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硬筆書法具有和諧這一美學特征,相比于毛筆書法它有其獨特的藝術氛圍和旺盛的生命力。本文就現今硬筆書法的創作方向,藝術審美論述“和諧”這一觀點。和諧是現代社會提倡的并為之而不斷努力的社會觀點,同時它也是藝術的一種追求。本文主要論述了硬筆書法筆法結構和諧,形式內涵和諧,審美和諧,生存和諧等方面,是對硬筆書法的思考,積極探索硬筆書法理論的傳承與發展。
書法是一門和諧的藝術,通俗講就是以漢字為載體,主要是黑的點畫在白的紙上運動而成。書法的點畫、結構、章法是構成書法藝術的三大要素,就傳統的毛筆書法而言,其點畫的長短、粗細、枯濕、濃淡,結體的正側、方圓、疏密、章法風格的剛柔、雅俗等等,表現出大千世界的矛盾統一、運動變化,展示書法藝術蓬勃的生命力。一幅佳作,定是和諧的、平衡的、美化的,有時作品中看上去出現幾處不協調的音符,但從整體看依然是統一的、完善的。任何事物都不具備徹底的完美,但任何能夠存活長久的事物卻一定是和諧的、自然的。自然有其特質:對立統一,運動變化,和諧共存,一派生機。毛筆書法重和諧,硬筆書法又何嘗不是?由于書寫工具的不同,其表現形式,創作手法及審美情趣不盡相同,其和諧的硬筆書風有其獨特的氣質韻味。和諧,是保持硬筆書法旺盛生命力不可或缺的條件,是發展硬筆書法的重要因素,是表現美感的基本要求。和諧之道是條古訓,也是個新話題。時下,社會倡導和諧社會,倡導建設和諧城市。書法的和諧之道古來就有,今之硬筆書法和諧之道是順應時代潮流,一門藝術的表現力在于它能否真實反映社會,反映文明。硬筆書法的和諧之論定能使其更具生命力,更富魅力。
筆法與結構的和諧。傳統的毛筆書法,認為筆法是第一重要的,唐代書學家張懷瓘說:“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后為書。”而硬筆書法是否也必須按這個思路去創作呢?硬筆書法藝術得以誕生,生存和發展關鍵在于立足傳統,秉承經典,中西結合,力求創新。毛筆書法中用筆有講究,提頓轉折、用力緩急、墨色濃淡、筆畫枯潤,這些在硬筆書法中表現并不那么明顯。硬筆的書寫工具注定其書寫的特殊性,拿鋼筆為例,筆畫的粗細表現力不及毛筆豐富,用筆方面也沒有毛筆書法講求的諸如“永字八法”之類的用筆原則,而且鋼筆的儲墨充沛、書寫流暢,不似毛筆寫字時要間斷蘸墨而后書。在硬筆書法中過分強調用筆可以說是不妥的,若是墨守成規地一味強調在硬筆書法創作時用筆該如何如何,硬筆書法也失去了其特有的藝術魅力與書寫風格,也就危及到其存在的可能性。硬筆書法看重的應該是“識勢”與“裹束”。啟功先生論書云:“筆不論鋼與毛,腕不論低與高,行筆如亂水通人過,結字如懸崖置屋牢”。用硬筆來琢磨字的間架結構,可以說是正確、準確、精確認識字結構的最佳方法,可以盡量排除用筆的干擾,如同繪畫中將素描、色彩、透視單獨開來加以研究,這樣做目標就變得集中了,既容易深入又易發現存在的毛病和內在的規律。硬筆的這一優勢,在教學實踐上得以證實。硬筆書法中筆法與結構看似一對矛盾,強調前者就會薄視后者,怎樣使兩者統一起來,和諧相處呢?先考慮其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于毛筆書法的是硬筆書法字體結構上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是第一位,這正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筆法相對于結構而言,在硬筆這個特定的藝術范疇內,應該是次于結構的。毛筆可以拿用筆來掩蓋結構上存在的些許不足,毛筆是粗獷的(相對于硬筆),而硬筆則不能不重視結構上的絲毫誤差。硬筆所謂的“提按頓挫”,不過是裝飾而已,不是硬筆的主旋律,硬筆書法中筆法與結構的和諧在于結構為主用筆為輔,這樣才使得硬筆的獨特藝術魅力得以彰顯。
形式的和諧。所謂作品的形式,無非是三個層面。其一為格式,其二為作品尺寸、用紙,再者就是作品的外包裝。曾聽聞一幅書法作品“三分字,七分裱”,這句話的本意應該是強調書法作品加以裝裱以適應展廳效果,倒不能說明一幅佳作是“七分裱”的功勞。硬筆書法的裝幀形式主要體現在制作與用紙之上,用色紙配合技術化的加工制作使得作品奪目多姿,而書寫工具上更是五花八門:鋼筆、鉛筆、圓珠筆、簽字筆、竹筆、木筆等等。這在一定意義上說明硬筆書法創作的多樣性。但有時又要深思,過分強調作品的外在形式是否會忽略其內在的寫字功力呢?懷有功利心去參賽參展的書家們會不會忽視作品的藝術含量和文化內涵呢?這個問題的肯定回答是無益于硬筆書法的發展的,會形成一個誤導,誤導習書者功利地去參賽,本末倒置地追求書法作品的“形式美”而不重視其內涵。時有書友創作硬筆書法時,講求大幅大篇,甚或小筆書大字,勾描涂抹,只求其字形的外在美觀,而忽視了用硬筆創作的實質。勾勒之字充其量是美術字而不能稱之為書法。硬筆書寫的作品幅式不在乎大,小品足以表現硬筆細膩、娟秀、清爽之妙,這樣的作品才有味,這也是硬筆書法得以趣意橫生的效果。人們欣賞一幅硬筆書法作品,不是觀其形式而更多是究其神韻,劉熙載稱“譫語要有味,壯語要有韻,秀語要有骨。”硬筆書法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應當是和諧的,和諧就是指如何使二者能更加妥當更加協調,能綜合展現一幅作品的文化品位,藝術價值。小筆寫大字,細筆寫粗字都是不和諧的。和諧在于用紙和用筆能夠恰如其分,白紙黑字或黑紙白字,這些都是和諧的。而作品的裝飾方面,和諧出于自然。胡里花哨的作品只會給人一時的絢目而沒有玩味的雋永。自然就是一種清新,一種淡雅,一種無法造做的美。硬筆書法作品是易于表現自然,展示和諧美的。
