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血性惡露持續10天以上不凈,稱為“惡露不絕”,亦稱“惡露不盡”、“惡露不止”。
惡露是指胎兒娩出后由子宮排出的余血濁液,正常子宮惡露初為紅色,繼則變淡呈漿性,后為白色粘稠狀,且無特殊臭味,一般血性和漿性惡露在產后3周內應完全排出。如果遷延日久,出血不止,易于傷津耗血,損傷正氣,致令體虛;寒、熱、濕之邪易于直犯胞中與瘀濁互結,邪正交爭,濕熱膠結而變生他癥,因而應引起重視。
西醫學認為惡露為產后經子宮排出物,總量約500ml,惡露為壞死脫落的蛻膜、血、宮腔面的滲出物。產后7天以內為紅色惡露,主要為血和少量胎膜、胎脂、胎毛及胎糞等。至產后第2周惡露紅色變淺,表明血量減少,以壞死的蛻膜及白細胞、滲出物增多,繼以白色粘液,白細胞夾雜有微生物,一般4—6周完全干凈。西醫所稱“晚期產后出血”中的“產后子宮復舊不全”類似于產后惡露不絕。
“惡露不盡”一詞首見于漢代《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脈證治》其中曰:“產后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論述了產后瘀血內阻惡露不盡兼陽明腑實的證治。隋代《諸病源候論》首列“產后血露不盡候”,認為“新產而取風涼,皆令風冷搏于血,致使血不宜消,蓄積在內,則有時血露淋瀝不盡”。又列“產后崩中惡露不盡候”云:“產傷于經血,其后虛損未平復,或勞役損動而血暴崩下……若小腹急滿,為內有瘀血,不可斷之,斷之終不止。”謂本病可由“風冷搏于血”、“虛損”、“內有瘀血”所致,指出了本病的主要病因及治則。唐代《備急千金要方》收載干地黃湯、桃仁湯、澤蘭湯等共25首方劑,主治因虛寒、瘀所致的不同證候。宋代《婦人大全良方》立有“惡露不絕”之病,指出本病是“因傷經血,或內有冷氣,而臟腑不調故也?!泵鞔缎WD人良方》進一步提出了“脾虛不能攝血”、“肝經怒火而血妄行”等的論治。《景岳全書。婦人規》指出產后惡露不絕除因傷沖任之絡為起病之因外,更以血熱、肝脾氣虛、氣血俱虛、怒火傷肝、風熱在肝等立論,并列方藥治之。清代《胎產心法》對本病病因病機及治法作了較全面的論述,指出:“產后惡露不止……由于產時損其氣血,虛損不足,不能收攝,或惡血不盡,則好血難安,相并而下, 日久不止?!被颉盎饎硬帷保从袣馓?、血瘀、熱三方面病因,并指出本病之治“不可輕用固澀之劑,造成敗血聚內。后患無窮。”中醫婦科學術界不少學者根據臨床經驗與實驗研究,以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提出了治療原則與方藥。
哈荔田根據個人臨床體會:惡露不止的主要發病機理,總因肝腎虛衰,沖任失約,氣血運行失常所致,所以對本病的治療,多據“虛則補之”、“留者攻之”、“熱則清之”的原則,分別采用補益肝腎、固沖養血、清熱養陰、涼血止血、活血化瘀、行血止血等。具體的治法以調理沖任、固經止血。并根據中NN論,探討了惡露不絕對乳汁分泌的影響,提出產后胞宮瘀損,惡露異常是缺乳原因之一。通過臨床病因學調研,采取促進剖腹產術后惡露排出,加速胞宮復舊,達到增進乳汁分泌作用,臨床觀察120例,獲滿意療效。
裘笑梅鑒于產后多虛多瘀的病理特點,提出本病治療應著重補虛和祛瘀。補虛以益氣固腎為主,祛瘀當視瘀積之輕重,應配合氣分藥,取其氣行則血行之意,特別對胎盤殘留者,活血化瘀尤為急務。又根據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如出現感染,形成子宮內膜炎,應用清熱解毒藥物,亦很必要,不可拘泥于“產后宜溫”之說,而不敢用寒涼之品。
