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氣灸”是在特定的時令節氣,選擇具有強壯作用的腧穴進行艾灸,以溫壯元陽,激發經氣,調動機體潛能,提高機體抗病與應變能力。“節氣灸”以其簡、便、驗、廉的優勢,為我國歷代醫家及百姓所喜聞樂見并沿用至今,在傳統防病保健領域里占有特殊的地位。
一、 《內經》中指出人體臟腑、氣血,隨著節氣變化,出現周期性盛衰。如春溫,夏熱、長夏濕,秋涼,冬寒。一年中節氣更迭,人體陽氣中有升、浮、沉、降節律。脈搏有春浮,夏洪,秋弦,冬沉。人體形成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規律。即《內經》“時藏陰陽”的理論,我們應以人體隨著節氣變化而產生變化進行調治,才能更好防病和醫療。《素問.藏氣法時論》“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因此,人體臟腑功能活動與自然界四時陰陽消長節律統一起來,形成五時應五臟,陰陽消長同步的有機整體。反映出人與天地同參,故五臟各以治時。如年節氣受邪,產生相應的病癥。《素問生氣通天論》“因于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于風,邪氣留走,乃為洞泄。夏傷于暑,秋為閡瘧,秋傷于濕,上逆而咳,發生瘺厥,冬傷于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冬傷于寒,春必溫病,春傷于風,夏生積泄,夏傷于暑,秋必咳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這就指出四時不同,各有其多發病及其病潛,且有節氣規律,可及早預防。
二、 天有八紀節氣灸
《內經》有“天有八紀”之說。即春分,秋分,春至,夏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些八紀都是一年中節氣陰陽,寒熱交替的紐樞,而冬至和夏至是陰陽主氣交接的節氣,二至對疾病影響很大,俗語說,重病難過冬至,過了冬至可過年,取穴以全身強壯穴,足三里、三陰交,關元,氣海,神厥,大椎,百會,涌泉,心、肝、脾、肺、腎俞,或辨證取穴。
三、 三伏天,三九天灸
三伏天和三九天灸治根據《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前者乃“冬病夏治”,后者乃“夏病冬治”之理,在我院已有 20 年歷史。
四、 春交夏,夏交春灸
春交夏時,從谷雨至立夏。農歷 3 月~ 4 月。夏交春時,從大寒至立春。農歷 12 月~明年正月,灸足三里,預防中風。
五、注意事項
灸可分艾條灸和藥灸(貼藥),這里講的是艾灸,懸灸。灸腹部和背部腧穴以臥位和俯伏位,灸治每天 15 分鐘,溫度以病人耐受為宜,灸次序先上后下。發熱者暫不灸治,孕婦腹部腧穴禁灸,大血管周圍不灸。灸后不宜食厚味、辛辣、酗酒、過食海鮮、蝦、蟹、鵝、生雞、羊肉等。
六、二十四節氣
小寒(公歷 1 月 5~7 日) 宜養腎;中醫認為“寒性凝滯,寒性收陰”。艾灸腎俞、涌泉、足三里、對養腎,保護脾胃有顯著效果。
大寒(公歷 1 月 20~21 日) 潤肺除惡燥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艾灸肺俞、大腸俞、中府并清痰飲食、可潤肺、保暖潤燥。
立春(公歷 2 月 3~5 日) 助陽生發“打春凍人不凍水”陽氣郁積易上火,立春養陽助生發。艾灸百會、風府、風池、肝俞、膽俞、可補陽氣、清熱解毒。
雨水(公歷 2 月 18~20 日) 《黃帝內經》說:“春主肝”,肝臟在春季活動比較旺盛。濕邪易困擾脾胃。艾灸天樞、三陰交、足三里、風市、涌泉可以健脾利濕。
驚蟄(公歷 3 月 5~7 日) 順時養陽春天肝當令,驚蟄護肝正當時,背痛腳涼者。艾灸肝俞、膽俞、三陰交、足三里、肩井可補足陽氣以健身。
春分(公歷 3 月 20~21 ) 要防舊疾發;百草發芽,百病發作,春分防故疾復發。春季眼病高發,調補肝腎是關鍵。艾灸肝俞、腎俞、三陰交、足三里、可以補充肝的精氣。
清明(公歷 4 月 4~6 日) 當防高血壓清明之時,人體肌膚腠理舒展,五臟六腑因內外清氣而潤濡。艾灸神闕、關元、氣海、涌泉、可以預防高血壓。
榖雨(公歷 4 月 19~21 日) 三月百蟲生,風熱感冒也流行,人之氣與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樞、大椎可以清肺熱、防感冒。
立夏(公歷 5 月 5~7 日) 養心正當時《黃帝內經》特別強調:“夏季“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夏季心火旺。
艾灸足三里、三陰交、關元、中脘、天樞、脾俞可以養心敗火最安全。
小滿(公歷 5 月 20~22 日) 除濕正當時人憑借天地里靈氣而生,順應四季更新變化的規律而成長。小滿濕熱重,當心風疹找上門。艾灸脾胃區域可以除濕、除內熱、除濕邪。
