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愛孩子,與其做100分的“勤”父母,不如做70分的“懶”父母。
我是一個“懶媽媽”,一直崇尚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妞1歲左右時,對垃圾桶表現出莫大的興趣,很喜歡往里面扔東西。為了不讓她把有用的東西也都扔進去,于是我開始使喚她,一有垃圾就讓她去扔,妞也很樂意效勞。這樣既保住了我的“家庭財產”,也鍛煉了妞的大動作,還養成了她“垃圾入桶”的好習慣。
妞從能用勺開始,我便鍛煉她自己吃飯,一方面解脫我的雙手,讓我踏實吃飯,但最主要的是吃飯可以鍛煉她小手的靈活度;穿衣服、穿鞋這些方面,我更是能“懶”則“懶”,為的就是培養她的自理能力。
其實“懶”媽也沒那么好當,有時候比勤快媽更加費心勞神,也更加辛苦勞累。讓孩子自己做事,很多情況下不但不能省力,反而更加麻煩,因為孩子往往會“幫倒忙”。
妞小的時候,特別喜歡在地上玩。怕她摔疼,也因為地太涼,所以我和她爹在地上鋪了厚厚的泡沫墊。時間長了,地墊上就會沾滿了果汁、牛奶或者別的食物殘渣,所以每隔一段時間我都得用刷子刷,然后消毒。
有一次,我端來一盆水準備刷墊子。妞看見了,高興地走過來指著盆和刷子,告訴我要一起幫忙。當時她1歲11個月大,看著滿盆的水,我想著她幫完忙的后果,真的有些發怵。可看她滿臉期待,我又不忍心拒絕,最主要的是我不想打擊她想幫忙的積極性,于是答應了她的請求,并且表現出很高興的樣子。
妞見我同意了,拿起小刷子,模仿著我平常的樣子,像模像樣地刷了起來。在認真地刷了一會兒之后,孩子貪玩的本性慢慢地表露出來,開始用小手玩水,玩兒了一會兒覺得不過癮,開始往墊子上灑水,灑完還用小腳丫去踩……可想而知,我接下來的工作量有多大。
類似這樣的情況太多了,也許妞并沒有給我太多實質上的幫助,反而讓我工作量因此變大,但我仍然很開心。因為在參與的過程中她是快樂的。其實“懶”媽并不是真的懶,我之所以鼓勵孩子參與到家務中來,好處多多: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以及完成任務時的成就感;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
同時,孩子在參與的過程中,感覺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有義務為這個家出一份微薄之力,增強了責任心。而且,媽媽不是超人,也有累的時候,幫媽媽做家務可以讓孩子變得有愛心,懂得關心人。
有一次我晾衣服的時候,妞飛奔過來,跑得太急摔倒了。問她為什么跑這么急,她仰著小臉,笑著說:“我急著跑過來幫媽媽晾衣服。”
當然“懶”媽的懶也是有條件的,一切“懶”的行為都建立在安全第一的基礎上。比如,我讓妞從飲水機接水,一般也都是接涼水,熱水我是萬萬不敢打開的,如果妞強烈要求接熱水,一定是在我的“監督”下完成;我讓妞切菜,也是給她一把不太鋒利的鋸齒小刀,在我的指導和監督下一點點切完。
其實當“懶”媽也是考驗耐心。有時候我特別著急完成某件事,而妞非要過來幫忙的話,我想出來的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另外安排一件事讓她做,而且也要裝出很著急的樣子,并且非她幫忙不可。這樣既不打擊她的積極性,滿足了她幫忙的欲望,又不耽誤我的時間。
現在妞3歲7個月,依然會主動跑過來幫忙,甚至已經養成了很多良好的習慣:
我感冒了流鼻涕,她會主動把紙巾遞到我手里;
我晾衣服的時候,她會主動過來幫忙,把衣服從盆里一件件遞到我手上;
衣服晾干了,疊衣服的時候,她會過來幫我一起疊;
牛奶灑到地上,不用我說,她自己就會拿紙巾把地擦干凈;
有時候也會幫我擇菜、洗菜,甚至切菜;
吃飯之前會幫我收拾餐桌等等……
記得曾看到過一篇《愛孩子,就做70分懶家長》的文章,它講到:家長如果做什么事都任勞任怨,事無巨細,養出來的孩子一定依賴性強,甚至有些懶惰;如果家長稍稍偷懶,讓孩子參與做,不但可以增強親子關系,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會自理能力強。如果愛孩子,與其做100分的父母,不如做70分的“懶”父母。
看完這篇文章,我舉雙手贊同,決定將“懶媽”當到底,既為孩子好,又可以“偷懶”,何樂而不為呢?文/菱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