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名字相當狗血,十分有標題黨的嫌疑,如“大師們”高喊的“如何30天賺百萬”或者“九步成功法”之類,但此文是接上個月十二號的《懶惰的原罪》,在邏輯上也算是說得過去。事實上,懶惰這個習性是不可能被戰(zhàn)勝的,就好比我們可以確定的說某人過去十分勤奮,也可以說某人現在十分勤奮,但終究不能斷定某人將來十分勤奮——與懶惰的作戰(zhàn)貫穿一個人的生死沒有停歇,唯有在我們死的那天才能蓋棺定論。諸君要牢記,如果某人告訴你上了他的課程、看了他的著述或者讀了某篇帖子就能戰(zhàn)勝懶惰的話,最好敬而遠之這有利于保護你的精神和錢包。此文系作者進年來個人的學習思考所得,難免會有繆誤之處,不對之處還望指正。
生活是大量的自律。——Robert Frost
懶惰的定義
既然說懶惰,那我們必須界定說什么算懶惰。維基百科對懶惰的定義是:
懶惰指缺乏行動的欲望,不想做任何事。怎樣才被視為懶惰應依據具體的文化、社會情況及其程度而定。短暫的放松或小憩,通常是很有好處的,但若是超過這種程度就變成壞處了,由于懶惰會導致生產力的下降,因此懶惰也會對社會造成問題。
雖然要到何種程度才能稱懶惰,依社會而定,但在許多社會和宗教里,懶惰往往被視為道德上的罪惡,如天主教教會就將懶惰列為七宗罪之一,不過在現代醫(yī)學里,感到懶散可能是憂郁癥或疲勞的癥狀之一。
此解釋雖然有諸多補充說明,但某些關于懶惰的外延以及容易混淆的相關概念等,我個人認為還是要作出一些必要的解釋。(我個人的看法)
- 懶惰應該包括所謂的拖延癥。
- 懶惰和適當的休息于調節(jié)是兩回事。
- 懶惰并不是所謂“發(fā)明的動力“,此說法被無數人論述引用并來體現個人的辯證思維,但其實是大大的繆誤。一個人專注于發(fā)明和改善其實更是體現了勤奮。原因不過以下兩點:他認為某些勞作是機械無意義的,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來使這些機械重復的勞作更快更好的完成,好讓自己時間和精力投入在更有質量更有效率的地方;另外,其投入到發(fā)明或者改善的時間與精力,并不比原來勞作的少,甚至要多上好幾倍——這有何來的懶惰可言?
所以在我看來,懶惰是完全無益于身心成長和自我提升的自我本能。而有意思的是,我們身上還有一種另外一種本能,這種本能驅使我們去do something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來提現自己的存在感,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成為偉人的欲望“。
所幸我們身上還有這么一種愿望,使我們不至于止步不前或者沉淪,而是開始在眾多荊棘坎坷之中尋找自我提升之法。
懶惰的原因
Scott Peck認為人之所以會懶惰是因為其心智的不成熟,反之一個人的心智愈成熟就會愈能反省和察覺出自己的懶惰程度并且避免懶惰。他認為懶惰跟大自然的”熵“有關。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經過數十億年的時間,宇宙會完全分解,其高度降至最低點,成為沒有任何形狀和結構、不在發(fā)生分化的死寂狀態(tài),這種沒有組織、不再發(fā)生分化的狀態(tài)稱之為”熵“。能量自然的從高處流向地處,最終就如”熵“的狀態(tài)稱之為”熵的力量“。換句話說熵是自然的基本原則,而奇跡在于人類卻往往能逆流而上。
還有一種十分有趣的說法,也是limahero最近不經意見發(fā)現的,即懶惰跟腎虛有關。詳見此帖《拖延癥的本質是腎虛》。時至今日的發(fā)展,身理與心理的相互影響不再局限于單一方向,因內心的強大而使身理戰(zhàn)勝病痛的例子已然汗牛充棟,而身理的一些改觀同樣能夠引發(fā)心理變化,比如人心情低落的時候總會拉攏著腦袋,而如果強迫自己昂首挺胸的話,心情也能毫緣由的好轉起來,此法大家都可以實踐一下,關于心理與身理之間的有趣聯系NLP理論里有諸多論述,NLP技術重大作用之一就是發(fā)現分析并模仿對我們自身而言最高效的思維行為模式,讓我每天都處于最佳狀態(tài),但是不可避免的缺點就是長期出于巔峰的緊張狀態(tài)容易造成過早的心力衰竭。話說回來,從身理對心理的影響方面來講,腎虛造成懶惰也不失為一種原因。
但我個人認為,最終的戰(zhàn)勝懶惰,還是要從發(fā)展心智的成熟度入手。通過夜以繼日的勤勉精進所歷練出來的成熟心智和強大氣場也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稻盛和夫的《活法》里那個農夫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舉例來說,二宮尊德出身貧寒,是個毫無學識的一介農民,可是他憑著一把鋤頭、一把圓鍬,每天天沒亮就出門下田工作,直到滿天星斗為止,就這樣日復一日拼了命似的老老實實干著農活。這些努力讓他成就了一項了不起的事業(yè),把原本荒蕪調的農村一點一點改造成豐饒的村落。
