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書圣王羲之認為,“永”字具備了楷書的八個基本筆劃,即點、橫、豎、鉤、提、撇、短撇、捺。寫好了“永”字,基本上所有的字都能寫好。他的孫子智永將“永字八法”作為楷書用筆法則,傳給了初唐書法名家虞世南。后來,經過了 很多書法家一直流傳下來。
民國藏書家、書畫家諸宗元在《中國書學淺說》提出: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橫為勒(如勒馬之用韁),豎為努(用力也),鉤為趯 (跳貌,與躍同),提為策(如策馬之用鞭),撇為掠(如用篦之掠發),短撇為啄(如鳥之啄物),捺為磔(裂牲為磔,筆鋒開張也)。
由此可見,楷書是書法的基本功,練好楷書對于練習行草及其他字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天,小編收集了部分中國傳統書法名家的行書“永”字,與大家共同分享他們的神韻風采。
(晉)王羲之《蘭亭序》
(晉)王羲之《二謝帖》
(晉)王羲之《建安靈柩帖》
(晉)王羲之《近得書帖》
(晉)王獻之《永嘉帖》
(晉)王珣《伯遠帖》
(唐)歐陽詢《行書千字文》
(唐)柳公權《蘭亭詩》
(唐)高正臣《明征君碑》
(唐)釋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
(元)趙孟頫《洛神賦》
(元)趙孟頫
(元)泰不華《跋歐陽修詩文稿》
(明)徐渭《女芙館十詠》
(明)祝允明
(明)黃道周
(清)朱耷《臨蔡邕書》
(清)王廙《祥除帖》
(清)袁枚《一庵帖》
(清)翁方綱《跋大觀帖卷六》
(清)花杰
(近代)沈尹默《臨蘭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