朱金鳳通過臨床觀察對本病進行分型論治,將惡露不絕歸納為氣虛血瘀、氣血虛弱、瘀血停滯、陰虛內熱、瘀熱內阻5型。根據產后多虛多瘀之病理特點,本病臨床上以氣虛血瘀之虛實夾雜證多見。治療上則以活血化瘀為主,根據病情,佐以益氣養血或養陰清熱、涼血止血等法。并從其臨床觀察病案中分析,子宮復舊不全,以氣血虛弱及氣虛血瘀型多見,胎血或胎膜殘留,或產后合并感染者,則大多數為瘀血停滯型。
張玉芬等研制益母康沖劑觀察對產后出血和乳汁分泌的影響,共對照觀察360例。表明本方具有益氣養血、活血止血、通絡下乳的功效。動物實驗證明,該方可促進離體子宮平滑肌收縮,加速小鼠產后子宮的復原。因此臨床可減少產后出血,縮短惡露持續時間,并可促進乳汁分泌,增加乳汁中賴氨酸及鋅的含量。
田中立等擬制銀黃湯治療惡露不絕,針對產后虛中夾實、瘀熱互見的病理,制定益氣、祛瘀、清熱的治療原則。其中益氣是基礎,祛瘀是關鍵,清熱是防止本病轉變的手段。方中以銀花炭、大黃炭、黃芩炭、炒丹皮、貫眾炭清熱止血;黨參、白芍、焦山楂益氣養血,健脾和胃,使生化有源;茜草、益母草、炒蒲黃祛瘀止血。
劉新生通過縮宮逐瘀湯治療血瘀型惡露不絕的臨床與實驗研究,認為本方對家兔在體子宮有興奮作用和抗炎作用。
總之,現代醫家對產后惡露不絕發病機理與治療的研究,以中NN論為基礎,與辨病相結合,通過實驗研究,提出更有效的治法和主藥,特別是對惡露不絕與乳汁分泌關系進行了同步研究,有了新的進展。隨著計劃生育的開展,早期妊娠人工流產與藥物流產或中期妊娠引產后發生惡露不絕的情況增多,因它們的病機相同,治法相近,在此不再贅述。
[病因病機]
沖為血海,血由氣帥,任主胞胎,總司陰液,惡露的主要成分是血。氣血調和,沖任功能正常,胞宮縮復也正常,則惡露排出應按時而止。若因氣虛不能固攝胞絡之血,或產后瘀血阻滯胞絡,亦可因濕熱蘊結、陰虛內熱或肝郁化熱而血為熱迫,均可致使惡露過期不止。
但是這三者的病理機制又常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如產后氣虛則無力運血.血行不暢,瘀血留滯,而形成氣虛血瘀之虛實夾雜證;或瘀血久留,蘊結化熱,則為瘀熱內阻;或產后失血傷陰,陰血虧損,陰虛生內熱,熱熬陰液而成瘀亦見瘀熱證,亦可出現氣陰兩虛證。臨床常是相互兼見,夾雜為患。
現代研究認為,產后惡露不絕主要是由于產后子宮復舊不全,產后胎盤或胎膜殘留,產后感染(子宮內膜炎、子宮肌炎或盆腔感染),或素有子宮肌瘤、腺肌病、子宮過度后傾后曲,多胎妊娠,羊水過多,或多產婦由于多次分娩引起子宮纖維組織增多形成子宮纖維化,或過大胎盤亦影響子宮復舊。臨床所見證實,子宮復舊不全,以氣血虛弱以及氣虛血瘀較多見;胎盤或胎膜殘留,多為瘀血停滯;產后感染多屬感染邪毒。
[診斷與鑒別]
一、診斷要點
1.病史 了解患者素體狀況、月經史、孕產史、分娩方式及過程,產后飲食、情緒、休息環境與哺乳等情況。
2.臨床表現 產婦分娩3周以后,仍有血性或漿性惡露淋漓不斷,或突然大量出血,伴色、質、氣味異常,或腰酸下腹痛等。
3.婦科檢查 有血性分泌物從宮腔排出,子宮較正常產褥子宮大而軟,多為后傾屈位,常有輕度壓痛,宮頸軟,宮口多未關閉。注意有無殘留組織及陰道血腫。
4。輔助檢查
(1)盆腔“B”超檢查:了解子宮復舊情況及宮內有無殘留物,有無合并其他病,如:子宮肌瘤、肌腺病。
(2)診斷性刮宮:取宮內組織送病理檢查。
