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節:一個規則 |
http://book.qq.com 2005年11月21日 |
對于這一系列接踵而來的責任,大學生越早進行成長目標和成長方向的定位,越有利于職業的提早介入與發展。概括而言,大學生應該從大學時代就籌備性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一個規則 那么,大學生應如何在大學四年完成這一籌備性任務,或者應該完成到什么程度呢? 很多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遵從的是大一迷惘、大二戀愛、大三后悔、大四著急的道路。在這一系列問題上,王曉慶大學時期的本能選擇以及現在發展的得心應手給了在校大學生一個非常明確的提示。 第一,大學期間的主要任務是進一步提升自己。面對校園政治問題,不少同學很容易一下子深陷其中,有時甚至會因為某個同學或老師的一句評價而一蹶不振。對此,你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上大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同學間的關系糾紛即使再深、再久,也只是四年之癢,相對于人生的漫漫長路很短,切不可因為這樣的小插曲而影響或偏移自己發展的主旋律。誠如我們去商店購物時難免因故和售貨員發生紛爭一樣,切記我們是去購物,而不是去和售貨員吵架的。 第二,大學時代樹立成長目標很重要。"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是每位大學生都應該考慮的問題。上大學是一個過程,即使你本科畢業后打算考研,最終也必然會邁向職場。而在職業發展中,無論是創業、就業,都有一個基本規則:對某個項目或某項事業準備得越充分、時間越久,操作的成熟度就越高,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實際操作的難度也會越小,也越容易體會到事業上的成就感。 如今,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只是在臨近畢業時才抬眼看職場。由于缺乏未雨綢繆的打算,從而導致自己無法準確進行自我定位,最終使得很多大學生在畢業三五年后依然在職場邊緣徘徊。王曉慶不愿介入校園政治的事非,不愿因為同學之間小小的糾紛而浪費青春。他把這種不服輸的精神轉化成了堅韌的習慣,于是每一步走得都很平和、穩健、主動、快樂,并在離開校園不久后實現了令同齡人羨慕的"成功"。這些都與他及早進行創業的自我定位和為了實現定位目標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有直接關系。 競爭武器 要在職場上成功發展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些能力是無法只通過書本、聽課、聽講座來獲得的,更不是學習成績單所能證明的。這一切能力的獲得只有一個途徑-實踐。尤其是懷著"風瀟瀟兮易水寒"的態度所進行的實踐,才具有實踐的深意與真趣。而此類實踐同樣必須與"你希望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相聯系。王曉慶基于"老板"定位,通過"創業"實踐,在大學中鍛煉了溝通、寫作、交際、營銷、管理、協調、服務、公關及嚴格的自我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這些無疑都是企業的至愛,也是他自己有力的競爭武器,其最終所能促成的結果是無法預估的。 所以,回過頭來看,大學生入校伊始,首先要認識到,你的職業素養絕對不能在離開校園那天起才開始形成和培養,應該從踏入校門起就有意識地逐步積累、提高。對此,你可以借助老師、父母、專家的力量,以明確自己在進入職場后的目標,至少要明確畢業三五年后自己所希望達到的目標。其次,你應該以此目標為前提,以不問對錯先實踐的態度,主動鍛煉自己承擔責任的能力(如擔任學生干部),或者以自己的所長為基點,參加相應的社團組織,擴大人際交往范圍。通過這些,你可以使自己不再孤立于集體之外,有助于切實地形成你的團隊意識,提高交流能力、管理能力等職場所需的各種能力點。第三,在成長過程中始終懷以陽光的心態,多從正面鼓勵自己、激勵自己。在大學期間,多與別人交流、擴大閱讀范圍都是有益的。但在做這一切的時候,有一個根本的任務不能忘:學習永遠是身為學生的你的第一要務,不能因為其他社會性事務的介入而耽誤了學業。綜合處理、統籌安排各種事情的能力要求的是顧此但不失彼。 謹以上述建議給在校的大學生們,祝愿你們有一個更加美好而滿意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