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只管擔起家庭經濟重任,母親的任務是相夫教子?不,父愛缺席留下的遺憾將無法彌補。
一朋友,剛入職成為一名一年級的班主任,對班上37名學生家訪后,感嘆道:“現在的孩子,可以沒有家財萬貫的爹,但一定要有精明能干的娘!孩子的教育主要是拼媽。”
在很多中國家庭,家庭分工有相對很固定的觀念:父親要擔起家庭經濟重任,為此加班加點也在所不惜,回家后只管好好休息,教育和養育孩子的事歸母親掌管。由此,導致很多家庭父愛缺席。
我對這一點感觸良深。
2008年4月,我的兒子衛斯理在香港出生了。因為太太是上海人,為了方便家人幫忙照顧小衛斯理,太太把兒子帶回上海生活,而我一個人繼續留在香港打拼,偶爾晚上有空才會打開視頻聊天工具,和太太及兒子相見。
2009年5月的一天夜里,我偶然看到朋友在博客里貼出的一組圖片,是他與9個月大的兒子在家中一起爬行,一起玩、一起瘋的生活照。這些普通的照片非常溫暖,深深地震撼了我。我突然發現我錯過了一些很重要的東西,那時我的兒子已經一歲多了,早就學會了走路,不再爬行,像朋友那樣與孩子一起爬行的經歷已不可能再有。然后我驚慌地想到,這種錯過的遺憾,會不會只是一個開始,將來我會不會錯過更多和兒子親近的機會?
第二天,我跟同事講了我的擔憂,他聽后笑著向我講了他的故事:“我父親工作很忙并且經常出差,在家時間很少。每次回家他都會盡力陪我玩,也會從世界各地帶新奇的東西給我。可是因為他長期不在身邊,我對他總是很慢熱,每次等到稍稍有點熟絡了,他又要出差離開。次數多了之后我對他抗拒,無論媽媽如何說都沒有用。現在我成了大人,對父親的工作很理解也很佩服他,可是,我跟他從來沒有過其他父子那樣親密的互動。”
個故事,讓我霎時記起我與自己父親的關系。
我的父親曾是一個工作辛苦的大廚,周末不休息,每天早上5時就要起床上班,晚上7時后回家,旺季時甚至要9時下班。在我的成長記憶中,父親永遠只在臨睡前的一兩個小時才出現,而這一兩個小時他的活動就是休息、洗澡和準備睡覺,我們父子倆的溝通極少。
我知道父親并非不愛我,他的辛勞付出是為了讓我有更好的物質條件。但遺憾的是,每每想起父親,跟他相處的記憶真是少之又少。
2000年,父親因肺癌病逝。令我羞愧的是,父親走時我竟沒有流一滴眼淚。我把這歸因于我們相處得太少,父親走了的短時間內,我沒有真正體會到他不在了,他的去世似乎對我的生活沒有任何影響。可是,此后的12年,父親每個月都會在我夢中出現,夢中我總是有十分詭異的獨白:“之前以為他(我父親)死了,但后來發現是假的!他一直跟我們生活到現在呀。”在這些和父親有關的夢里,還有另一個共通之處:父親總是沉默不語的!每次從這樣的夢里醒來,我都有種壓抑和想落淚的感覺。我知道,我從來沒能接受父親已死的事實,他在我心里留下了無可挽回的遺憾。
我與父親的相處模式,是否在無形間已“遺傳”到我和兒子的關系中呢?這種模式難道要代代相傳?我還要繼續父親留下的遺憾?
就在那個晚上,我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移居上海。移居雖然給我的職業生涯帶來了阻礙,但我仍然慶幸自己的選擇。我和兒子一起搭積木、一起做手工、一起畫畫、一起踢足球……真正參與到兒子的成長當中,讓他感受到了我對他的愛,也享受到了兒子成長帶來的每個喜悅。
父愛的弱化和缺席無論在N年前還是在當下,都是不爭的存在。關于父愛缺席的后果,遠不止我們心中的那些遺憾。從早教、托兒所、幼兒園以至小學,孩子教育環境中接觸的大多是女性,甚至一些人認為教育本來就是媽媽的事。于是,很多男孩在潛移默化的“女性化”教育中缺失了很多男性應當具有的品質。父教不僅關系孩子個性品質的形成、性別角色的正常發展,甚至影響孩子的智力和體格成長。有數據研究發現,我國犯罪的青少年70%來自單親家庭,這70%當中又有80%源于父愛缺失。
但愿每個爸爸能認識到父愛的不可或缺,不再重蹈上一代人的覆轍。
文/衛浴峰(親子專家,著有《決定孩子一生的財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