(3)血常規檢查:注意血紅蛋白及白細胞有無異常。
總之,惡露不絕的診斷,以產后3周以上陰道仍有少量出血為依據,結合婦科檢查及輔助檢查找出出血原因,如單純子宮復舊不良,胎盤、胎膜殘留,或盆腔感染等。
二、鑒別
根據發病的特定時間(產后3周后)的出血情況,了解病史,結合各項檢查找出原因,并排除以下疾病。
1.絨毛膜癌 患者除有陰道出血外,有時可見轉移癥狀,如咯血等,子宮增大軟而不規則,并可觸及雙側黃素化囊腫,陰道轉移,可見此藍色結節。血或尿中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持續陽性,拍胸片及診刮送病理檢查。
2.子宮肌瘤 產前有子宮肌瘤史,婦科檢查子宮大而硬,或不規則,借助“B”超確診。
3.性交損傷 產后陰道粘膜菲薄,產褥期性交,易使陰道后穹窿裂傷而出血。
[辨病論治]
一、辨病要點
產后惡露不絕臨床以產后血性惡露持續10天以上不凈為主證。其主要病機為氣虛不能固攝陰血,或瘀血阻滯胞絡,或瘀熱互結使其氣血失調,沖任失約。
二、治療方法
本病治療應遵循虛者補之、瘀者攻之、熱者清之的原則。
1.產泰(太極集團有限公司)具有補虛化瘀、益氣潤腸之功,切中產后惡露不絕之主要病機,用之相宜。用法:每日3次,每次10--20ml。
2.縮宮飲方
組成:黃芪30g,白術10g,當歸10g,白芍10g,熟地15g,阿膠10g,菟絲子15g,山萸肉15g,巴戟天12g,茜草根10g,烏賊骨30g,益母草30g,貫仲15g,旱蓮草30g,五味子10g。
具有益氣養血,縮宮復舊,固沖止血作用。用于產后子宮復舊不全導致惡露淋漓不盡。
本方以益氣養血,固攝沖任為主,佐以縮宮止血藥。益母草、貫仲、五味子均有興奮子宮,促其節律性收縮的作用,從而使子宮復舊,惡露自止。惡露凈后改服人參歸脾丸合歸芍地黃丸,使其氣血漸復。
3.縮宮逐瘀湯(《中醫雜志》1990.(11))
組成:當歸、川芎、劉寄奴、桃仁各12g,蚤休、枳殼各20g,益母草、山楂各30g,炮姜6g,甘草3g。
用于血瘀型惡露不盡。本方以生化湯為基礎方,結合現代藥理研究,添加部分藥物組成。方中當歸、川芎、劉寄奴、益母草、枳殼均對子宮有興奮作用;當歸、川芎、蚤休、甘草等有一定的抑菌功能。實驗證明其作用機理為:收縮子宮,促使殘留胎盤排出,使子宮壁血管收縮而達到止血或減少出血,并可抗感染,使子宮內膜修復。用法:水煎服,1日1劑,惡露干凈,癥狀消除后停藥。
4.銀黃湯(浙江醫科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驗方)
組成:銀花炭15g,益母草15g,炒黃芩、炒丹皮、炒蒲黃、茜草、焦山楂各10g,黨參12g,貫仲炭30g,大黃炭6g。
用于血熱夾瘀型惡露不凈。本方針對產后亡血傷津、氣血虧損、瘀血內阻的特點,根據虛中夾實、瘀熱互見的病理,制定益氣、祛瘀、清熱的治療原則,認為益氣是基礎,祛瘀是關鍵,清熱是防止本病轉變的手段,方中大黃炭取其清熱化瘀止血之功。用法:水煎服,5劑為一療程,最多用兩個療程。
[急癥處理]
1.如產后出血如崩,出現血虛氣脫之征,急宜益氣固脫,回陽救逆,用參附湯加味。人參大補元氣,附子回陽救逆,共成抗休克的有效方劑。益母草則有收縮子宮的作用,黃精有強壯作用故添入方中。全方具益氣回陽,止血固脫之效。
2.由于子宮復舊不全而大出血不止,可予宮縮劑,催產素10U肌注或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