芒種(公歷 6 月 5~7 日) 謹防梅雨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講道:“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艾灸肝俞、腎俞健脾祛濕。
夏至(公歷 6 月 21~22 日) 日吃補;從中醫理論講,、夏至也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艾絨汗蒸可以調理脾胃,清暑利濕。
小暑(公歷 7 月 6~8 日) 避暑濕;《道德經》說:“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養生的人長壽,不會養生的人早亡”小暑謹防暑濕至水腫。艾灸豐隆、承山、會陰可以健脾祛濕。
大暑(公歷 7 月 22~24 日) 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時機,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艾灸關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對于那些每逢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夏季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立秋(公歷 8 月 7~8 日) 養脾胃;秋來“伏”不去,祛濕養脾胃。《素問 . 金醫直言論》所說“秋氣者病在肩背”。立秋養收,以順應天地之氣。艾灸各個關節、脾俞、足三里、豐隆可以祛濕養胃。
處暑(公歷 8 月 22~24 日) 防溫燥;秋三月,謂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早臥早起,與雞俱興”。艾灸腹部穴位,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白露(公歷 9 月 7~9 日) 當養陰《黃帝內經》指出:“四氣調神者,、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艾灸血海、內關、神闕、關元、氣海、天樞預防著涼易瀉肚,和養陰。
秋分(公歷 9 月 22~24 日) 防燥涼《黃帝內經》講:“肺主宣發肅降,肺是水上之源,肺開竅于鼻,肺主皮毛,諸多憤郁,皆屬于肺,在志為悲,在液為涕,在體合皮毛,在竅為鼻。”艾灸氣海、中脘、關元、天樞、足三里、三陰交可保養肺陰、護肺和養陰。
寒露(公歷 10 月 8~9 日) 防寒涼“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無生意,常欲使氣在下。”意即每年農歷八月初一以后,很快進入深秋和寒冬季節,應當重視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艾灸涌泉、足三里、三陰交、可以保護下身暖和。艾灸肩井、天宗可防肩周炎。
霜降(公歷 10 月 23~24 日)
宜進補中醫上有句古話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儲痰之器”,痰濕產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調。為什么脾是生痰之源?就在于它是管濕氣的,濕氣多了化不出去就變成痰飲了,所以從根本上祛濕就要健脾。另外,中醫里還有句話叫“脾為氣之源,腎為氣之根”,就是說氣雖出于肺,但卻是根于腎的,霜降進補,調養脾胃是關鍵。諺語有“補冬不如補霜降。”
艾灸風門、風池、肺俞、腎俞、中脘、天樞、足三里可化痰祛濕。
立冬(公歷 11 月 7~8 日)
養精補腎精《黃帝內經》講“冬三月,些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天進補,開春打虎。”艾灸背部膀胱經可養護陽,補腎精。
小雪(公歷 11 月 22~23 日)
溫腎陽《黃帝內經》講:“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剛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這里所說的“風”“寒”“暑”“濕”,包括“燥”“火”中醫稱之為“六邪”。艾灸腎俞、涌泉、足三里可養腎,保護陽氣。
大雪(公歷 12 月 7~8 日) 要溫補避寒冬屬陰,大雪時節是一年中陰氣較盛的季節。這時如果借助天氣的優勢養陰,則可以調整體內的陰陽平衡,尤其是陰虛的人。中醫認為,水是陰中的至陰,因此隆冬之際,多喝水可養陰。大雪補得當,一年不受寒。艾灸涌泉、腎俞、肺俞可溫補不受寒。
冬至(公歷 12 月 21~23 日) 護陽氣《黃帝內經》上說:“冬三月,此謂閉藏。”也就是要關閉所有開泄的氣機,要收藏住。冬至一陽生,從這一天開始陽氣慢慢回升了。艾灸腎俞、至陽可以保護陽氣,藏住腎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