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地紫彩海水云龍紋碗】
清雍正/高6.5厘米口徑15.1厘米足徑5.4厘米
碗內及圈足內均施白釉。外壁綠地紫彩海水云龍紋裝飾。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圈。
清代御窯瓷器的使用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據《國朝宮史》(卷三十七,“經費一”之“鋪宮”條)記載,此種綠地紫彩瓷器是供貴人使用的。
【藍地黃彩折枝花紋盤】
清雍正/高6.8厘米口徑33.3厘米足徑21厘米
盤內外藍地黃彩裝飾。內底、內外壁均飾折枝花紋,花、葉的筋脈均以刻劃技法裝飾。其造型、紋飾均模仿明代嘉靖藍地黃彩花卉紋盤。圈足內施白釉,足邊泛火石紅色。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圈。
據《國朝宮史》(卷三十七,“經費一”之“鋪宮”條)記載,此種藍地黃彩瓷器在清代是供嬪使用的。
【胭脂紅釉盤】
清雍正/高2.9厘米口徑15厘米足徑9.3厘米
盤敞口,弧壁,圈足。盤內及圈足內均施白釉,外壁施胭脂紅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圈。
胭脂紅釉創(chuàng)燒于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慶、光緒等朝均有燒造,其中以雍正朝產量最大、質量最精。它是一種以微量金(Au)作著色劑,在炭爐內經800℃左右焙燒而成的低溫紅釉。由于這種紅釉原先是從歐洲傳入的,故被稱為“洋金紅”或“西洋紅”。而西方多稱之為“薔薇紅”、“玫瑰紅”。又由于這種紅釉大抵如婦女化妝用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紅”胭脂紅釉的呈色有深、淺之分,深者稱“胭脂紫”,淺者稱“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淺淡者稱“淡粉紅”。雍正十三年(1735
年督陶官唐英(1682~1756年)撰《陶成紀事》中記載當時歲例貢御的57種釉、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紅色器皿”。
從傳世品看,雍正胭脂紅釉瓷器造型有瓶、罐、盤、碗、杯、碟等,均胎體輕薄,玲瓏俊秀。多數器物內施白釉、外施胭脂紅釉,少數器物內外均施胭脂紅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