3.如出血量多。B超提示宮內有組織物或血塊以及血中HCG高于正常值,應該備血、輸液及靜脈給予抗生素,同時進行清宮。
4.如有剖宮史,出現休克、出血活躍者,輸血輸液搶救休克,如搶救無效考慮子宮切除術。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惡露不絕。辨證重在查其惡露的量、色、質、氣味,并結合兼證、舌脈變化等,四診合參,綜合分析。如惡露量多,色淡紅,質清稀,無臭氣,伴有神疲乏力,短氣懶言,面色咣白,小腹空墜,乳房松軟,乳汁少而稀,舌淡少苔,脈細弱,多屬氣虛不攝;如惡露量少,色紫黯,有血塊,伴有小腹痛而拒按,血下痛減,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沉澀者,多屬血瘀內阻;惡露或多或少,色紫紅,質粘稠,或臭穢,面色潮紅,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者,屬陰虛血熱;如伴有胸脅、小腹脹痛,心煩口苦,舌紅苔薄黃,脈弦數,屬肝郁化熱;如腹痛拒按,發熱,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洪數,屬濕熱蘊結。同時還應了解患者素體情況、月經史、孕產史、分娩方式及過程、產后情緒、休息環境與哺乳等情況,因這些亦是辨證的重要依據之一。如素體弱,分娩前后操勞過度,多致脾虛氣虛;產后感寒或七情氣郁為氣血瘀滯。 .
二、治療原則
惡露不絕。無論虛實,終因損及沖任而發病,故調治目的當固攝沖任,根據虛、瘀、熱之不同,分別采用補氣攝血、活血化瘀、清熱固沖之法。因本病常見于虛中夾實、瘀熱互見的病理,故治療不可單一,應標本、因果兼顧。在以上治則中,益氣是基礎,祛瘀是關鍵,清熱是防止本病轉變的手段。必要時配合西醫診治,以免變生他病。選方用藥時雖虛者補之,勿補之太過,以防止血而留瘀;實者泄之,勿泄之太過,防耗
血動血。同時宜使用攝血止血、化瘀止血及清熱涼血的藥物,達到補虛不留瘀,祛瘀不傷正,沖任功能正常,氣血調和,而惡露自凈的目的。
三、分證論治
(一)氣虛失攝證
查閱藥方用法查閱藥味加減 查閱三反九畏查閱療效評定(1)臨床見證:產后惡露過期不止,量較多,色淺紅,質清稀,無臭味,小腹空墜,面色咣白,神倦懶言,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弱。素體虛弱,產時失血耗氣,使其氣虛,不能統攝沖脈之血,故惡露過期不止而量多。氣虛陽衰,血失溫煦,故色淡紅,質稀。余證、舌脈亦為氣虛血少之象。
(2)辨證依據:
①惡露量多,色淡紅,質稀薄,無臭味。
②小腹空墜,神倦懶言,面色咣白,舌淡苔白,脈緩弱。
③素體虛弱,產前、產中、產后操勞過度,或有飲食攝納不慎等病史。
(3)治法與方藥:
治法:健脾益氣,攝血固沖。
①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組成:人參、黃芪、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白術。
對于本方李東垣認為:全方甘溫補其中,甘寒泄其水,故主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之證。由于人參、黃芪、升麻、柴胡同用既能補氣升陽,又能固氣攝血,故后人常用于脾虛氣陷的產后惡露不絕。