如此輝煌的成績讓他獲得德川幕府拔擢入俯,與眾諸侯平起平坐,盡管他不曾受過任何禮儀的訓練,但當時表現出來的行為舉止就有如出身顯赫的貴族般,自然散發(fā)威嚴,神情更是泰然自若。
也就是說,每天辛苦流汗,灰頭土臉埋首農事的“田地里的精進”,也在不知不覺中深耕了他的內心,發(fā)揮了陶冶人格、磨練心性、提升靈魂層次的作用。
方法大雜燴
推遲滿足感
如今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缺乏”先吃苦后享受“的意識,即推遲滿足感。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痛苦與快樂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方式。
李笑來在《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里花了很長一個章節(jié)來論述”推遲滿足感“的重要性,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搜索。簡而言之,不學會”推遲滿足感“,就難以戰(zhàn)勝懶惰。時下我們接受各種資訊無不充斥著及時行樂的個人本位主義情節(jié),此類思想看似無害但從長時段的角度系統(tǒng)思維,它卻能夠沖垮我們所有的行為動力,這一點毫不夸張。如果拿”及時行樂“的行為觀念建立系統(tǒng)模式便是十分典型的”轉移負擔“模式(《第五項修煉》)。人生不可避免的會有許多痛苦和問題,而解決這些痛苦和問題的根本之道就是的”直面慘淡的人生“,生動而具體的感受其中的痛苦,然后艱難的發(fā)現突圍之路。當我們經歷這些苦難的磨練之后,那么之前被我們推遲的快樂將會成倍的增長,當我們再次經歷類似痛苦時,就會發(fā)現已經不算什么難以接受的事情了。反之,”及時行樂“的方式是只是暫時轉移了痛苦和問題的負擔,我們遲早還需要面對與解決,而在這”行樂“的過程中,我們原本擁有的洞見根本解決之道的能力會得到腐蝕,承擔壓力和痛苦的能力會得到削弱,與此同時置之一邊的問題和痛苦卻不會就地消失反而如滾雪球一般迅速增長,當我們無樂可行必須面對現實的時候,常常到了難以彌補的地步,或者要付出比一般情況高出很多的代價。
在家庭教育當中運用的較為廣泛并且大為提倡的普雷馬克原理也在此類。
心流理論
心流理論最早由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在國內已有相關個人著述出版如《幸福的真意》《生命的心流》。所謂心流,就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大概沒有人都有個類似的經歷:完全投入到某件事情之中,外界任何事情都難以干擾,思考異常通透迅速并且不知疲倦。如果我們常聽說牛頓煮雞蛋把手放在熱水里煮而全然不知,毛主席身居鬧市看書全無打擾之類。這樣的狀態(tài)跟佛教所言的“三摩地”相似,是一種十分奇妙的境界,我個人認為就是小學老師經常掛在最邊的“全神貫注”,真正的全神貫注。
進入這種境界其實并不難,而且很多人經常進入這樣的境界:因迷戀某游戲而廢寢忘食好幾天坐在網吧里不動一下的高中同學還少?因癡迷某一本小說,一天躺在床上如高位截癱的大學室友還少?心流理論早已廣泛應用于游戲開發(fā)和玩具設計當中,讓我們如癡如醉欲罷不能。講課水平十分高超的老師教授,其實也是在無形之中運用到了心流理論。

如上圖所示,進入心流狀態(tài)其實十分簡單,關鍵在于挑戰(zhàn)與技巧的平衡。讓一個數學博士來做小學生的四則運算,他肯定是一件無聊透頂的事情;而如果讓一個剛剛知道什么叫未知數的小朋友來玩三角函數,那肯定是一件十分憂傷的事情。但是wow(魔獸世界)卻剛剛好:技能剛剛升級,這個boss十分難打,但是不至于完全沒有希望,只要技能配合合理,團隊合作默契,及時補紅補藍也不見得殺不了。于是高度緊張,全神貫注,屏住呼吸,大汗淋漓,最后高呼boss敗北的時候,一看時間不禁大叫:Y的,怎么一不留聲就過去3個小時啊。我們就是這樣體驗著心流而不自知。
所以,心流狀態(tài)是完全有可能制造出來的,并且可以用來戰(zhàn)勝懶惰,因為這個時候你并不會在想“懶惰”為何物了。如果你給自己制定一個挑戰(zhàn)“一個月掙一百萬”,那你每天睡到下午5點半懶惰如豬,也不稀奇,因為一般人(史玉柱是可以的)所及具備的技能是不能完成這項挑戰(zhàn)的,在極度焦慮的情況下,每天睡一個大懶覺也還好一點。另外,極度焦慮造成的心理陰影還可能會導致你以后十分厭惡做某件事情。另外,如果你給自己設定的挑戰(zhàn)目標是你輕易就能完成的話,你也會陷入懶惰的境遇——反正這件事情是很容易就完成了,先玩著唄,先樂著唄,如果此任務還沒有到最終的期限時,你還有可以能會跟自己說:把今天的任務放到明天一塊完成吧,反正是很簡單的事情,于是日復一日不但連簡單的任務都沒有很好的完成,自己也變得懶散起來。
