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分享、小氣自私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階段。
朋友的女兒文文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因此家里的玩具和食物一般都由她先挑選,只要她看上眼的任誰都不許動。
有一次,文文應邀來我家參加女兒的生日Party,我們規定每個小朋友都得帶一樣禮物來抽獎交換。她帶來了一個洋娃娃,結果被別的孩子抽走了。文文見狀大哭起來,死活不肯接受她抽中的禮物。為了安撫她的情緒,我又另外送她一份玩具,但文文仍是不樂意,我只好任由她獨自縮在角落生悶氣。
文文的父母來接她時,看到滿臉淚痕的文文心疼不已,然后問我:“為什么不讓抽中洋娃娃的孩子讓出這份禮物呢?”
我有些不高興地反駁:“怎么可以破壞規矩,強迫抽中禮物的孩子讓出禮物呢?”
文文媽聽出我話中的不悅,連忙出來打圓場說:“我們家文文一向被寶貝慣了,只要她想要的東西,別人一定得讓給她。”
“別的孩子在家也同樣是各家的寶貝,但再嬌再寵那是在自家里,到了團體中,就得接受平等的規則。”
大概我的話說得太過直接,文文父母的臉色變得有些難看,拉著哭哭啼啼的文文匆匆離去,之后文文再也沒來參加聚會。
10年后的一天,我在一個增進人際關系能力的補習班門口,遇見了文文媽媽,她正在等文文下課。我問她為何會將文文送到這里,文文媽嘆了口氣說:“沒辦法啊,文文老師說她有交友障礙,班上沒有一個同學愿意跟她做朋友,只好把她送來這里。”
我想起10年前發生在我家的事,忍不住問她:“還記得那次你女兒沒抽到娃娃的事吧?你們是不是一離開我家后立刻就去幫她買了娃娃?”
文文媽驚訝地反問道:“你怎么知道?”
我沒直接回答她的問題,而是說:“文文還是那個要什么就給什么的小公主嗎?”
“是啊,越大越嬌,而且小氣自私。前兩天她爸看見她在吃冰淇淋,湊過去吃了一口,結果她大發脾氣!”
“她爸爸如何處理這事呢?”
“只有趕緊道歉和再去買一盒冰淇淋給她啊!”
我聽了忍不住說:“文文媽媽,如果你和文文爸爸不改變事事寵著文文的習慣,即使花再多錢讓文文去上課,也沒法改善她交不到朋友的現況!”
在孩子越生越少的現代,常聽有的家長說孩子特獨,在家里愛吃的東西連最親的人也不肯分一點;在學校和同學相處時,誰也不許動她的東西,否則不是向老師告狀,就是和同學吵架。
其實不懂得和人分享、小氣自私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會經歷的階段。當孩子長到兩三歲大時,由于思維能力所限,難以理解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往往會以“我”為中心去認識事物,表現出來的就是只會想到自己,不會想到別人。如果任由孩子的這種思維方式發展下去,孩子就有可能變成一個自私小氣的人。
在我國,最常見的強化孩子自私個性的錯誤教育,是許多爸媽或長輩不僅常讓孩子吃獨食,還喜歡在嘴巴上念叨著:“這么好吃的東西,爸媽都舍不得吃,專門留給寶寶吃的。”孩子自小受到這樣的“洗腦”,想不獨都難。
常見大人在看到孩子吃東西時,會和他開玩笑,要求他分一點給別人吃。但等到孩子大方遞出食物時,大人們又會說:“真乖!阿姨不吃,寶寶自己留著吃吧。”這種做法會抵消教育孩子學會和別人分享的效果,因此,只要對孩子提出分享食物時,就要愉快接受并表示感謝。
孩子的小氣自私還表現在不愿借玩具給朋友玩,有些家長擔心孩子爭玩具吵鬧,還會讓孩子把玩具藏起來。也有較嚴厲的家長會強迫孩子把心愛的玩具交給別人玩,孩子如果不愿意就會受到處罰和指責。
其實,當孩子不愿把玩具借別人時,家長可用商量的口吻對孩子說:“等你玩完了再讓給小朋友玩一會兒好不好?”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對自己的物品有控制權,可決定什么時候把玩具借出。同時,父母也可以提醒借玩具的孩子說:“你不要弄壞它喲,我們下次還會借給你。”
多制造讓孩子們一起分享彼此心愛的玩具、食物的機會,讓孩子體驗分享并不等于失掉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孩子的“小氣自私”階段就會慢慢過去。相反,如果一直對孩子“寶貝”,結果很可能就像文文一樣,長大后還要去補習這一課。
文/郜瑩(臺灣著名親子教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