喬治·麥克萊倫。自戰爭開始以來, “波多馬克部隊”的指揮官換了一個又一個,從麥克萊倫到伯恩賽德再到胡克,性格不同、天賦不同、履歷不同的三個人,表現卻如此相同,那就是,見了李將軍就像耗子見了貓。他們似乎都被李封了印,一上戰場就呆若木雞。林肯只能自認倒霉,也只剩一招了:換人。換誰?有人提議:還是把麥克萊倫請回來吧?就算他進攻不行,防守還是可以的,“安提塔姆”就是證明嘛。但林肯已經受夠了這種只會防守不會進攻的將軍,他寧死也不愿再這么窩囊。1863年6月28日,胡克被撤職,喬治·戈登·米德(George Gordon Meade)將軍繼任“波多馬克部隊”總指揮。此時,李的軍隊已經進入賓夕法尼亞。
48歲的米德像“內戰”中大多數軍官一樣,畢業于西點軍校,在“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和“美墨戰爭”中表現出色?!皟葢稹遍_始后,他一直在“波多馬克部隊”服役,在歷次戰斗中,特別是“安提塔姆”和“錢斯勒斯維爾”,都表現不錯。盡管他是靠實力一步步得到提升的,但在軍中一直默默無聞。此次出任要職,大家對他的能力猶疑不定也可以理解,比他名聲大得多的人都成了李的手下敗將,他算老幾?好在名聲小負擔也小,米德至少沒表現出對李的懼怕(心里到底怕不怕我們稍后再說)。剛剛上任的米德得知李的動向,趕緊往賓西法尼亞趕。
6月30日,A·P·希爾部下的一個軍官看到路邊一個廣告牌,是鞋店的廣告。那家鞋店在不遠處的一個小鎮上,那個小鎮叫葛底斯堡(Gettysburg)。對光著腳的戰士們來說,這個廣告牌散發著巨大的魔力。12條街長、6條街寬、住著2千4百人的葛底斯堡沒有任何軍事價值,根本不是此次行動的目標。然而,希爾下令向葛底斯堡進發,他沒打算在那兒久留,只想弄點軍需品,特別是鞋。這幾雙鞋引發的“血案”成了“內戰”中最著名的戰斗,沒有之一。
其實,此時的葛底斯堡哪還有什么鞋店,那家鞋店一聽敵軍入侵,早就關門,溜之大吉。鎮上最大的雜貨店“法內施托克兄弟商店”(Fahnestock Brothers)的店主也在幾天前就把貨裝了整整三個火車車廂,運到費城去了。希爾的部隊可不知道這些,若早知如此,“葛底斯堡之戰”就不會發生了。7月1日早晨,希爾的先頭部隊來到葛底斯堡,他們本以為鎮上頂多有幾個哨兵或民兵,卻沒想到,等待他們的是整整兩個騎兵旅。
這兩個騎兵旅是約翰·布福德(John Buford)率領的,他們在6月30日聽到敵人的動靜后趕到葛底斯堡。37歲的布福德像林肯一樣生于肯塔基長于伊利諾伊,是個身經百戰的將軍,經驗豐富。他本來也沒想著葛底斯堡能有什么大事發生,到了地方一看卻發現,這里是個絕好的戰場。鎮子四周都是隆起的山丘或高地,易守難攻,各山丘之間都有通道,非常容易調兵,可互相支援。只要占住這些山丘和高地就能給敵人致命打擊。布福德立刻沿著這些山丘布防,修起簡單的掩體,從鎮子西北邊的赫爾山(Herr Ridge)和麥克弗森山(McPherson Ridge)延伸到西邊的神學院山(Seminary Ridge)。同時,他還送信給離他最近的約翰·雷諾茲(John Reynolds)的步兵部隊,請求支援。他告訴雷諾茲,如果要打,這就是戰場。布福德很清楚,自己兵力有限,若敵人全力進攻,他只能拖時間、等援兵,實在不行就撤往鎮子南面的墓地山(Cemetery Ridge)或小圓頂山(Little Round Top)。這些山丘至關重要,一旦丟失將很難重占,無論如何都要守住至少一座。
