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父母無法溝通,是當前困擾很多青少年的問題,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對孩子“冷暴力”現象,近年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
吉林長春市一家大醫院心理醫生孫香萍向記者介紹,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家庭“冷暴力”一般有三種常見形式:一是父母不愿搭理孩子,故意漠視孩子的存在;二是批評過度,從不認可孩子,甚至全盤否定孩子的一切;三是經常威脅恐嚇孩子,用“考不了高分就別想出去玩”、“要是再這樣,就滾出家門”等刺激性語言威脅孩子。
“家庭教育的‘冷暴力’實質上就是一種精神虐待!”這位心理醫生對此憂心忡忡。她告訴記者,這些“冷暴力”很容易影響青少年良好性格的形成,可能導致孩子出現退縮性人格,或者性格暴躁、富于攻擊性。總之,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
據統計,我國中小學生約有3億人,保守估計其中有數千萬學習成績不夠優秀的學生,他們在不同程度上承受著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多重壓力。而歧視和白眼,極易讓他們消極自卑,甚至自暴自棄。一位社會學研究所教授認為,家庭“冷暴力”實際上就是親子之間缺乏溝通的一種表現形式,大多數父母對孩子只是一味地要求,并沒有真正去了解他們,久而久之,相互之間的隔閡就越來越深。現在社會上存在的青少年自殺的數字有所上升、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現象,就與家庭“冷暴力”有關。因為這些所謂的“問題孩子”,多半都是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差生”,缺乏關愛。
由此可見,家庭教育中的“冷暴力”現象不容忽視,應引起有關方面特別是家長足夠的重視。要懂得教育孩子首先必須愛孩子,愛孩子更要了解孩子,而要了解孩子,就必須蹲下身來和他們平等地交流。唯有如此,父母的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國教育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