如惡器量多,當歸可炒用,加阿膠、烏賊骨養血固沖。如惡露夾塊,伴腹痛,屬氣虛夾瘀者,加益母草、炒蒲黃、三七活血化瘀止血。若兼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屬肝.腎虧損者,加桑寄生、杜仲炭、山萸肉、金櫻子補腎強筋。
②固攝沖任方(《朱南孫婦科臨床秘驗》)
組成:太子參、白術、白芍、煅牡蠣、生黃芪、女貞子、旱蓮草、苧麻根、杜仲、桑寄生、玉米須、桑螵蛸、海螵蛸。
本方用于脾腎重損,沖任不固,以致胞宮復舊不良,惡露淋漓不斷。虛者補之,方中參、術、芪、寄生、川斷健脾益腎;二至丸養陰澀沖;玉米須、煅牡蠣、桑螵蛸、海螵蛸固澀沖任;苧麻根止血,且能潤腸通便。脾健腎充,沖任得固,惡露乃止。
③產復康(深圳長白山制藥廠)
主治:促進產后、流產、早產、引產術后之康復。
功效:補氣養血,排瘀生新,促進子宮復舊,在這里用于治療氣血俱虧之惡露不暢,淋漓不盡。
用法:開水沖服,每日3次,每次20g,七天為一療程。
(二)血瘀證
(1)臨床見證:產后惡露過期不止,量時多時少,色黯有塊,小腹疼痛拒按,塊下痛減或胸腹脹痛,舌紫黯或舌邊有瘀點,脈弦澀或沉而有力。
瘀血阻滯沖任,氣血運行不暢,血不歸經,故惡露淋漓不盡。瘀血內停,阻滯胞脈,小腹疼痛拒按,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余癥、舌脈亦為氣血郁滯之征。
(2)辨證依據:
①惡露淋漓澀滯不爽,量時多時少,色紫黯有塊。
②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邊有瘀點,脈弦澀或沉而有力。
③有產后感染或七情氣郁,或勞倦耗氣史。
(3)治法與方藥: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①生化湯(《傅青主女科》)合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益母草
組成:當歸、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黃酒、童便、蒲黃、五靈脂、益母草。
生化湯原治產后血瘀腹痛者,行中有補,能生又能化。五靈脂通利血脈,散瘀止痛,蒲黃止血活血,二藥合用,能活血行瘀,散結止痛,故治心腹疼痛諸癥。合并二方用于瘀血阻滯之惡露不絕,特別是生化湯常為產后清除余血濁液的必服藥。
若兼氣虛,伴有小腹空墜感,加黨參、黃芪。若兼肝郁,癥見胸腹脹痛、脈弦者,加郁金、川楝子、香附。若瘀血久留,蘊遏化熱,為瘀熱內阻,癥見發熱、口苦、咽干。惡露臭穢加丹皮、紅藤、敗醬草、蒲公英、茜草。
②活血化瘀,溫經止血方(《哈荔田婦科醫案醫話選》)
組成:當歸、川芎、益母草、桃仁、焦山楂、炮姜、生蒲黃、五靈脂、炒枳殼、劉寄奴、寄生、杜仲。
本方用于寒凝胞脈,瘀血內阻,惡露不止。
③康宮丸(哈荔田經驗方)
主治:剖腹產后無乳癥,促進子宮復舊,減少惡露,防止術后感染及粘連。
功效:逐瘀降濁,益氣養血,下乳汁。
用法:每日3次,每次lOg,白水送服。
(三)血熱證
1.陰虛血熱
(1)臨床見證:產后惡露過期不止,量少,色鮮紅,質粘稠,兩顴潮紅,手足心熱,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因素體陰虛,因產失血傷津,營陰虧虛,虛熱內生,熱伏沖任,迫血妄行,故惡露過期不止;血為熱灼,故量少、色紅、質粘稠;余癥、舌脈亦為陰虛血熱之征。
(2)辨證依據:
①惡露量少,色紅質稠。
②兩顴潮紅,手足心熱,口燥咽干,舌紅,脈細數。
③素體陰虛,因產失血傷津史。
(3)治法與方藥:
