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8 13:56:10 來源: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北京)
有5221人參與核心提示:日本每日新聞社出版《日本的戰歷》中的圖片注釋如此評價道,“昭和13年4月,在中國戰場上俘獲的中國軍隊女戰士成本華,24歲,對于我軍的刑訊,她始終面露微笑毫無懼色,將自己的青春獻給了國家?!苯涍^考證,成本華烈士隸屬于國軍安徽保安團。
1938年《支那事變畫報》臨時增刊第16輯上的成本華照片。
成本華。日文注釋為:“昭和13年4月,在中國戰場上俘獲的中國軍隊女戰士成本華,24歲,對于我軍的刑訊,她始終面露微笑毫無懼色,將自己的青春獻給了國家。”
1938年《支那事變畫報》第28輯上的成本華照片。
四川安仁古鎮的建川博物館群落,設有專門的“不屈戰俘館”,以紀念抗日戰爭中的中國戰俘。出口處,一個年輕女人的全身照片被放大制成一幅浮雕,背靠著古銅色的墻壁。
被館長樊建川()視作不屈戰俘代言人的這位女性,叫成本華。
“成本華是這近百萬戰俘里邊最值得敬佩、形象最鮮明、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樊建川說。
他搜集的上百萬張有關中國抗戰的圖片中,成本華的只有兩張。但在他看來,這是中國抗日戰士面對侵略者“最完美”的照片。
2005年4月,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第40 輯刊登了由樊建川收藏的這兩張成本華的黑白照片。此后,照片和這個名字在網絡上流傳開來,網友稱她為“最美抗日女兵”。
照片上,身材瘦小的成本華一身戰斗裝束,齊耳的短發有些凌亂,寬大的皮帶扣在胯上,褲子上還印著綁腿留下的痕跡。面對日軍,她雙手交叉放在胸前,昂然挺立,顯得無所畏懼,嘴角掛著一絲淡淡的笑。
關于照片的評論,幾乎都交織著敬意與好奇,人們關切這個抗敵女英雄的身世與命運。然而除了當年侵華日軍留下的這兩張照片及簡短的注釋外,國內沒有任何有關成本華的史料記載。
曾有媒體千里迢迢來到照片的拍攝地點——安徽和縣尋訪,試圖還原背后的故事及相關細節,但未能抵達真相的內核。
“這名抗日頑固分子沒有吐露絲毫軍事機密”
“如果死之前能把成本華的事情搞清楚,我死也瞑目了!”在當地一家面館里,和縣方志辦89歲的退休干部王耀恕坐在我們對面,停下手中的筷子,眼角有些濕潤。
2005年成本華的照片進入公眾視野之后,和縣當地文史工作者無一不被她的形象所震撼。此前,他們對于成本華一無所知。
于是,這個曾參與《和縣志》編輯工作的老人一直四處奔走,希望能查清成本華的身世。“戰爭的劊子手都懺悔了,我們還不該為她做點事情嗎?”
被人稱作和縣“活字典”的王耀恕有些無奈,“找不到相關資料,流傳的說法很多,但都經不起推敲”。
我們決定把和縣作為尋找的起點,從照片入手。
和縣檔案館藏有一本日本老畫報——《支那事變畫報》臨時增刊第16輯。據副館長耿三和介紹,畫報是成本華的事跡在網上流傳開后,他們從安徽六安一位鄉鎮退休干部那里征集過來的。“花了2000多塊錢,但是館里覺得值,因為上面有成本華?!?div style="height:15px;">
這本畫報是日本昭和13年,也就是1938年的5月20日,由日本朝日新聞社出版發行的。畫報中,成本華站在一幢木質老房子前,4個日本兵圍在她身邊,從不同角度打量著她。現場還有兩名中國人,一位老者身穿深色長衫,雙手攏在袖中,一個高大的小伙子近距離看著成本華。
圖下的日文注釋很短:“和縣城門上抓到的唯一敵軍士兵、女俘虜成本華,她的腰帶上帶有‘中國女童子軍’字樣,這名抗日頑固分子沒有吐露絲毫軍事機密。”
這版圖片共5張,上方有標題“和縣攻略”,下面寫著“渡邊特派員攝影”,拍攝日期為1938年4月24日。 注釋中有一句寫道:“4月24日在海軍的協助下,中野部隊在南京長江的上游新河口陣地前實施搶灘登陸,并于當日下午占領和縣。”
在安徽省檔案館,我們在日本每日新聞社出版發行的《支那事變畫報》第28輯中找到了成本華的第二張照片。畫報是昭和13年5月21日出版的,與刊登第一張照片的畫報僅一天之隔。
成本華的表情和雙手交叉的姿勢,與前一張相比,如出一轍。她身后,一堵磚墻前,4個日本士兵齊坐在一張長條凳上,有人手拄著軍刀,有人嘴里悠閑地吐著煙霧。日文注釋是:“在和縣俘獲的中國女童子軍成本華。”
大姑子,老媽子,童子軍?新四軍?抗日部隊!
