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是校正圓形、方形的兩種工具,用來比喻標準和法度,規即圓規,矩即劃直角或方形的三角尺。規矩,是做人的分寸感,是做人的底線,也是衡量一個人人品的重要標志。無規矩不成方圓,做人處處有規矩,事事須把握分寸很,否則就會出問題。
一要拿捏好分寸。過猶不及,欲速則不達,凡事分寸、火候、時機很重要,就像戰場上的火力準備的時機,沖擊與反沖擊的火候,必須恰到好處,才能事半功倍。
二是要守住底線。規矩里裝著原則和底線。沒有原則,底線就會失守,失去底線人如禽獸,貪欲之火必將自己燒成灰燼。守住底線,是立身之本,是做事成功之基。江西東晉田園詩人創始人陶淵明棄官歸隱,并不是不想做官,而是為了守住自己的底線做出的抉擇。現在我們有些人錯誤地認為所謂的師德、醫德、官德都是一種束縛,一切為金錢利益為最高原則,結果道德的底線被擊垮,人生的底線不設防,底線一失,人生皆輸。
三是要守住口德。人常說: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話到嘴邊留三分,事到臨頭讓三分。宋代蘇東坡也說過“門交淺言深,君子所戒”。做人要多涵養水德、恕道,潤萬物而不爭,以寬容之心度人,“看破世事難睜眼,閱盡人情暗點頭”,有許多事看破不說破,給別人一點情面,守住口德,凡映射的人品。
四是要心存敬畏。逾越規矩的,除過無知之外大多是心存僥幸、心無敬畏,鋌而走險,故意而為之。懷敬畏之心是行穩致遠的重要條件。敬畏,就是對天地、對自然,對他人、對自己的敬畏;就是對法治、對道德、對規則、對責任的敬畏;就是對市場,對專業,對風險、對圣人之言的敬畏。要有敬畏之心,必須要有是非之心、知恥之心、自律之心,必須堅持良心底線,堅守本分原則,否則一旦心無敬畏,所謂的分寸、原則、底線就會拋到腦后,規矩也就成為無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