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大半島——阿拉伯半島位于波斯灣南面、紅海東面,其南為阿拉伯海,總面積約320萬平方公里。半島上大部分地區為沙漠,其間夾雜著些可進行農耕的小綠洲。半島西南面為也門地區,雨水相對充沛,有較發達的農業文明。公元前數世紀,這里先后出現塞白人和希米亞人。瀕臨紅海西部的希賈茲地區一直是歐亞非商貿重鎮,而沿著這一商路,漸漸形成一些城市,其中麥加城為宗教祭祀中心。
阿拉伯半島的文明出現得遠比其北邊的兩河流域文明要晚得多——直到公元初幾個世紀依然遠落后于地中海沿岸文明,可以說是處于文明世界的邊緣。
由于沙漠氣候及人口壓力,阿拉伯半島以游牧為主的貝杜因人被迫漸漸往外遷徙,并因水源等因素,各種部落陷于相互攻伐,長期如此,養成了尚武精神。
隨著拜占廷(東羅馬帝國)和波斯兩個龐大的歐亞非帝國勢力大打出手,阿拉伯人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公元525年,拜占廷盟邦埃塞俄比亞人攻占半島西南門戶也門地區。公元575年,波斯王庫斯魯發兵也門,這徹底摧毀了阿拉伯半島半部的農業文化,逼著這里的人往北遷。而國際商路往北轉移到波斯灣和兩河流域,等于是斷了麥加商人的財路。
此時的阿拉伯社會,已經處在文明世界的門檻上,社會矛盾加上民族生存環境矛盾,照這樣發展下去,要么是阿拉伯各部落自相殘殺,走向種族滅絕,要么就是像東方的中國一樣最終形成統一的民族。
阿拉伯人沒有走向前面那個結果,在各種矛盾之下,催生了信仰的改變——公元610年,宗教先知穆罕默德開始在麥加傳教,逐漸組織起以宗教為主導的軍事力量,并于公元627年挫敗麥加大軍的剿殺。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萬人陷麥加城,半島諸部落紛紛歸順,阿拉伯半島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自此形成,半島從一盤散沙的部落文明走向了統一的宗教社會。
甚至,穆罕默德還向波斯、拜占廷、巴勒斯坦等國家派出使節,要求他們皈依伊斯蘭教。這時的波斯、拜占廷帝國雖然實力大不如前,但哪里將這個阿拉伯半島上的游牧民族放在眼里。
公元632年,62歲的穆罕默德死去,他雖然娶了12個妻子,但卻沒有繼承人。
穆斯林內部一番爭斗后,協商由穆罕默德最早的信徒出任首領,與之后三位首領皆號“哈里發”。阿拉伯社會自此進入“四大哈里發時期”。
第一任哈里發時期很短暫,僅不到三年,主要把時間花在統一阿拉伯半島諸部。
第二任哈里發為奧巴爾,也是穆罕默德的岳父之一。
阿拉伯游牧民族的主要武器有彎刀、好馬、好駱駝,當然,離不開好戰的民族性格。
此時,波斯灣對岸的第二波帝國,已經在幾百年的戰爭中奄奄一息。拜占廷帝國雖占領著地中海東岸的西亞地區,但此時的軍力已大不如巔峰期。
奧巴爾哈里發領騎兵25000人,北上敘利亞,拜占廷守軍根本擋不住。
陷敘利亞后,阿拉伯人兵分兩路:一路殺奔小亞細亞,打算直搗拜占廷心窩;另一路往東殺入兩河流域。
波斯人一路撤退,直到國都泰西封城下。
波斯人也是無法招架,步步后退,被人一直打到泰西封城下,波斯皇帝望風而遁,公元637年,泰西封陷落。阿拉伯4萬鐵騎一路橫掃波斯國境,波斯皇帝集結兵力于公元642年死戰,大敗,薩珊王朝再無回天之力。末代皇帝于公元651年在木鹿被一個磨坊主殺死,波斯國滅亡。阿拉伯鐵騎攻下印度河西邊的呼羅珊,以及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等地。
波斯末代王之子往東逃亡至唐朝境內,后任唐高宗朝的右武衛將軍。其后代曾在唐調露元年(679年)在唐軍護送之下回國,欲興復國之業。唐兵行至碎葉城而還,這位波斯王子不敢單獨回國,二十載后,部下離散,于公元707年再回長安,拜左武衛將軍,不久病死,葬骨大唐。
面對橫掃敘利亞、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拜占廷調兵5萬,不敵,整個西亞幾乎全部并入阿拉伯版圖。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南下攻入埃及,成為亞歷山大里亞的新主人,整個埃及以及利比亞皆被納入阿拉伯。拜占廷帝國在亞洲的土地僅余小亞細亞。
