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穴位的用途
針必三里辰時落,灸必關元月生火。
(一)補益類
1.補氣穴:氣海、氣海俞、中脘、足三里、三陰交。
2.補血穴:脾俞、膈俞、章門、三陰交、陰陵泉、足三里。
3.生津止渴穴:液門、照海、三陰交、然谷、太溪。
4.壯陽穴:命門、腎俞、關元、氣海、關元俞、神闕、中極。
5.滋陰穴:三陰交、復溜、陰郗、太溪。
(二)溫通類
1.溫中回陽穴:氣海、關元、神闕(皆灸);足三里、內關、百會(皆針)。
2.通脈穴:太淵、內關、神門、心俞、厥陰俞、膈俞、血海、三陰交、足三里。
3.通經穴:天樞、水道、歸來、血海、水泉、地機、太沖。
4.通乳穴:乳根、膻中、少澤、足三里。
5.通便穴:天樞、大腸俞、足三里、豐隆、支溝、陽陵泉、照海、大敦、內庭。
(三)祛痰、止咳、平喘類
1.祛痰穴:豐隆、中脘、內關、巨闕、脾俞、列缺、肺俞、上脘、天突。
2.止咳穴:列缺、太淵、尺澤、肺俞、天突。
3.平喘穴:列缺、膻中、肺俞、璇璣、氣海、膏肓。
(四)消導類
1.消食穴:足三里、公孫、脾俞、璇璣、中樞、天樞、合谷。
消散穴:
(1)散瘰疬:天井、少海、臂
(一)感冒(大椎、合谷、液門、外關、足三里、涌泉)
(二)咳嗽(三間、肺俞、涌泉)
(三)發熱(百合、少商、曲池、液門、涌泉)
(四)支氣管炎(膻中、天突、足三里、涌泉)
(五)支氣管哮喘(神闕、膻中、魚際、少商、三間、合從、曲池、翳風、足三里、肺俞)
(六)肺結核(肺俞)
(七)咯血(孔最、魚際、足三里、涌泉)
(八)心悸(內關)
(九)心絞痛(內關、至陽、心俞、涌泉、隔俞)
(十)急性心機硬死(內關、膻中、腰陽關、至陽)
(十一)心臟神經官能癥(膻中、公孫、內關)
(十二)高血壓(太淵、扶突、曲池、足三里、陰郄、白環俞、涌泉、太沖)
(十三)低血壓(百會、人迎)
(十四)低脈壓綜合征(內關)
(十五)失眠(神門、照海、大陵)
(十六)癲狂(膻中)
(十七)癇證(百會、鳩尾、長強、臂臑、內關)
(十八)癔癥(合谷、豐隆、內關、涌泉、翳風、水溝、大陵)
(十九)暈厥(內關、合谷、足三里、涌泉)
(二十)嘔吐(內關、合谷、足三里、涌泉)
(二十一)呃逆(神闕、中脘、鳩尾、膻中、天突、廉泉、至陽、水溝、少商、內關、合谷、曲池、天鼎、扶突、聽宮、外關、翳風、人迎、缺盆、足三里、陷谷、睛明、攢竹、膈俞、涌泉、太溪、大敦、期門、印堂、魚腰、中魁)
(二十二)胃脘痛(中脘、足一里、胃俞)
(二十三)胃炎(中脘、曲澤)
(二十四)胃腸痙攣(中脘、合谷、梁丘、足三里)
(二十五)消化性潰瘍(孔最、足三里)
止痛類
1.頭痛:太陽、風池、印堂、列缺、頭維、攢竹、率谷。
2.牙痛:頰車、合谷、內庭、下關、承漿、太溪、尺澤。
3.喉痛:少商、商陽、合谷、天突、照海。
4.項痛:列缺、后溪、天柱、大椎、昆侖、風池、大杼。
5.胸痛:內關、郗門、膳中、豐隆。
6.心絞痛:大陵、內關、神門、郗門、心俞、巨闕、至陽。
7.胃痛:中脘、內關、足三里、內庭、公孫。
8.腹痛:中脘、氣海、足三里、三陰交、天樞。
9.脅肋痛:支溝、期門、日月、太沖、陽陵泉、丘墟、章門、大包。
10.腰背痛:后溪、膈俞、命門、腎俞、委中、昆侖、大椎、肝俞、殷門。
11.腰尻痛:次髎、秩邊、承扶。
12.手背痛:合谷、后溪。
13.肘關節痛:曲池、手三里、天井、少海、陽溪、養老、外關。
14.腕關節痛:陽溪、陽池、陽谷。
15.肩關節痛:肩髃、肩髎、臑俞、巨骨、肩貞、條口。
16.髖關節痛:環跳、承扶、秩邊、居髎、殷門。
17.膝關節痛:犢鼻、陽陵泉、秩邊、承山、足三里。
18.下肢痿痹痛:髀關、伏兔、足三里、絕骨、陽陵泉。
19.踝關節痛:解溪、昆侖、商丘、丘墟。
20.足趾腫痛:太沖、足臨泣。
21.痛經:中極、氣海、三陰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