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中的中國,是一個理性的中國。
它有理性的個人主義,在發展個人的同時,也促進社會的發展;它有理性的政府,在為公共利益服務時,追求有限與責任,追求法治與透明;它有理性的經濟體,在追求利益的同時,也促進社會的整體利益,追求信譽與人道,追求互利與合作;它有理性的公民群體,不僅具有成熟的個體理性,也有發達的公民組織,面對社會矛盾,公民會自發、理性地進行反思。
這個理性的中國,意味著凡是市場和社會可自我發展的領域,政府就會給予足夠的自由空間。而民眾也會放棄單純的指責與抗爭心態,以理性的自我反思,來協商解決自身與群體的利益。這個理性的中國,意味著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都抱著一種合作共存的態度,來面對、處理各種社會問題和危機。
我理想中的中國,是一個寬容的中國。
它讓寬容的政治文明成為公共生活的法則,意味著政治不是明爭暗斗、貌合神離,而是肝膽相照、精誠合作;意味著社會能容忍各種反對聲音;意味著政府行為更富有人性和溫情,與民眾保持良好的互動關系;意味著民眾與執政者一同走上共謀國是的舞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參與公共事務,享受到神圣的尊嚴。
這個寬容的中國,意味著民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從無序到有序、從消極到積極。政治本來就是眾人之事,這種共同勞作的神圣感,會成為民眾對國家認同最堅實的基礎。這種寬容,有助于形成對權力的制約,更易達成利益的均衡。這種寬容,還能夠激發社會與民眾的潛在活力,用蘊涵了自由和平等的文明秩序,代替暮氣沉沉的封閉秩序;用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理想主義,代替意志消沉、唯利是圖的功利主義。
我理想中的中國,是一個公民的中國。
在這里,國家被視為由全體公民組成的共同體,公民意識成為共同體存在的前提。每個公民都是平等、自由的,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和承擔,不僅成就了一個社會的共同福祉,也賦予了這個共同體發展的力量和生機。
這個公民的中國,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公民開始主動培養自己參與民主生活的技能與素質。即便信仰或種族不同,他們也會為共同利益而互相接納和尊重,而不是盲目排斥。他們把公共領域看作一個平等、協商的互惠空間,會對國家事務進行公開辯論,會對重大事件進行公民調查,會對弱勢群體展開公共救援,會對政府決策發表公開主張。
我理想中的中國,是一個文化的中國。
它所呈現的文化,是以良知、自由和真實為起點的文化,是有信仰、有信念的文化,是有價值體系和哲學根基的文化,是還原歷史真相、銘記苦難、尊重人性的文化。這種文化有豐富而多元的構架,讓每個公民都生活在一個有淵源、有傳承的文化與價值共同體中,讓他們從真實的歷史經驗中,發現自己當下行動的意義,讓中國人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來自文化的慰藉。
這個文化的中國,意味著一切文化活動,都是為了達成民眾間的精神溝通和情感交流。它不僅會尋找文化中那些令人激動和驕傲的部分,也不會忽略苦難之處。文化彰顯的是一個國家的內在精神,而精神的形成是復雜而緩慢的,它必須時刻面對民眾,是自由而開放的。當民眾能對國家充分地發表意見,并相信自己的意見能真正影響國家的發展時,他們才會為自己所生活的國家感到驕傲和自豪,這是一個國家文化的靈魂。
我的理想中國,還有很多,是和平的中國、是責任的中國、是自信的中國……它的核心,就是每個中國人都有一個“中國夢”。這個“中國夢”不僅帶著個人前行,也帶著中國永遠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