治法:滋陰清熱,涼血固沖。
①兩地湯(《傅青主女科》)合二至丸(《醫方集解》)
組成:生地、地骨皮、玄參、白芍、麥冬、阿膠、女貞子、旱蓮草。
兩地湯原方治月經先期量少由于腎臟火旺水虧者,后人用于陰虛血熱之月經先期、經期延長、經間期出血及產后大便難和產后自汗盜汗等陰虛證。二至丸原方用于肝腎不足而致頭暈眼花、腰背酸痛、下肢酸軟等癥,本方取其益肝腎,補陰血。
若癥見心悸、氣短、汗出口渴,證屬氣陰兩虛者,加生黃芪、太子參。
②安露飲(《中醫婦科治療學》)加減
組成:生地、丹參、益母草、烏賊骨、茜草根、旱蓮草、阿膠、黃芩。
本方用于陰虛血熱型惡露不絕,原方去辛燥之艾葉,加入阿膠、黃芩增強養陰清熱涼血作用。
2.肝郁化熱
(1)臨床見證:產后惡露過期不止,量多少不定,色紫紅,質稠粘,或夾有血塊,乳房、胸脅、小腹脹痛,心煩易怒,口苦咽干,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
證因產后肝郁化熱,熱擾沖任,迫血妄行而惡露過期不止;肝氣郁結,疏泄失常,致量時多時少;血為熱灼,故色紫紅,質稠粘,或夾有血塊;兼癥、舌脈均為肝郁血熱之征。
(2)辨證依據:
①惡露量時多時少,色紫紅,質稠粘。
②乳房、胸脅、小腹脹痛,心煩易怒,口苦咽干,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③平素心情不暢,產后又情志不遂。
(3)治法與方藥:
治法:疏肝解郁,清熱固沖。
丹梔逍遙散(《女科撮要》)去煨姜
組成:當歸、白芍、柴胡、白術、茯苓、丹皮、梔子、甘草、薄荷。
原方治血虛有熱,遍身瘙癢,或口燥咽干,發熱盜汗,食少嗜臥,小便澀滯等癥。后人用于月經不調、帶下病、妊娠心煩、惡露不絕等肝郁血熱證。
若惡露量多者,加藕節炭、槐花、地榆清肝涼血止血。若惡露夾塊伴小腹脹痛者加茜草、烏賊骨、益母草、炒蒲黃、三七以化瘀止痛。若口燥咽干者,加玄參、生地、麥冬養陰生津。若胸悶納呆者,加荷葉、廣陳皮理氣和胃(止血)。
3.濕熱蘊結
(1).臨床見證:產后惡露過期不止,量或多或少,色紫紅,質稠粘,夾有血塊,臭穢有味,伴有腰腹脹痛拒按,多伴有發熱、頭重倦怠、納呆食少、口干不欲飲,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證因產后體虛,血室正開,濕熱之邪乘虛直人胞中,損傷沖任,熱迫血行,致惡露過期不止;濕遏氣機,血為氣滯,故惡露時多時少;血為熱灼,濕性粘滯,故血色紫紅,質粘稠,有塊,其氣穢臭;濕熱蘊結,血行受阻,故腰腹脹痛拒按;余癥、舌脈亦為濕熱蘊結之征。
(2)辨證依據:
①惡露量多少不定,色紫紅,質稠有塊,其味穢臭,腰腹脹痛拒按。
②倦怠納呆,口干不欲飲,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③產時產后用具不潔,或感受熱邪史。
(3)治法與方藥:
治法:清熱化濕,涼血祛瘀。
①敗醬飲(《圣濟總錄》)加馬齒莧、薏苡仁、貫眾
組成:敗醬草、當歸、芍藥、川芎、竹茹、生地、馬齒莧、薏苡仁、貫仲。
本方清熱化瘀,涼血止血,治療產后惡露不絕氣臭者。原方加入馬齒莧、薏苡仁、貫眾以加強清熱化濕之功。
若惡露量多夾塊,塊下痛減者,減去川芎辛溫行血,加茜草根、烏賊骨、炒蒲黃以化瘀止痛。若腰腹脹痛甚者,加元胡、川棟子以理氣止痛。若大便秘結者,加大黃以清熱化瘀通便。若發熱口渴,腹痛加重,熱毒瘀并重者,可選用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敗醬草、馬鞭草、紅藤、赤芍、丹皮以增清熱祛瘀之功。