隨著阿拉伯騎兵的攻城略地,伊斯蘭教傳入各占領區。不過,非伊斯蘭教徒并沒有被強迫改變信仰,不存在宗教迫害。耶路撒冷被列為伊斯蘭教的第三大圣地,因此成為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教的圣地。公元661年,第四任哈里發阿里被殺,敘利亞總督穆阿維亞即位,以大馬士革為都,建立倭馬亞王朝。哈里發自此改為世襲制。
但擁護第四任哈里發的一派,并不承認倭馬亞王朝,擁兵自重,穆斯林自此分裂為遜尼派和什葉派——至今如是。
而在倭馬亞王朝,阿拉伯人的軍事擴張達到了又一個高峰。
對話大唐
倭馬亞王朝崇尚白色,中國史籍稱之為“白衣大食”。在此王朝期間,阿拉伯社會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分為四大等級:一是阿拉伯上層家族,包括統治階層及武士;二是平民,即非阿拉伯血統但已經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多為被征服的敘利亞、伊朗高原人;三是迪米階層,即帝國征服范圍內未改宗教信仰的異教徒,屬主要剝削對象;四是奴隸階層。
因為阿拉伯內戰,“倭馬亞王朝”的“太祖爺”穆阿維亞跟拜占廷簽訂一紙停戰協議。但內戰一結束,尚武的阿拉伯人就撒掉協議,全面進攻拜占廷。
公元678年,阿拉伯終于對君士坦丁堡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多達10余萬眾的阿拉伯軍隊,從海陸兩邊圍攻君士坦丁堡——在四大哈里發時期,阿拉伯人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強大海軍,不過,久經實戰考驗的拜占廷海軍在實力上明顯比阿拉伯海軍要強,并且擁有已經失傳的海戰利器“希臘火”——這是可以在水上燃燒的液態燃燒劑,以石油為基本原料,據稱在公元668年被帶到君士坦丁堡,拜占廷人自稱為“野火”、“海洋之火”。
當時的世界最大城市君士坦丁堡的防守系統在冷兵器時代可謂一絕,這也是其屹立于黑海岸數百年不倒的主因。在擁有“希臘火”的強大海軍以及牢固的城墻面前,阿拉伯軍隊竟致潰敗,海軍幾乎全軍覆沒。公元717年,阿拉伯人再度兵分兩路攻拜占廷,陸軍10萬余,跨過達達尼爾海峽,從色雷斯方向封鎖了君士坦丁堡與歐洲的陸上聯系。水路有近2000艘戰船,團團圍住君士坦丁堡海港。
吸取了上一次的失敗教訓,阿拉伯人決定用封鎖法,把君士坦丁堡變成一座死城。
阿拉伯人的一支艦隊企圖封鎖金角灣,但幾乎被“希臘火”燒盡。此后因懼怕“希臘火”的攻擊,阿拉伯艦隊再也不敢突入金角灣,坐視拜占廷運糧船向君士坦丁堡運去補給,封鎖法宣告失敗。
公元718年春天,利奧三世在得到了準確情報之后,伺機出兵,再度使用“希臘火”摧毀了阿拉伯艦隊。在這次圍城戰中,阿拉伯軍隊一共使用了2560艘船只,回到敘利亞和亞歷山大港的卻只剩下5艘。此戰阿拉伯軍隊損失慘重,10萬兵力與上千戰艦化為烏有。
此后阿拉伯陷入內訌之中,一直受歧視、受壓迫的非阿拉伯穆斯林不斷起義。阿拔斯的后裔聯合什葉派,于公元750年推翻了倭馬亞王朝的統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幾年后,倭馬亞王朝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獨立。
因阿拔斯王朝旗幟尚黑,中國史書稱該王朝為“黑衣大食”——這是阿拉伯帝國的黃金時代,從公元750年持續到1258年。
阿拔斯王朝建立后,為了控制政權,鎮壓了幫助自己翻盤的呼羅珊人民起義軍——過河拆橋的事,在歷史上發生得實在太頻繁,主要原因無非是怕尾大不掉。新王朝很快遷都底格里斯河畔的巴格達,之后,巴格達成為與中國的長安、拜占廷的君士坦丁堡齊名的世界超級大都市。在阿拔斯王朝內,倭馬亞王朝時期的社會地位等級稍有變化,除原阿拉伯貴族外,被征服地區的封建主也開始進入統治階級,帝國從貴族政治轉變為官僚政治。
