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進風孔的方向的對稱軸不與加柴口對稱軸重合,最少偏離15度以上以增強抗風能力,進風孔的總面積是爐膛內膽上方二次進風上孔總數面積的1.2倍以上,于爐身內的一次進風口與二次進風口之間裝置一塊一次風隔板,使一、二次風分道,隔板的中部制成既能固定夾層爐膛,拿起圓形爐橋后又能燒蜂窩煤的爐橋狀,如圖4所示,在二次進風口的上方與加柴口底端之間于爐身內設置二次風隔板,以使二、三次風分道,連環灶體制作如圖5所示,付灶的灶口直徑一般比主灶的灶口直徑小,具體尺寸需要選擇。煙囪設在主、付灶之間往遠離主灶煙道口方向的連環灶面板的邊緣,為使煙氣熱流在繞付鍋一圈后再從煙囪排出,在主、付灶之間設置一煙氣限流片,片的一端與主煙道口邊緣緊接,另一端靠近煙囪,距離付灶口邊緣4至10毫米與連環灶底面板焊接固定,考慮重心平衡,在付灶的底端設一高度與爐身高度相等的活動支撐桿,主灶的內攔火圈分為上、下部分,上部的內徑比下部的外徑大5毫米以上,上部套進下部的深度為5至15毫米并與主灶的活動環煙道蓋板相配固定,煙道蓋板上可配備一內孔直徑為22毫米以上的活動鍋圈若干個,內攔火圈下部的高度視需要而定,其最佳尺寸以其圓圈的項端剛好與鐵鍋底部接觸為標準,為單位重量服避免熱氣流及煙氣呈倒流狀往煙囪跑的缺點現象,內攔火圈下部制成如圖6所示,在其上方的周壁上均布大小6至12個排列有序的煙氣勻流缺口,使火焰,煙氣能垂直上升然后均勻地流向回周,缺口的高度為15至40毫米,寬度視爐灶大小而定,其均布排列序如圖7所示。缺口的總面積是主灶煙道口面積的51%至88%,最大限度不超過煙道口面積的3%,最小的缺口在任何情況下應靠至主灶煙道口的方向,為減緩高溫煙氣流向煙氣勻流缺口的速度,在內攔火圈與爐膛口之間設置3至6片月彎狀的鍋腳如圖8所示,鍋腳的高度為18至48毫米,內弧半徑為100至300毫米,弦的長度為50至220毫米,安裝時內弦彎向爐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