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舍得是一種大智慧
人類的經驗法則告訴我們,舍得放下是增長智慧的必備元素,更是成就人生的最佳養分。窮小子只有舍得放下人生的種種包袱,才能使腳步更加輕盈,才能更快向成功靠攏。生活多一份用心,便有了不同,片刻的領悟,有時足抵一生的經驗,智慧就是這種發自于內心、無可取代的力量。
實無所舍,亦無所得
有一個牧民在放牧的途中迷失了方向。禍不單行,在他還沒有找到路的時候,竟然又遇到了沙塵暴,羊群受到了驚嚇,拼命地跑了起來。牧民只能騎著馬拼命的追趕羊群。就這樣不知跑了多長時間,牧民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當時,牧民饑渴難當,正當快撐不住時,突然,他發現了一幢廢棄的小屋。他拖著疲憊的身子走進了屋內。
但是,他很快失望了,里面什么也沒有。再次的打擊使他喪失了前進的勇氣與毅力。近乎絕望的他,疲勞地坐在小木屋后院的一塊平地上。他環顧四周,期望能夠發現些吃的或者是喝的。在他幾近絕望的時候,卻意外地發現了一座抽水機。
牧民迫不及待地開始抽水,卻發現怎么也抽不上來。這時,他又失望地坐在地上。心想:這回算是徹底完了。不經意間他看到抽水機旁,有一個用軟木塞堵住瓶口的小瓶子,瓶子上還貼了一張泛黃的紙條。紙條上寫著:你必須用水灌入抽水機才能抽出水來!但是不要忘了,在你離開前,請再將水裝滿!
牧民面臨著艱難的抉擇,是不是該按紙條上所說的,把這壺水倒進抽水器里呢?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如果他自私點,只要將這瓶子里的水喝掉,他就不會被渴死,就能活著走出這間屋子!如果照紙條做,把瓶子里惟一的水,倒入抽水機內,萬一水一去不回,他就會渴死在這地方了……到底要不要冒險?
最后,他決定把瓶子里惟一的水,全部灌入看起來破舊不堪的抽水機里。結果真的抽出了清冽的泉水。牧人喝了個夠,由衷的幸福和滿足感從心里洋溢出來。牧民喝足水后,把瓶子裝滿水,用軟木塞封好,然后在原來那張紙條后面再加上他自己的話:紙條上的話是真的。你只有將生死置之度外,只有先舍得半壺水,才能打出滿壺的水,才能嘗到甘美的泉水。
在取得之前,要先學會舍,因為有舍才有得。人們常說“舍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什么都想得到,往往得不償失。
放棄是一門藝術。在物欲橫流的今天,不但需要你做出選擇,而且更多的是需要你做出放棄的決定。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會碰到很多難以割舍的事與物,真的是棄之心痛,收之心累。然而,畢竟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很多時候都會碰上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況,這時若仍然死抓住不放,常常會弄得自己心力交瘁而徒勞無獲。與其說成功是抉擇得當,不如說是放棄得好。人生苦短,要想獲得更多,就得學會放棄更多。有一句生活諺語: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這句話給我們的一個啟示就是握到手的才是最實在的,事物在取舍之間,自有它的定數。是你的,終歸是你的,怎么也跑不了;不是你的,巧取豪奪也沒用。要想活出精彩,就要懂得棄重就輕,為思想解壓,心釋然了,生活自然如同是在伊甸園!