阿拔斯王朝充分借鑒了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的優劣,為防地方總督權勢過大,將地方細分為24個行省,將地方司法系統收歸中央直屬。軍隊建設也與前期有所不同,由全民皆兵的部落兵制,發展成為職業軍人制。
在阿拔斯王朝之初,阿拉伯人便控制了中亞的大部分地區——直接涉及了唐朝在中亞的利益。
唐朝在公元630年,即穆罕默德滅麥加城那一年,開始有力打擊不斷擾邊的突厥人,一路高歌猛進,以投降的突厥軍隊為先鋒,進入西亞。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滅高昌國,建立安西都護府,此后連滅焉耆、龜茲、疏勒、于闐等20余西域小國,建立了以安西四鎮為核心的西域統治體系。
這時能和大唐在西域地區對話的,一個是青藏高原的吐蕃帝國,以及崛起于中東的阿拉伯帝國。吐蕃于公元670年開始與大唐爭奪西域,此時阿拉伯帝國剛剛滅了波斯。公元692年,唐將王孝杰與阿史那忠節破吐蕃,此后雙方消停了一陣。至雄主李隆基時代,阿拉伯帝國已經接觸到安西都護府勢力范圍。公元715年,即唐開元三年,吐蕃與阿拉伯發兵攻打大唐屬國拔汗那,為安西都護呂休所敗。
公元717年,吐蕃和阿拉伯聯軍攻打安西四鎮,未果。阿拉伯的東方最高長官志在向東征服,允許兩個大將誰首先踏上中國的領土,就任命誰做中國的長官。二將征服了塔里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亞地區,并打下印度邊疆地區,但都沒能進入大唐。唐朝此時忙于在青藏地區對付吐蕃,無暇西顧,主要由被安撫的突厥部落來阻止阿拉伯勢力的東進,數十年間,阿拉伯人被擋在安西之外。
突厥首領敗亡后,高仙芝于開元末任安西副都護、西鎮兵馬使。其任內連破吐蕃,聲名大振,大唐在西域的勢力達到巔峰,成為塔里木地區、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控制了帕米爾山谷地區,成了吐火羅地區、喀布爾和克什米爾的保護者。高仙芝駐庫車,儼然是大唐的西域總督。
高仙芝任內,阿拉伯帝國于公元750年走進了阿拔斯王朝。高仙芝破石國之舉,實際目的便是打擊阿拉伯勢力。石國滅,高仙芝入朝,獻所擒突騎施可汗、突厥酋長、石國王、師王,玄宗大悅,加封高仙芝開府、儀同三司。
石國破,阿拉伯必然要反擊,以奪回中亞霸權,而唐朝欲長期染指中亞,就必須打敗阿拉伯人。此時的阿拉伯人征服了吐蕃,正在極盛時期。
兩強相遇,大打出手。
阿拉伯人為防止高仙芝繼續西進,聯合了其中亞地區所有屬國,準備對安西四鎮下手。對此,高仙芝打算先發制人。公元751年,他從安西出發,翻過蔥嶺,于7月抵達阿拉伯勢力范圍內的怛羅斯,并且開始圍攻怛羅斯。
靠著強弓硬弩,唐軍一度壓制阿拉伯騎兵。戰斗進行到第五天,葛邏祿雇傭兵突然叛變,切斷中國步兵與騎步聯系,唐兵大亂,損兵萬余。此后,阿拉伯人陷于內亂,無心東征,而大唐方面很快陷于安史之亂,國內大損,只能放棄在中亞地區與阿拉伯人的爭奪。
這一場戰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戰爭中阿拉伯人俘虜了造紙工匠出身的大唐士兵。阿拉伯人組織這些俘虜傳授造紙方法,并在撒馬爾罕建起棉花造紙廠。之后,造紙術漸漸一路往西,傳往歐洲各國。與此類似的是,侵入印度的阿拉伯人擄走了印度數學家,創造出來了影響深遠的阿拉伯數字。
公元9世紀中葉后,為了鞏固邊防,阿拔斯帝國先后冊封藩王駐守邊疆——遵照中國的歷史經驗來看,這絕對是亂象的開始。不久,各地封建主擁兵自重,獨霸一方。阿拔斯王朝進入割據時期;北非的伊德利王朝于公元789年獨立;阿格拉布王朝于公元800年獨立;公元868年,埃及總督宣布獨立,建立圖倫王朝;東方各省相繼于公元867年出現撒法利王朝、公元874年出現薩瑪尼王朝等。
下層人民受到越來越重的剝削,導致反抗斗爭不斷地爆發——如公元8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的蒙面者起義、公元816年至公元837年的巴貝克起義,以及公元869年至公元883年的黑奴起義(阿拔斯王朝不斷從東非輸入黑奴),均給阿拔斯王朝以沉重的打擊。公元890年,卡爾馬特于伊拉克南部起義,于公元899年在波斯灣西岸建國。到10世紀中葉,阿拔斯王朝實際統治區域僅限于巴格達及其周圍地區。
