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文章 |
橘絡生姜紅糖水治胃痛親戚朋友聚會,加上年底工作上的喝酒應酬,胡吃海塞,大快朵頤。時間長了,我的身體就開始吃不消了,胃部總是怕冷,一吃飯就隱隱作痛。醫(yī)生給我開了胃舒平、健胃消食片等胃藥,雖稍有好轉,但胃部仍然感覺不舒服,吃飯不香,人也消瘦了許多。 妻子看我難受的樣子,四處托人給我打聽治胃痛的小偏方。朋友向我們提供了一個治受寒胃痛的偏方,取橘絡(果皮內層的筋絡)3克,生姜6克,水煎加紅糖服用。早晚各服1次,3天為1個療程,連服2個療程。吃藥都沒有治好病,就這幾個簡單的東西還能治好,我半信半疑。架不住妻子的左哄右勸,抱著病急亂投醫(yī)的念頭,我開始嘗試著煎了幾劑服用。結果,第一個療程過后,胃痛已經大大好轉了,看來這偏方對我還真是管用,等喝完第二個療程,我的胃痛已經消除,吃飯正常了,身體漸漸恢復。 我歸納總結了一下,偏方中的橘絡具有通絡、化痰、順氣、活血的功效;生姜可緩解厭食、腹脹、腹痛等癥狀,還有健胃、增進食欲的作用,且發(fā)表散寒、溫中;紅糖含有少量的鐵、鈣、胡蘿卜素等物質,它釋放能量快,營養(yǎng)吸收利用率高,具有健脾暖胃、活血散寒的效用。(馮碩)
胃脘疼痛刺內關 胃脘痛又稱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證的一種病證。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如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胃癌,胃神經官能癥等,均可引起胃脘痛,俗稱“心口痛”。 治胃脘痛,主穴多取內關、中脘、足三里。胃痛突然發(fā)作,兼有怕冷、熱熨后疼痛減輕者加灸梁門;胃脹痛,噯氣酸腐者加內庭;痛連脅部,噯氣頻繁,因情緒波動疼痛加重者加太沖、期門;胃隱痛,嘔吐清水,食欲不振者加灸氣海;胃灼痛,口干,大便干燥者加太溪。針法:毫針刺,每日1次,留針30分鐘。虛寒性疼痛亦可加灸。 按:內關主治胸胃疾患;中脘能調理胃腑氣機,和胃止痛;足三里是治療胃痛的經驗穴。古代醫(yī)家治胃脘痛,多以內關配公孫穴。《席弘賦》云:“肚疼須是公孫妙,內關相應必然瘳。”《攔江賦》又云:“心胸之病內關擔,臍下公孫用法攔。”《雜病穴法歌》曰:“公孫內關腹痛止。”《標幽賦》說:“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又說:“胸滿腹痛刺內關。”公孫與內關相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功用甚多,即“公孫內關胃心胸”是也。 針灸治療胃痛,有較好的鎮(zhèn)痛效果,尤其對急性胃痙攣效果更佳。胃痛患者在針灸治療的同時,應注意調整飲食,戒煙酒,辛辣之品。飲食應定時、定量,盡量少吃多餐。還要注重調理情緒,戒惱怒,可減少復發(fā),促進康復。對慢性胃病,要注意堅持治療,能取得較好的遠期效果。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 作者:王維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