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器作為明代陶瓷工藝的主流,而且青花的燒制,不論是從量或質方面,都是要高于元代青花,大概可以劃分成為早、中、晚三期。本文主要通過歷史學和考古學等研究方式,針對明代早中期的官窯青花展開較為深入的研究,了解明代早中期官窯青花是在元代青花瓷的基礎之上進行發展而來的。
根據我國瓷器的發展歷史進行分析,明代作為我國官窯的開始,官窯的制作方式不僅精細優雅,而且宮廷用品有需要進行定制的規定。官窯青花瓷的燒造已經到達了一定較高的水平,尤其永樂和宣德的青花瓷最為出眾,被人們稱之為中國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
青花瓷器作為整個明清瓷器發展過程當中的中流砥柱,因為明代時期是處于元代和清代之間的發展趨勢,所以不僅在時間方面起到承接作用,更是在青花瓷器發展過程當中占有著重要地位。由于每一個朝代所運用的原材料的不同,促使每一個朝代的瓷器都將具備各自的風格特點,從而有效劃分。當明代已經推翻了元朝統治之后,正在運用恢復經濟活力的主要形式,進而加快了城市化發展。同時還促進了商品經濟的活絡,隨著后期永樂、宣德年間、派遣鄭和下西洋所拓展的海外貿易,更是在一定層次上激發了我國手工業的繁榮發展,給我國營造了“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繁榮景象。
明代早期的官窯青花官窯瓷器是為了給皇帝和宮廷進行生產的,具有著較強的帝王性和朝代性特點,所以,明代早期的官窯青花更是根據這一時期王朝的不斷更替,從而劃分成為洪武官窯青花、永樂官窯青花、宣德官窯青花以及正統、景泰、天順官窯青花這四個時期。
在洪武時期的官窯器,由于傳世的數量和器型的種類都不是很多,所以這一期間的洪武官窯青花還保有很多元代化風格,上承元代,下啟永樂,主要是以古樸和粗獷氣勢作為主體風格,同時還體現出裝飾趨于簡練、紋飾圖案向著文人畫方向發展。在眾多的傳世品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青花和釉里紅,洪武官窯青花的造型一般都是偏向于元代外形趨勢,更加的粗獷拙實,而且洪武官窯青花要是和元青花進行相互比較的話,要比元代題材更加銳減,較為單調,洪武官窯青花的主題紋飾大多數偏向于纏枝與折枝花、庭院小景和云龍紋等類別。
永樂和宣德時期的官窯青花瓷器主要是以胎釉的精細肥厚和線條優美等形式步入到了全勝時代,是屬于新的歷史高峰,并且被人們稱之為中國青花瓷器燒造的“黃金時代”。永樂時期和宣德時期的官窯青花瓷器是屬于自然形成的黑疵斑點,能夠給人們一種活潑動人的視覺效果。
2.2.1 永樂時期官窯青花器
現如今永樂時期青花器燒制已經擺脫了洪武青花瓷器過渡期特點,從而形成了全新的清新風格,器物造型也是屬于規整端莊。而且永樂時期的官窯青花器胎體呈現細密堅硬,粉色濃艷而暈散,并沒有較為明顯的結晶鐵斑。永樂時期的青花造型要比洪武時期的青花造型多,不僅存有傳統器型,還能夠接受于外來文化影響從而形成的器型,永樂時期的青花紋飾主要是屬于在傳統圖案的基礎上進而接受外來文化影響的圖案。
2.2.2 宣德時期官窯青花器
在宣德時期的官窯青花瓷器已經大部分都有著四字或者六字朝代官款,所以在其面貌方面要比永樂時期的青花瓷器更加清新和干凈,并且由于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數量較多、品種較多,對其歷史所造成的影響也比較大。在宣德時期最長常見的官窯青花器就是:盤子、碗、瓶子、罐和壺,還有盒、豆、缽等種類,還有和永樂時期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器型,在整體感官上呈現莊重古樸。較為大件的器皿則是胎體厚重,是以分段粘結所形成的樣式,而小件的器皿則是精致細巧,薄厚適度的形式。在筆法方面則是運用小筆渲染填色,過多注重于自然界的素材。
2.2.3 正統、景泰、天順時期官窯青花
在正統、景泰、天順這些時期的官窯青花生產較少,所以逐漸的被后人們稱之為景德鎮官窯制瓷的“黑暗時代”,并且在其陶瓷史記載上擁有著“空白期”的稱號,雖然這一時期的生產量較低,但是卻不是屬于“空白”的,這個時期的青花瓷器還存有著從早期向中期逐漸過渡的特點,而且在其青花料方面還是進口和國產并用的形式。
2.2.4 成化時期官窯青花
整個明代瓷器發展過程當中,成華官窯青花作為發展過程當中的高峰,瓷器品質主要彰顯細潤晶瑩,而且成化青花瓷具有著早期成華和典型成化這兩個區別,成化瓷器在造型方面皇現玲瓏俊秀,并且主要是以形體較小的杯子和碗、盤較多,很少擁有厚重的大器件形式,成化瓷胎質的玉質感較強。
最具典型和代表的成化青花器圖案花紋是云龍、蓮托八寶、飛鳳以及花鳥等形式,其中的蓮托八寶紋飾是屬于在成化時期最開始進行流行的紋飾,因為這個紋飾是和當時皇帝所信奉宗教的風氣有著密切聯系。而且還能夠從瓷器的紋飾表現,進而清晰看出宗教崇拜下的產品,如梵文和八寶祥紋等,成化后期線條不暈有如游絲,并且渲染好控制,所呈現的色彩也是較為均勻,從而促使成化的青花紋具有著一種形態優美和清新的主要特點。
綜上所述,明代早中期作為官窯青花瓷器在發展歷史當中最高峰,它不僅繼承了元代青花創作特點,還為明后期以及清代的青花構建了良好基礎,在明代官窯制作過程當中,主要中心點是在景德鎮,而官窯的色彩、釉色等都已經成為了當地民窯最先進行學習仿作的典范,明早中期官窯的發展是屬于有巨大影響力的時代,尤其針對青花瓷而言,更是屬于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