7月1日早上7點半,希爾的部隊開始進攻。他們本來只想試探,因為李囑咐過,大部隊沒集結之前不要發起總攻。結果,打著打著就打大了。面對三倍于己的敵人,布福德的人馬借助有利地形,硬撐了兩個多小時。眼看著快撐不住時,雷諾茲的部隊到了,立刻穩住了形勢。雷諾茲收到布福德的信連夜啟程,及時趕到。當然,及時趕到的還有南方的援軍。因偶然原因走進大家視野的小鎮葛底斯堡,忽然成了中心舞臺,雙方的軍隊都源源不斷地趕來。
雷諾茲立刻接管了布福德的陣地,讓布福德的人下去休息。雷諾茲是位出色的將軍,他的部下都是精兵強將,特別是由來自中西部的5個團組成的“鋼鐵旅”(Iron Brigade),最能打。他們死守陣地,傷亡超過三分之二。最大的損失是雷諾茲本人,他被狙擊手擊中頭部,當場死亡。中午,北方的奧利弗·霍華德的部隊和南方的尤厄爾的部隊幾乎同時趕到,在城鎮北面交上了手。至此,南方軍隊2萬4千人,北方軍隊1萬9千人,在葛底斯堡的西面和北面呈半圓狀對峙(見上圖)。雙方的主將都沒到場,他們都沒想在這里打一場大仗。然而,“內戰”中最大最重要的戰斗,“葛底斯堡之戰”(Battle of Gettysburg),已經如箭在弦不得不發了。
尤厄爾沖向聯邦的右翼霍華德部。尤厄爾也沒盡全力,等著李的大部隊,特別是朗斯特里特的部隊。下午兩點多,李親自趕到戰場,一看形勢,他立刻決定不等朗斯特里特了,命令希爾和尤厄爾全力進攻,連預備隊都用上。這下,北方吃不消了,人本來就少,全仗著地形,現在就算借助地形也難擋。霍華德部先崩了,逃往墓地山;雷諾茲的部隊在失去主將的情況下依然能穩扎穩打,一步一步有秩序地從神學院山撤往墓地山。幸好霍華德的預備隊在墓地山上布置了大炮,總算讓敵人放慢了腳步。這時,時間已接近傍晚。南方軍隊占領了神學院山和葛底斯堡,這一天毫無疑問是南方的勝利。但是,李很清楚,戰斗沒有結束,最糟的是,他根本不知道對方到底有多少人或還有多少人正往這兒趕,也不知道對方的部署。該死的斯圖爾特繼續失聯,這不是添堵嗎?
為了鞏固勝利果實,李給尤厄爾下了一道命令:“如果可行(If practicable)”,奪取墓地山。李確實抓住了要害:占據有利地形才是此戰的關鍵,果真如此,北方休矣??墒牵Φ故亲プ×?,人沒搞定。“如果”這種命令只適合“石墻”杰克遜這樣的人,因為“石墻”一定會讓所有的“如果”變成現實。尤厄爾帶的是“石墻旅”,但他不是“石墻”,他讓“如果”變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其實,經過一天的苦戰,此時墓地山上的北方軍隊力量薄弱,傷亡慘重,援軍又沒到。尤厄爾一鼓作氣,完全可能拿下山頭。但是,他認為北方守軍太強,進攻“不可行”,所以,他什么都沒做。于是,李的這個“如果”成了最有爭議的一道命令,在此后的很多年里,有人罵尤厄爾貽誤戰機,有人責備李含糊不清:如果李真的認為絕對必要,他為什么不下個死命令?也許,殺伐決斷從不拖泥帶水的李將軍真的猶豫了,他選擇依靠尤厄爾那并不可靠的判斷力,因為他沒有可靠的情報。
南軍在7月1日晚的停頓改變了雙方實力的對比。第一天的戰斗有點像臨時的拼湊,南方陸續來了2萬7千人,占李軍隊總數的三分之一;北方來了2萬2千人,占米德軍隊總數的四分之一。從1日晚到2日上午,兩邊的部隊都跟賽跑似的往葛底斯堡趕,從南往北,路線幾乎平行,誰也沒撞上誰。到7月2日的戰斗開始時,雙方都是“全伙在此”了。李的“北弗吉尼亞部隊”7萬5千人,米德的“波多馬克部隊”約9萬到10萬人,聚焦葛底斯堡。
“葛底斯堡之戰”的后續戰斗是怎樣展開的?它的結果如何?請看下一個故事:葛底斯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