②紅醬飲(《裘笑梅婦科臨床經驗選》)
組成:紅藤30g,敗醬草30g,白花蛇舌草15g,貫眾12g,蒲黃炭12g,丹皮9g,雙花炭9g,谷芽12g,梔子9g。
方中重用紅藤、敗醬草兩藥,意在活血清熱解毒;配白花蛇舌草、貫眾、雙花炭以助清熱解毒之力;復人牡丹皮、梔子、蒲黃之清熱涼血、散瘀止血;更佐谷芽醒胃助脾而助健運,并防寒涼之藥傷胃之弊,故本方是治療產后子宮內膜炎的一首良方。本病恢復期,常用生地龍牡湯(大生地30g,煅龍骨15g,煅牡蠣30g,旱蓮草12g,冬桑葉30g,蒲黃炭9g)以滋陰清熱固澀。方中重用桑葉者乃仿傅青主女科“清海丸”之意,補陰血無浮動之虞,縮宮而無寒涼之苦,使胞宮清涼,血海自固。
[其他療法]
一、敷貼法
1.方藥:當歸、黑芥穗、黨參、白術、熟地、黃芪、川芎、白芷、炒蒲黃、炒五靈脂各32g,柴胡、升麻、陳皮各15g,烏梅、炮姜各lOg。(《理瀹駢文》)
方法:麻油熬藥,黃丹收膏,貼心口臍下。
功效:益氣養血,升陽固經??捎糜诋a后氣虛惡露不絕。
2.方藥:當歸60g,川芎30g,桃仁、姜炭、甘草、紅花、元胡、肉桂、五靈脂、香附各15g。(《理瀹駢文》)
制法:麻油適量熬藥,黃丹收膏。
用法:用時取30g攤成1張膏藥,貼臍下丹田處,3日一換,連貼3—5次。
功效:化瘀止痛。適用于產后瘀血所致惡露不絕、產后腹痛等。
3.方藥:當歸、川芎、肉桂、炙甘草各15g,蒲黃、乳香、沒藥、五靈脂各7.5g,赤芍3g,血竭1.5g,熱酒(適量)。(《中藥藥物貼臍療法》)
方法:上藥除血竭另研外,其余藥物共碾為細末,瓶貯備用,血竭另研備用。臨用時取藥末適量(約15~30g)與血竭1。5g混合拌勻加入熱酒調和成厚膏,將藥膏敷貼于臍孔上或關元穴,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隔3天換藥一次,惡露干凈方可停藥。
功效主治:溫經散寒,活血化瘀。適用于產后惡露不絕,或有發熱,煩躁,腹中有包塊,小腹疼痛拒按。
二、針灸療法
(一)體針
1.取穴:關元、中極、足三里、三陰交。
刺法:關元向下斜刺1—2寸,施提插補法,使針感傳至外陰部。中極直刺,施提插補法。足三里、三陰交均直刺,施平補平瀉法。諸穴均可針灸并施。
方義:關元、中極皆為沖脈與足三陰之會穴,三陰交為足三陰之會穴,二穴相合,可收補脾攝血之功。沖任調,脾氣健則惡露可止。惡露量多者加氣海、脾俞。小腹空墜者加灸百會。適用于脾虛氣陷證。
2.取穴:石門、氣海、維胞、地機、三陰交
刺法:石門、氣海均直刺,施捻轉提插瀉法。維胞直刺1.2—1.5寸,施提插瀉法。地機、三陰交直刺,施提插或捻轉平補平瀉法。
方義:本方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行血之功。氣行則血行,故取任脈之氣海以補氣,石門以活血;維胞系經外奇穴,有調整胞脈作用;地機為足太陰郄穴,能理氣化瘀,配合三陰交,通陰血和血脈,使氣行而不傷正。適用于氣血瘀滯證。
3.取穴:血海、太沖、氣海、肝俞。
刺法:諸穴均直刺,氣海斜向下刺,均施提插瀉法,諸穴均不宜灸。
方義:血海屬脾經,瀉之可清血中之熱;太沖、肝俞為肝經之原穴和俞穴,瀉之可清熱涼血,使血有所歸;氣海屬任脈,瀉之可清下焦之熱,使沖任功能恢復。若瘀熱較甚者可加關元、中極直刺瀉法。適用于血熱內擾證。
(二)耳針
子宮、神門、交感、皮質下、脾、腎、內分泌等穴中,每次選用2—3個穴,中強刺激,留針15—20分鐘,亦可用埋藏或按壓法。
(三)刺絡法