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占領巴格達,阿拔斯國王失去了一切行政權力,只保留了宗教領袖的地位。阿拔斯帝國已名存實亡,不過,彪悍的塞爾柱人很尊重阿拔斯傳統,基本承襲了帝國以往的各種典章制度,使得帝國一度出現統一局面。西方史學家把這個時期的哈里發稱為“巴格達教皇國”。但很快,阿拉伯世界又被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分裂成10余個邦國。13世紀中葉,東方草原來的蒙古鐵騎沖入西亞。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殺死哈里發,延續數百年之久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連同絕大多數塞爾柱小國終于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塞爾柱帝國
10世紀時,中亞有三支突厥力量:定居于天山的回紇突厥,定居于喀什噶爾的葛邏祿突厥,以及定居于呼羅珊、里海、馬魯的烏古斯突厥。
公元956年,阿拉伯人在中西亞的勢力已經四分五裂。在塞爾柱的統率下,一部分烏古斯人由咸海東部南下,進入阿拉伯藩國內,定居于咸海南部的花剌子模,這支突厥人信奉的是遜尼派伊斯蘭教。
塞爾柱的后人于1040年攻入呼羅珊,成為古波斯核心地區的控制者。1043年繼續西進,并吞米迪亞,陷兩河上游東面的雷伊、哈馬丹。1051年,攻占伊斯法罕,并遷都于此。此時,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已經被擠壓到兩河流域的一小塊地區。
1055年,應阿拔斯王朝哈里發之請,塞爾柱之孫圖格魯勒領兵進入巴格達,廢黜在這里占據了110年的布韋希王朝末代王,成為阿拔斯王朝之攝政王——哈里發僅是象征性的宗教領袖。
圖格魯勒及其繼任者阿爾斯蘭、馬里克三位在位時期,是塞爾柱烏古斯突厥人統治穆斯林東方的最燦爛的時代。這支野蠻的突厥勢力屢屢推倒曾經威風于中西亞的阿拉伯政權,然而他們在腳踩著教徒的同時,又信奉著被征服者的宗教,從而變成伊斯蘭教的擁護者,這使得伊斯蘭社會在政治上極黑暗的時期,于宗教方面卻得到了輝煌的勝利。
1064年,塞爾柱后人占領拜占廷亞美尼亞省首府阿尼。1070年,阿爾斯蘭率兵攻占阿勒頗,其勢力擴張到耶路撒冷和大馬士革,并從什葉派法蒂瑪王朝手中收復了圣地麥加和麥地那。
1071年,阿爾斯蘭在凡湖以北打敗拜占廷軍隊,俘虜拜占廷皇帝,占領小亞細亞東部。大量塞爾柱人相繼遷往小亞細亞,伊斯蘭教在小亞細亞得以傳播。11世紀末,塞爾柱人的版圖,東起中亞并與中國接壤,西至敘利亞及小亞細亞,南達阿拉伯海,北至基輔羅斯邊境,形成強大的軍事封建帝國。
11世紀90年代,塞爾柱人發生內訌,一些伊斯蘭教清真寺被破壞,但從海路來的朝圣者只要繳納為數不多的稅后仍可去圣城耶路撒冷。然而羅馬教皇和教廷卻借此煽動宗教對立情緒。同時,拜占廷帝國失去小亞細亞后,被塞爾柱帝國逼到歐洲東南隅的狹小地區。1091年,塞爾柱帝國兵臨君士坦丁堡,皇帝阿歷克塞一世向羅馬教皇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求援,著名的十字軍東征由此爆發。
剽悍的塞爾柱王朝在1092年后陷入皇族內訌,各地軍事力量割據稱雄,帝國開始解體,分裂成多個王國。存續時間最長的是小亞細亞的羅姆蘇丹國,西北與拜占廷為鄰,兩國結成同盟;東南則有十字軍在敘利亞建立的基督教國家,以至與東方日益隔絕。但與意大利商人之間的貿易卻很興旺。
1243年,蒙古軍入侵小亞細亞,羅姆蘇丹國從此淪為蒙古人的藩屬,于1308年滅亡。不過,原先依附于他們的一支西突厥人,卻越過海峽,征服了塞爾柱帝國和阿拉伯帝國都沒能打下來的君士坦丁堡,進而建立起一個跨三洲帝國——奧斯曼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