審美和諧。書法是一門藝術,藝術給人的美感,美源于自然而又超乎于自然,美學家朱光潛說:“美的欣賞是把自然加以藝術化,所謂藝術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又說:“藝術的內容和形式都要恰能融合一氣,這種融合就是美。”所謂融合,就是一種和諧,可見和諧和是展示藝術美的必然。有人說“硬筆書法不具備豐富的藝術表達能力”,這是狹隘的藝術審美觀點。美的東西是高雅的但不是高貴的,自然美和大眾美也是美所表達的內容。一幅硬筆作品,上整端莊是一種美,瀟灑飄逸也是一種美,剛勁爽利是一種美,遒媚有韻也是一種美。可見,一幅作品的美的表現是豐富多樣的。表現美可以從內容入手,也可以從過程入手。學院派書家陳振濂說:“由'文字書寫’這一定義出發,可以延向兩個不同的審美指向:第一是通過書寫而達到文字之美,第二是依憑文字來展現書寫之美。”硬筆書法所表現的是多層次的美。相對傳統的毛筆書法而言,硬筆書法更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作品的大眾來源正可以展示諸多風格迥異的美。一些硬筆書家提倡去民間“書法采風”,這正說明硬筆書法具有相當大的生命力,千人書便有千般風格,千般風格便能展現千般美感。和諧是一種美,而美也正好是和諧的。和諧地展現硬筆書法取乎經典而又創新傳統的獨特風韻。書法中可以有突兀奇趣的作品,允許作品中有看似不和諧的東西,但從整體而言,從風格與氣韻上細品,其又是和諧的。硬筆的線條講究賦有韻律、富有厚度、富有力度,這樣的作品是美的,也是很和諧的。硬筆書法的審美和諧在于人為美與自然美的統一,古典美與現代美的平衡。作品少點矯揉造作多點真情流露,少點五彩斑斕多些淡雅清麗,少點低俗套路多點文化內涵,這樣的作品就融合了許多和諧的因子,和諧是自然的,是美的不輕意流露,是硬筆書法不斷追求的目標也是賴以生存的條件。
生存和諧。雖有書家稱硬筆書法早于毛筆書法,也舉了大量實證,但就現當代的硬筆書法而言,是秉承經典的,是從毛筆書法中發展開來得以生存的,因此在硬筆書法上或多或少可以看到毛筆書法的影子,但這并不說明硬筆書法完全依托于毛筆書法,硬筆書法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這不僅僅是書寫工具的不同,還有觀念、內容,形成的諸多獨特性。王羲之《書論》中云:“若書虛紙,用強筆;若書強紙,用弱筆;強弱不等,則磋跌不入。”這里說的“強筆”和“弱筆”指的是毛筆的硬毫與軟毫,紙也是宣紙之類的軟質紙。若用于硬筆書法,倒不妨說:“若書虛紙,用弱筆;若書強紙,用強筆;強弱相應,則磋跌不入。”硬筆都是“強筆”何來強弱之分?這里說的強弱只是相對的,諸如鋼筆與圓珠筆,鋼筆有一定的韌性而圓珠筆則全是強硬的筆畫,二者的書寫感覺不同,作品風貌也各有特色,在生宣上用鋼筆書寫只要力度適當,有一定的暈化效果;在硬紙上用圓珠筆書寫又足見流暢之妙。硬筆書法的生存不能依賴于毛筆書法,朱以撒先生說:“如果有人把硬筆書法書寫得與毛筆字牝牡莫辨,那只能說是硬筆創作的失敗,因為它失去了自身的鮮明特色。”硬筆書法擁有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它是群眾性的藝術。毛澤東曾說人民的藝術才是真正的藝術,也可見硬筆書法的旺盛生命力和廣闊發展前景。硬筆書法的生存和諧指是的硬筆書法和毛筆書法的關系問題。誠然,硬筆書法是要繼承傳統,秉承經典,但并不意味著硬筆書法要全盤照搬毛筆的那一套。當代的毛筆書法也在學傳統的東西,也是創新,但與硬筆書法的創新并不是一回事,硬筆的繼承是取其精華求其靈魂,而創新則是與其俱進,和諧創新。創新是建立在堅實的傳統內涵基礎之上的,不能是無源之水,硬筆書法的生存和諧,就是要在特定的時代氛圍,藝術特色下尋求發展的道路,走出一條有硬筆特色的創新之路,任重而道遠。
儒家有“天人合一”說,道家有“道法自然”說,這些都是對和諧的演繹。硬筆書法的和諧,在于其筆法與結構的和諧、形式與內容的和諧,審美的和諧與毛筆書法相處和諧等諸多方面。和諧不僅是內部的要求也是外在體現,不僅是生存之道也是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