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俄羅斯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被譽為“西伯利亞的明眸”,可能很多人對這個湖泊并不算熟悉,不過李健的那首旋律優美且富有俄羅斯風情的《貝加爾湖畔》,讓它成為了讓很多人心生向往的地方。
然而,就在2022年6月8日,俄羅斯相關部門稱貝加爾湖水域發生了8.3級大地震,地震發生于當地時間20時24分。
幸運的是,震中區域位于貝加爾湖,并非居民區,人煙稀少,雖然該地區多座城市有5度以上震感,但是當地并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建筑物倒塌,以及人員傷亡的情況。不過,中國與美國所測定的這次地震震級都是5.2級,而并非俄羅斯媒體所稱的8.3級。
按實際情況來看,8.3級確實是不太可能的數據,因為超過8級的地震都屬于巨大地震,而2008年汶川地震的震級就是8.0級,但是從貝加爾湖水域及周邊城市的情況來看,8.3級顯然是鬧烏龍了,5.2級才是比較正常的數據。
不過不論震級大小,這確實也不是貝加爾湖第一次發生地震了,而且湖泊也正在快速變大,這是為什么呢?貝加爾湖未來會變成海洋嗎?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是先了解一下貝加爾湖以及它的形成過程。
貝加爾湖,位于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中國古稱“北海”,據說也就是漢朝蘇武牧羊的地方。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最深處達到了1637米,平均深度也有700多米,比地球上很多海洋的深度還要深,同時它也是亞歐大陸面積最大的淡水湖,面積為3.15萬平方千米。
貝加爾湖的蓄水量高達23.6萬億立方米,相當于20條長江的水量,也完勝北美五大湖的蓄水量,貝加爾湖的蓄水量占全球淡水湖總蓄水量的五分之一,可以供應幾十億人飲用。
貝加爾湖作為一個湖,之所以能有這么大的蓄水量,主要是因為它有眾多的河流注入其中,一共有大大小小336條河流,其中最大的一條河流叫作色楞格河,這些河流的水經年累月源源不斷地對貝加爾湖進行供給。
而發端于貝加爾湖的河流只有一條名為安加拉河的河流,并且它的出水量不大,這條河往北和葉尼塞河匯合,并流向北冰洋。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貝加爾湖可以說是“只進不出”,自然蓄水量就十分龐大。
下面我們來說一說貝加爾湖的形成過程。其實對于這個問題,也經歷了一個爭論的過程。一開始,科學家們認為大約在6500萬年前,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之間相互擠壓并碰撞,不僅將青藏高原整體抬升,還導致了大地震的發生,歐亞板塊內部發生斷裂。
貝加爾湖區域就是斷裂形成的大裂谷,由于裂谷地形封閉,周邊的地表水都匯集于此,成千上萬年過去了,由此形成了這個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但是,卻有眾多應該生活在海洋的海洋生物生活在貝加爾湖,比如很有名的海豹,還有海綿、海螺、鱘魚、鯊魚等生物,這是為什么呢?
貝加爾湖的水明明就是一點咸味都沒有的淡水啊,這些海洋生物從哪里來的呢?還是說它并不是由于地殼運動產生的,在幾千萬年以前這里就是海呢。
這個問題也確實困擾了科學家們很久,后來有些科學家便認為貝加爾湖在地質史上其實是與大海相通的海灣,那些海洋生物就是從大海里過來的,后來地殼運動讓海水退去,便留下了貝加爾湖這個寬廣的內陸湖泊,并且由于雨水和河水的注入,原來的咸水逐漸被淡化形成了淡水。
還有一部分科學家認為貝加爾湖中的海洋生物是來自西南的古地中海,古地中海不同于如今的地中海,它的范圍要大得多,古地中海曾經把歐亞大陸的南部與北部分離開,后來由于地殼運動,古地中海的中部隆起形成了山脈,貝加爾湖是在古地中海消退之后形成的殘余湖泊。
以上兩種觀點都否定了之前的貝加爾湖是由于板塊碰撞誘發地震而形成的理論,認為貝加爾湖在一開始就是海。但是就在“是湖還是海”這個爭議越來越大的時候,科學家們又有了一項新的重大發現。
那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候,科學家們在貝加爾湖的湖濱處打了一些特別深的鉆井,取上來的巖芯樣品中并沒有發現任何7000萬年以前(中生代,即古地中海時期)的沉積巖層,只發現了新生代的沉積巖層。
這說明這里以前既不是海洋也不是湖泊,而是陸地,然后這里發生了很強烈的地殼運動,貝加爾湖就是地殼斷裂活動而形成的斷層湖。
這樣來看,還是一開始的說法最有可信度,貝加爾湖就是由于板塊碰撞地殼運動形成的,是地震斷層陷落型湖泊。那么這里的海洋生物是如何來的呢?
大多數的科學家認為它們是從北冰洋來的,沿著葉尼塞河、再沿著上文提過的唯一發源于貝加爾湖的安加拉河逆流而上到了貝加爾湖,而且科學家還發現貝加爾湖的海豹和北冰洋的環紋海豹十分相似,是近親關系。
但是為什么這些生物會跨越這么長的距離,從北冰洋來到貝加爾湖呢,還是說只有海豹是這樣來的,除了海豹以外,其他的生物都不能算作嚴格的海洋生物,這些問題和謎團,現在依然得不到一個準確的答案。
但是現在可以肯定的是,貝加爾湖確實是在不斷地發生地殼運動,從形成一直到現在就沒有停歇過,畢竟這里是板塊交界處,貝加爾湖的形成原因可就是由于板塊碰撞地殼運動,這個上文已經詳細地解釋過了。
那么搞清楚了形成原因,這個時候就可以回答貝加爾湖是否會在未來變成海洋了。
答案是肯定的。貝加爾湖地區位于歐亞板塊和阿穆爾板塊之間的裂口,板塊之間地殼運動活躍,這里平均每年要發生大大小小的地震上千次。住在湖中島上的居民們甚至表示,對于這里的地震早已習以為常。
這些地震會不斷地加深貝加爾湖的深度,特別是一些震級比較高的地震,會使湖下沉的速度更快、深度更深,甚至一次能下陷十幾米的深度。
而且目前歐亞板塊和阿穆爾板塊兩大板塊在不斷地分離,一個朝東,一個朝西,向著相反的方向在運動,那么它們中間的裂口就會變得越來越大,貝加爾湖的面積也在不斷擴大,擴大的速度為一年5毫米左右。
所以從理論上說,貝加爾湖面積增加、深度加深的情況還會一直持續下去,因為板塊運動還一直在繼續,只要這個“裂谷”的活躍運動不停止,那么貝加爾湖在幾億年后將會變成海洋。
不管未來如何,美麗而又神秘的貝加爾湖如今依舊是“西伯利亞的藍眼睛”,清冷、純粹,每年都吸引著全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去旅游觀光,就如同俄羅斯詩人丘特切夫所說的:“理智無法理解俄羅斯”,是的,理智無法理解托爾斯泰的作品;無法理解伏特加的醉人;同樣還無法理解令人心向往之的貝加爾湖。
參考資料:
王小波.貝加爾湖海豹的難解之謎.[J]化石,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