“真沒想到出了這么大的一個女英雄?!焙涂h政協73歲的退休干部陳其才同樣在關注著成本華。他覺得成本華應當就是和縣人。因為和縣確實有成姓,乃當地大姓,主要聚居在歷陽鎮大西門外的高巷村。
和縣,是安徽緊靠長江邊的一個小縣城,距離南京僅70多公里。據考證,成姓祖籍山東省寧陽、聊城一帶,始祖成永通曾被誥封為“武德將軍”。清朝初年,成姓一世祖成克敬遷居和州。
如今的和縣以“大棚蔬菜”聞名,被譽為“長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籃子”。高巷村早已被裹挾在城市化浪潮之中,看不出鄉土社會的容貌。村民靠種菜和打工紛紛富了起來。這里放眼望去,盡是3層小樓和行駛的私家車。
2009年,和縣政協的《文史資料》對成本華做了簡介,引用的僅是日本畫報上的注釋和媒體的尋訪報道。陳其才是編撰者之一。他覺得不甘心,便自己打印出兩張照片,開始四處尋訪。
他找到了高巷村年紀最大的老人——92歲的許仁珍。沒想到,許仁珍老人一眼就認定,照片上的抗日女兵就是她的大姑子(丈夫的姐姐)成本華。
身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的陳其才,考慮到許仁珍年高體弱,特意帶了一部數碼相機把當天的對話錄了像。“怕老人哪天走了,自己留個證據?!?div style="height:15px;">
老人說,成本華的家就在高巷村,她父親名叫成持和,母親梁氏,同父同母的兄弟4個。大哥成本林,二哥成本鑫,她排行老三,人稱“三姑娘”,下有弟弟成本貴和成本江。據推算,成本華出生于1914年,犧牲時年僅24歲。
在許仁珍的記憶中,成本華當時在駐和縣部隊一個叫柏承君的人家里做保姆,俗稱“老媽子”?!八煞騽⒅菊x在公家干事,一肚子字,是個‘筆桿子’”,后來因為吸食鴉片被槍斃。此后,成本華跟柏承君部隊中一個姓周的伙夫一起生活。1938年初,日軍侵入和縣后,成本華最后回過一次家,還和許仁珍一起到街上買菜,從此再無音訊。
陳其才在和縣檔案館查閱了大量的文獻檔案。從他的筆記中可以看到,“1938年,和縣縣長趙永智組織抗日人民自衛軍,趙永智兼任司令,柏承君為特務大隊長”,當時列兵名單中有一個叫周洪旺的人。這一系列信息,和許仁珍的說法相吻合。
童子軍是一種社會軍事教育組織,起源于近代西方,1912年由湖北人嚴家麟引入中國,迅速發展為全國性組織,并得到了國民政府的高度重視。1934年11月1日“中國童子軍總會”在南京成立,蔣介石親任總會長,何應欽任副總會長兼總司令。
抗戰爆發后,童子軍積極參與,紛紛組織戰時服務團,擔任救護、宣傳、慰勞等工作。淞滬會戰中,謝晉元率部堅守四行倉庫時,11名童子軍冒著槍林彈雨送來三大車慰勞品,女童子軍楊惠敏孤身一人泅渡蘇州河,向“八百壯士”獻旗。這些壯舉令國人的斗志為之一振。
不過,據許仁珍回憶,成本華從小沒上過學。陳其才也認為成本華不是童子軍,至于她腰間系的皮帶,“當時到處都是”,包括他自己“小時候都系過的”。 由此,可以基本排除成本華是女童子軍的說法。
成本華的形象和經歷,讓人聯想到當時剛剛成立不久的新四軍。新四軍由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于1937年10月改編而成。1938年三四月間,新四軍第四支隊一部700余人進駐和縣地區。
我們翻閱了《新四軍軍史》,新四軍對日的第一場戰役是1938年5月12日巢縣東南的蔣家河口之戰,之前沒有在和縣縣城駐扎的記錄和戰斗記載。成本華是新四軍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成本華當時有沒有正式參軍,如今沒有資料可以佐證。但綜合各種信息,似乎可以推定,被定格于1938年4月24日的成本華,當時是在柏承君的抗日部隊中。我們查遍史料,并沒有發現第十縱隊第二支隊當天與日軍作戰的任何相關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