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女神像、外灘公園、外國軍艦……昨日,70歲的市民劉培儒,將其歷年搜集的781張外灘老照片,一次性捐贈給了上海市檔案館,專題為1842年至1949年,橫跨了107年的外灘成長史,其中不乏一些孤品和首次露面的珍貴史料。市檔案館專家就表示,例如罕為人知的“華人公園”,就是第一次目睹其模樣,當年該公園在滬設立,與“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外灘公園針鋒相對,可謂難得的歷史見證。
“華人公園”首次現身
近代上海,發生過著名的關于外灘公園游覽權交涉事件。這是上海華人與租界當局交涉的大事,也是近代中國人民反對外國欺凌的著名事件。當時,該公園公然掛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一度引起全國人民憤慨。
而在這次展出的照片中,意外出現了一個特別的公園,在其中不僅游玩休憩的全部是中國人,甚至還有一名華人巡捕在其中維持秩序。對此,市檔案館專家在經過考證后表示,這就是連不少老上海都未必知道的“華人公園”。 近代上海,發生過著名的關于外灘公園游覽權交涉事件。這是上海華人與租界當局交涉的大事,也是近代中國人民反對外國欺凌的著名事件。當時,該公園公然掛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一度引起全國人民憤慨。
據了解,外灘公園事件發生后,當時的工部局為了緩和中國人民的憤激情緒,于1890年利用蘇州河南岸的漲灘,建成了公園,定名為“新公園”,于同年12月18日開放。第二年改稱“華人公園”,又稱“中國公園”,專供中國人游覽,不售門票。園內建有一個別致中央日晷臺,龍首獅身的銅像扛起了日晷,顯得極為別致。不僅如此,公園左右有茅亭,并掛有“寰海聯歡”匾額一塊,由上海道臺聶緝規題寫。
由于“華人公園”的地理位置就坐落在蘇州河南岸、外白渡橋西側,加上不收門票,可謂與外灘公園針鋒相對,雖然設施簡陋,在當時也算是大快人心之舉。新中國成立后,“華人公園”改名為“河濱公園”。1984年,上海市政府撥款修建,并沿南蘇州路設進出口兩處。
外灘公園特別景象露面
而在照片中,還有一張外灘公園的特別景象,這張于1920年代拍攝的照片反映了“五卅運動”后,公園拆除了“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告示,中國人的身影終于出現在了這座公園之中。
另幾張充分顯示外灘公園門面照片也罕見,專家表示,幾乎沒見到過這么清晰字跡的照片。而諸如外灘水上餐廳等充滿生活氣息的老照片,也讓人們更多探窺當時老上海的情景。 見證“和平女神”拆除
在眾多照片中,一組上世紀40年代的“和平女神”拆除照也特別引人矚目。這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由英美僑民建造的和平女神,在抗戰時期,因雕塑的原材料銅受到了日軍覬覦,日軍打算拆除這個上海標志性雕塑,為軍隊的槍炮做貢獻。劉培儒收集的兩張照片中,一張雕塑身上已搭起了腳手架,和平女神已無往日神采。另一張則是已拆掉雕塑,僅剩基座的殘留。
記者了解到,劉老伯從1958年起就開始收藏有關上海開埠前后的史料,尤其鐘愛外灘景象。多年來,他通過購買等方式,搜集了781張有關外灘的老照片,將其整理歸類,全部捐贈上海市檔案館,希望能讓更多的市民了解外灘的歷史。據市檔案館檔案接收部副主任賀飛介紹,在從民間征集的檔案中,如此完整、系統的外灘史料影響十分少見,其中不乏填補館藏空白的史料。
萬國建筑模型重構經典
在同期舉行的新版“城市記憶———上海近現代歷史發展檔案陳列”展中,市檔案館根據館藏外灘25棟歷史建筑和外灘氣象信號塔的照片,嚴格按照原比例縮小,以更加立體、生動的形式重新構建了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外灘風景,吸引了眾多眼球。
另外,本次展覽首次出現了“消逝的記憶”互動體驗區域。愛儷園、德國總會、上海大學、三角地菜場、一品香旅社、老城墻……一系列早已消逝在歷史長河中的老上海景像,都在這里一一復活。羅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