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螵蛸
海螵蛸為烏賊科動物無針烏賊或金烏賊的內殼。產于中國沿海如遼寧、江蘇、浙江等地。原動物肉食性,棲息于海底。味咸、澀,性微溫。歸肝、腎經。功效收斂止血、固精止帶、制酸斂瘡。臨床用名有海螵蛸、烏賊骨。
簡介
本品為烏賊科動物無針烏賊的干燥內殼。收集烏賊魚的骨狀內殼,洗凈,干燥。
拼音
Hǎi Piāo Shāo
異名
烏鲗骨(《素問》),烏賊魚骨(《本經》),墨魚蓋(《中藥志》),烏賊骨,墨魚骨[1]
段藥理作用
1.烏賊骨中所含的碳酸鈣,可作止酸劑。新鮮烏賊中所含5-羥色胺及另一種物質,可能是一種多肽類(腦、腮、心含量較多)。人食烏賊中毒可能即此物質引起腸運動的失調所
2.抗輻射作用:對海螵蛸水煎液的抗輻射作用進行了室驗研究,以鈷-60為輻射源,劑量率158.5一172轉/分鐘,照射劑量為700轉,小鼠為625轉,結果海螵蛸對照時動物30天存活率明顯提高,對血中5-羥色胺的含量也顯示有益的作用,而對血小板數量和骨髓DNA含量均無明顯改善。
3.促進骨缺損修復作用:在家兔雙側橈骨中1/3處用手鋸造成1cm全缺損,分別植進高壓消毒的陳年海螵蛸、新鮮海螵蛸,不植任何物體和植自體骨進行比較。術后2周、4周攝X線片檢查,8周時宰殺,標本剝除軟組織后攝片并做病理切片檢查。發現海螵蛸有明顯的促進骨缺損修復作用,其中陳年海螵蛸的這種作用更為明顯.
適合人群
陰虛多熱者慎服。
食療作用
海螵蛸味咸澀、性溫,歸肝、腎經;質輕斂澀;具有收斂止血,固精止帶,制酸斂瘡的功效;主治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創傷出血,遺精淋濁,赤白帶下,血枯經閉,胃痛吐酸,濕疹瘡瘍,風淚目翳。
食物相克
海螵蛸惡白斂、白及、附子。
做法指導
1. 制酸止痛、收濕斂瘡時宜生用;收斂止血、固精止帶宜炒用。
2. 吐血咯血者,可與生大黃、白及配伍,以清熱止血。
3. 腎虛精關不固,遺精滑泄者,可與山萸肉、菟絲子、芡實、金櫻子等配伍,以增益腎固精之效。
4. 濕疹瘡瘍久不斂口者,可與煅石膏、煅龍骨、枯礬、黃柏、青黛、白芷等研末撒敷,以增斂瘡生肌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