合谷、大椎、十二井,用三棱針點刺出血,以使邪熱外泄。
(四)燈火灸法
1。取穴:三陰交、關元、隱白
方法:用明燈爆灸法,每日灸1次,每穴1—2壯,7日一療程。
功效主治:補氣固脫,調理沖任。適用于氣虛宮縮不良引起的產后惡露不絕。
2.取穴:神闕、中極、血海、歸來。
方法:用明燈隔艾葉灸法,每日灸1—2次,每次灸1—3壯,以惡露停止為度。
功效主治:補虛固脫,理氣行瘀,調理沖任。適用于血瘀型產后惡露不絕,促子宮收縮、止血效果頗佳。
3.取穴:三陰交、曲池、隱白。
方法:用明火爆灸法,每日灸1次,每穴1—2壯,7日一療程。
功效主治:補虛固脫,清熱、調沖任。適用于血熱宮縮不良引起的產后惡露不絕。
三、推拿療法
1.患者俯臥位,以掌摩法在腹部以順時針方向操作5—7分鐘,并按揉中脘、下脘、天樞、氣海、關元穴各工分鐘。
2.患者俯臥位,按揉腰背部膀胱經,重點按揉膈俞、脾俞、腎俞、氣海俞、關元俞,按壓八戚穴,橫擦八穋穴,以透熱至盆腔為度。按風池,拿三陰交,揉足三里、血海。掐太沖、太溪穴,最后擦背部膀胱經,以透熱至腹為度。
四、拔罐法
第一腰椎至骶尾部脊柱中線及兩側膀胱經內側循行線。
方法:采用走罐法至皮膚潮紅,或用大罐密排罐,留罐10一15分鐘。走罐、排罐后,在十七椎、腎俞、大腸俞、小腸俞等穴位各閃罐5—6次,每1—2日施術一次。若有惡寒發熱者,加配大椎穴施行刺罐法。一般2日見效,4—5天而愈。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調理氣血。適用于血瘀型產后惡露不絕。
五、飲食療法
1.參術黃芪粥 黨參9g,黃芪15g,白術18g,粳米60g。
先將前三味藥煎湯30分鐘后再人粳米煮粥食用。每日工劑,服6—7天。適用于脾虛證。
2.米醋黃酒雞蛋湯 烏雞蛋3個,米,醋l杯,黃酒1杯,大棗20枚。把烏雞蛋去殼與醋酒攪勻,倒人鐵鍋內,再加大棗,適量水煎湯服用,每日l劑,服3—5天。適用于脾虛證。
3。山楂糖水 山楂30g,紅糖30g。山楂切片曬干,加水煎至山楂煮爛,加入紅糖即可服用。適用于氣血瘀滯證。
4.二鮮湯 鮮薺菜30g,鮮藕片60g,生油15g。先將生油燒熱,再將洗凈鮮薺菜、藕片放人炒熟即可食用。適用于血熱內擾證。
5.益母草、黑木耳各lOg,白糖50g。將益母草、黑木耳洗凈放人鍋內,加水適量煎煮半小時,后入白糖溶化即成,每日1次,服5—7天。適用于血熱內擾證。
[預防與調護]
一、預防
1.預防極為重要,積極開展新法接生,醫護人員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
2.第三產程時注意檢查胎盤、胎膜是否完整,如發現不全時,應立即清理宮腔。
3.產褥期要保持外陰清潔,經常更換月經墊,勤換內褲,禁止盆浴,禁止性生活,以避免或減少感染的機會。
二、調護
1.分娩后應絕對臥床休息,加強產后護理,注意腹部保暖,避免感受風寒,不食或少食辛辣或寒涼等食物,可多吃新鮮蔬菜。
2.安慰病人消除思想顧慮,特別要注意意外的精神刺激。
3。加強營養,如有瘀熱的病人,應加強飲食,服食如藕汁、梨汁、橘子汁、西瓜汁,以清熱化瘀。
4.脾虛氣弱病人,遇寒冷季節可增加羊肉、狗肉等溫補食品,肝腎陰虛的病人可增加滋陰食物,如甲魚、龜肉等。
[療效判定]
痊愈:服藥后惡露于3天內凈,主要病癥明顯改善。
有效:服藥后惡露減少,于7天內血止,主要癥狀明顯改善。
無效:和治療前相比較,各方面均無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