舍一己之私,得天下大義;舍一時之快,得長久之福。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舍之于物,得之于心;舍之于利,得之于義。舍得,便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舍得還是一種時空轉換,精神和物質的交流,人情和禮節的傳達,是物質世界的“流通”。舍得,是一種理智,是一種豁達,它不盲目,不狹隘。“舍”、“得”之間,自古參透了人世間古老智慧之因果,古來智者,皆善取舍。滄桑世事,大到國際關系,小到家庭瑣事,處事交友,生意往來,皆是在舍得之間的權衡。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提醒我們:“請記住,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我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賴著別人的勞動,我們必須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們所領受了的和正在領受著的東西。”一個人如果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只知道接受,而在接受之后不懂得付出,結局將是讓人難以忍受的。一個人只有施予才能獲得,不管是哪一種方式的施予。這就是“舍得”的真意。能“舍”方能“得”。當然,這種“得”更多的是指精神的豐潤,境界的升華。舍得之間暗藏玄妙,意境很深,只能靠自個去琢磨,去感悟。
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放棄是為了更好地擁有,是一種超脫,一種氣度,更是一種升華,一種境界。
“舍得”里面有無數桶金
連續多年被美國《福布斯》雜志評為世界華人首富的李嘉誠,在數十年商海沉浮中,能始終站在不敗之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懂得利用舍得之道,為自己掘出無數桶金。李嘉誠說:“我覺得,顧及對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僅僅局限在自己的利上,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自己舍得讓利,讓對方得利,最終還是會給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人不會有朋友,這是在小的時候我母親就告訴給我的道理,經商也是這樣。”舍棄小利才會得大利,這也是窮人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曾經有一個商人到小鎮上去賣魚缸,雖然魚缸的做工精細,造型也很獨特,但是還是乏人問津。面對慘淡的經營狀況,商人想到了一個辦法。他在花鳥市場找到了一個賣金魚的老頭,以很低的價格向他訂了500條小金魚。老頭很高興,因為他在小鎮賣金魚多年,生意也是一直很慘淡。商人帶著老人來到了鎮中心的一條水渠旁,讓他把這五百條金魚放進去。賣魚的老人很迷惑,商人說:“你盡管放吧,我不會少你一分錢的。”剛過半天,一條消息就傳遍了小鎮:小渠里,不可思議地有了一條條漂亮、活潑的小金魚!鎮上的人們爭先恐后涌到渠邊,許多人跳到渠里,小心翼翼地尋找和捕捉小金魚。捕到魚了就興沖沖的去找著買魚缸,而商人就把自己的攤位設在了河邊。不管是捕到魚的還是捕不到魚的人都去搶購魚缸,大家都興奮地想:既然渠里有了金魚,雖然自己今天沒有捕到,但總有一天會捕到的,那么買魚缸早晚能派上用場。
這個商人的生意一下了就火了,盡管他把售價抬了又抬,但他的幾千個魚缸還是很快就被人搶購一空。欣喜若狂的商人想,如果不是自己靈機一動在水渠里投放進去區區500條小金魚,自己的玻璃魚缸不知要賣到何年何月呢?這就是舍得的智慧。有舍才會有得,只要不吝于付出,在付出的同時,我們便能騰出新的空間,容納新的機會。
除了“舍得”,恐怕沒有第二個詞,能夠濃縮中華五千年古老智慧之精髓。蛇在蛻皮中長大,金子在砂礫中淘出,人類更是如此。人生世事,功敗垂成,皆在取舍之間;喜怒憂樂,煩惱困擾,多由“舍”與“得”之間的艱難抉擇而生。從古至今,有無以計數的著名人物,取得了流芳千古的豐功偉業。縱觀他們的成功,無不得益于對“舍得”二字的領悟和把握。“舍得”之間,諳透人生真諦,成就智慧人生。舍得是一種人生的哲學。舍是一種本領,一種態度,一種境界。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舍在前,得在后,也就是說“舍”與“得”雖是反意卻是一物的兩面。
墨子說,貧窮的時候顯示出廉潔,富有的時候表現出仁義。再有錢的人,也是一日三餐,夜眠一床。不要奢望能夠占有一切,特別是在物質方面。舍得意味著自己的富有。不是一個人擁有很多才算富有,而是給予他人很多才算富有。“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舍得需要勇氣和智慧,與其拼命抓而抓不到,不如嘗試學會放棄,順其自然,順應我們的內心。倘若蝌蚪總是炫耀自己的尾巴而舍不得放棄,那它將始終長不成自由跳躍的青蛙。
窮小子在成功的道路上拼搏時,也不妨多想想付出,因為這體現了他的心量和胸懷,正是因為貧窮,他的布施才更有意義。那么,他也會取得比別人更多的機會。
窮人和富人的差別關鍵就在于對于金錢財富的把握上。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在追求利益時犯了鼠目寸光的錯誤。他們看見的只是金錢,而從來沒有看到財富;只看見自己的利益,看不到人與人之間的互惠互利;他們只看見眼前的蠅頭小利,看不見遠方取之不盡的“寶藏”。而那些失敗的窮人就是被這些表面上的利益蒙蔽雙眼,在獲得真正財富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其實,舍棄是得到的最好方法。當今社會,舍得的掌控,尺度的把握,直接決定著一個人、一家企業、一個國家的成敗命運。窮小子要想成功,必須掌握這種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