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們常常教導:人要走正道,不能走邪路。要做正派的人,不要做邪惡的人。我國傳統文化孔孟之道早已經講透了做人和處世的道理。關于戰爭和競爭的規律,《孫子兵法》講得最透徹。其中關于戰爭取勝之法,有正道,也有詭道。學習領悟好《孫子兵法》,對我們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有極大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孫子曰: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許多人讀后認為:《孫子兵法》是主張用陰謀詭計克敵制勝的。認為戰場上看誰詭計多端,誰就能取勝。這是極大的曲解和偏差。如果戰爭僅僅靠陰謀詭計就能取勝,那誰家的謀士多,誰就是永遠的勝利者了?歷史和事實卻不是這樣,僅僅靠陰謀詭計不能成為最后的贏家。大家看三國故事,都知道諸葛亮智謀計策最多,六出祁山伐魏最后仍然沒有成功,就拿諸葛亮也無力回天。這說明戰爭的勝利除了謀略計策外,還需要更重要的東西。
孔明仰天長嘆
《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篇】,開門見山就指出戰爭之五事七計。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還有七計: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孫子講的“五事七計”,是計算,是綜合衡量對比敵我雙方的整體實力。著眼的是雙方大的基本面,計算的是雙方的基本盤。必須實事求是,來不得半點虛假。在這方面,誰不老實,誰耍心機,最后誰最吃虧。不顧實際,一廂情愿地打起仗來必然慘敗!
孫子為什么偉大呢?就因為他對待戰爭的態度老老實實、客觀公正。他對國家興亡和人民生命存有敬畏心和大仁大義,所以開篇第一句話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他嚴謹而認真地總結戰爭勝敗的客觀規律,不夾帶個人主觀的情緒好惡,站得更高、看得更深,才寫出了《孫子兵法》這一偉大兵書。
孫子指出:戰前廟算對比我方和敵方的五事七計,如果我方強,就出戰;如果對方強,就不戰。這是最理性的態度。至于詭道,搞陰謀詭計是具體操作層面,這樣做目的是誤導敵方犯錯誤,使我方有機可乘。這些計謀手段只能作為戰爭輔助和必要補充。戰爭的勝利根本上靠的是基本實力,靠的是五事七計。這是嚴肅的指導思想和價值觀,不能搞反了。
我們該怎么看待歷史上一些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呢?
應當用變化的眼光和辯證的方法去看。比如大家熟悉的官渡之戰,就是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袁紹整體實力強,曹操整體實力弱。單就袁紹和曹操個人對比,袁紹的見識、領導力和軍事素質比曹操弱不少。曹操方面雖然兵力資源和勢力疆域都不如袁紹,但是曹操手下將領和謀士的素質又比袁紹帳下強。也就是說,整體看:袁紹是相對的強,曹操是相對的弱。并且袁紹強中有弱,曹操弱中有強。雙方強弱隨著戰爭進展還在變化中。
戰場上將帥們的主觀能動性,對戰爭也有巨大影響。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有很多失誤,比如聽不進忠言良策,有一兩次好機會袁紹不能當機立斷的抓住,以及守護烏巢選將不當等等,更使戰爭形勢朝著不利于袁紹的方向發展。反觀曹操:善納忠言、指揮若定、上下團結一心、,并且看到袁紹烏巢防護虛弱的戰機,曹操能當機立斷抓住,并親自領軍焚燒袁紹糧草。扭轉了戰爭形勢,一舉大敗袁紹。
以上分析,我們明白:一方基本面強,只是具備勝利的基礎和可能。還不能說實力強的一方必然取勝,實力弱的一方必然失敗。還要看在戰場上雙方主觀能動性發揮得如何,才能下結論。就是說基本的勝負在于雙方整體實力對比,但是不放松戰爭中的主觀努力,也包括使用陰謀詭計。
當年主席在名篇《論持久戰》中,分析中國和日本戰爭前景指出:日本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是強的,但其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國際形勢又處于不利。中國反是,軍 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是比較地弱的,然而正處于進步的時代,其戰爭是進步的和正義的,又有大國這個條件足以支持持久戰,世界的多數國家是會要援助中國的。
對比分析中日兩國特點和基本面,英明地預測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中國,日本必然走向失敗和崩潰。主席的精彩分析,完全符合《孫子兵法》的“五事七計”基本面,有力地駁斥了速勝輪和亡國論。也強力駁斥了靠陰謀詭計取勝的錯誤思想。
這就告訴我們:人生的正道在積累實力。靠踏踏實實的勤奮努力,不是靠投機取巧和耍點陰謀詭計。在沒有實力時,耍陰謀詭計就是小丑和笑話。那必定會掉進誘惑的陷阱,誤入歧途是很兇險的。
《孫子兵法》是怎么看待戰爭勝敗呢?
在戰場上如同猛張飛一般狠沖死打的戰法是孫子堅決反對的!不顧資源消耗和人員傷亡的莽撞打法,最禍國殃民。即便取勝,在孫子看來,也是最下等的不入流戰法。何況這樣的戰法,大多數結果就是全軍覆沒和敗軍亡國。是最愚蠢的做法。
莽撞將軍
百戰百勝的將軍,也不是最善最好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善中之善,才是《孫子兵法》推崇的最高境界。不用戰爭手段而達到戰爭的目的,并且最好能保全戰爭成果。這才是孫子眼中最了不起的將帥!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必以全爭于天下。
孫子在《軍形篇》中透徹地講明了兵家勝敗之道。就是說先努力使自己一方增強實力,不給敵人可乘之機,立于不敗之地。通過努力可以做到先不被敵方戰勝。然后等待敵人可戰勝的機會。能不能戰勝敵人,不在自己,而在敵方有沒有破綻和漏洞。
孫子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他不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因為事實上做不到。我們常說東方不敗,可以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這是合乎兵法的。像日本人常說東方必勝,那是狂妄自大!因為勝利的取得不取決于自己。最后結果就是敗亡,切腹自殺。
善于作戰者是戰前先衡量雙方實力,有把握獲勝才開戰。叫做“勝兵先勝而后求戰”。
敗軍之將常常不衡量雙方實力,憑借一時沖動或盲目僥幸就開戰。寄希望在戰場中偶然獲勝。那必然兇多吉少,甚至常常是慘敗而無法收拾。叫做“敗兵先戰而后求勝”。
孫子說: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說的還是積攢實力,從根本上強大起來。這才是最穩妥的路子,才是勝敗的關鍵。
兵圣孫武
《孫子兵法》的勝敗之道對我們的人生啟示是:勝利常常是實力強的戰勝實力弱的,這是普遍現象。以弱勝強只是極少數的小概率事件!幸存者偏差常常會誤導我們看不到整體和真相。我們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努力增強實力上,在戰爭和競爭中心存僥幸,是要栽大跟頭的!
同時,實力強大了也不可驕傲自滿。大意失荊州和陰溝里翻船的事也時有發生。如果不能使自身立于不敗之地,一旦被對手發現漏洞和可乘之機,對手的陰謀詭計就會發揮出很強的威力。
危險和失敗像幽靈一樣時時游蕩在我們周圍尋找機會。小心駛得萬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