所以,我們在給自己的制定的目標或挑戰(zhàn)時,要故意設定得比現在我們所具備的技能還要困難那么一點,而且正好那么一點不要太多。這一點,我們能夠感覺到困難,但不至于無法完成,這需要我們付出我們可以承受的努力和投入,這樣的狀態(tài)下,我們會很樂于投入和努力,并且收獲十足的成就感,而所謂的懶惰便在這樣的成就感之中煙消云散。但是,制造出這樣的心流狀態(tài)的苦難度遠遠大于本文之中幾段簡單的描述,這也需要長時間的嘗試和修正。
而類似的GTD等各種技巧,其實也不過是通過提高我們的技能使我們在面對挑戰(zhàn)的時候不至于感到過于焦慮而無法下手。實事求是的講,并不是每個人現階段都需要這樣的技巧。一個普通學生,一個普通員工在時間管理方面的需求是不太明顯的,最多是需要對不同時間比例進行記錄描述和改善,優(yōu)化時間的分配,再多一點就過猶不及了。比如一些事件本可以記在腦子一會兒就可以抽空解決,你偏偏還要拿出一個時間賬本來,先放入Inbox,然后分類然后定優(yōu)先級——這本身是一種時間和精力的浪費。而至于番茄鐘工作法這樣的技巧我個人認為比較適合用在在于某個需要一定時間內集中專注的活動里,比如考研、高考、司法考試、GRE等,番茄鐘的好處在于能夠清晰的展示你投入的時間以及最大化的提高單位時間的效率,但平時的工作學習生活之中,需不需要把時間分成幾個25分鐘,還有待商榷。比如現在的我,用用一個日程提醒便已足夠。
心錨法
接觸過NLP的童鞋應該都知道心錨是什么的意思,心錨類似于巴普洛夫的條件反射,類似于《盜夢空間》的陀螺,顧名思義它代表了某種含義,而這種含義我們可以自行賦予。此方法源于李中瑩的《重塑心靈》,有考據癖的同學可以挖墳看看原文。我盡量用簡短而明確的語言來描述。心錨法大致有一下幾個步驟:
- 放松。(放松的方法有很多,輕音樂、巴洛克、深呼吸、自律神經、道家的捏泥法、冥想以及催眠都可以)
- 接著回想一件你自認為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的過程,以越生動具體為妙,同時體會的內心情緒的發(fā)展變化。
- 當內心情緒達到最高潮的時候,便做一個自己平時不會做的動作,比如右手握緊左手小拇指之類,并隨這情緒的高漲而持續(xù),當情緒開始回落的時候便停止動作,如此反復數次。
- 接下來我們會有一個非常奇妙的體驗,當我們做之前我們設定好的動作時,我們會發(fā)現情緒開始發(fā)生變化,似乎回到了自己的最佳狀態(tài),興奮而緊張,這正是之前心錨設定的結果。
拿我自己為例,我曾經有一段時間十分鐘情百事可樂,以至于每次喝可樂都覺得心情舒暢,爽快無比。后有一次因鼻炎而在鼻部做了一個手術,術后疼痛難忍,醫(yī)生和家人都叫我只能忍著,之后我偷偷溜出病房去小賣部買了一瓶百事可樂,喝完之后心情突然變得豪氣沖天,認為那點痛苦已不在話下了。前些天打的回家,和同事在車上大談酒事,的哥連忙叫停,說他自己是十足的酒鬼,聽我們談“酒”,似乎自己已經問道了酒香,恨不得不開車馬上去大喝一場,還跟我大談巴普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云云。的哥的酒癮不在酒好喝,而在于喝酒之時舒暢的心情以及樂觀的精神,久之形成了一種情緒上的連接反應,這個原理和心錨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睹物思人什么的亦在此類。
極品男女友法
當年羅永浩在筒子樓里面堅持苦練英語一年半,靠的是200斤成功學的精神鴉片,老羅出關的時候200斤的書也被他閱讀一空。在后來他的巡回演講當中他說如果當年能遇到一個極品女友,他會毫不猶豫的像她勾手:來吧,快來吧!究竟是什么樣的女朋友呢?就是那種一腳能把他揣回書房然后大聲說到:你TMD不能一年賺一百萬還不如去死啊!當我們義正言辭的說了多年的“內因起決定作用”之后,我逐漸感覺到外因的重要性。在當下民眾信息普遍不對稱、內心普遍脆弱的情況下,環(huán)境往往起到了大部分的決定性作用,雖然在NLP的理解層次理論里,環(huán)境處于最底層,他對人的影響力最弱小。如果你恰巧有這么一個極品的男女朋友,而且你確定你深深的愛著ta,ta也深深的愛著你,那么你想懶惰都沒什么法子。這也真心不失為一個戰(zhàn)勝懶惰的好辦法。(笑~)
方法永遠是說不完,方法永遠是不究竟的,方法也不可能永遠靈驗的,面對懶惰這檔子事,真正的還是需要心智上的磨礪和成熟,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