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中,劉統詳細敘述了1945—1949年中國政府審判日本戰犯的全過程,保留了大量起訴書、判決書、審判記錄、會議記錄等審判檔案的原貌。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國民政府在南京、上海、北平等十個城市組織軍事法庭,對關押的2300余名日本戰犯中的800余人進行了審判。全書由六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從1942年倫敦成立聯合國戰爭罪行審查委員會開始,敘述日本戰爭罪行調查的兩個階段以及戰犯確認和逮捕的過程;第二部分詳細介紹十個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的過程;第三部分為五個重要戰犯和上海集體審判日軍將領案的審判經過;第四部分介紹了四個重要涉外案件的審判;第五部分探討了審判的相關問題;第六部分附錄日本重要戰犯名錄和審判日本戰犯統計表。
金問泗代表官方提出一個立場,各國審判法西斯都是從發動戰爭那一年開始,中國不行,中國從1931年918事變開始就受到日本侵略,我們的戰爭罪行調查期限也要從1931年開始。
此外駐英國大使顧維鈞也提出,審判戰爭罪犯以《海牙公約》《日內瓦公約》《國際法》等作為法律依據,但中國是主權國家,我們要用國內法律來審判戰犯,國內法會盡量跟國際接軌。
國際法對照表
那時倫敦委員會提出34條罪名,中國把這些罪名與國內的刑法、海陸空作戰法等進行對比。“這些罪名在國內法律中是什么位置,當時一條條對比的,工作量很大”,劉統說,但我們又不能完全依靠國外法,他們定的34條罪名主要是按英國的情況,比如轟炸醫療船,英國在海上運輸時總是遭到德國潛艇襲擊,這是違反國際公法的。但是中國沒有醫療船,這條罪名在中國不適用。
劉統表示,中國發生的幾種情況沒有相應罪名的,比如損壞中國文物古跡,掠奪文物國寶等,在34條罪名中都沒有,于是當時的中國政府根據具體國情增刪,最后定了38條罪名。
“這是中國第一次獨立進行的國際審判,也是中國司法人員運用國際法與中國國內法結合進行的空前規模的戰爭審判。劉統最后說,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要牢記歷史,才能保衛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