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剛過而立之年不久,就被確診為高血壓,吃了一個月的藥,過后便不再吃了。一是覺得自己高血壓癥狀較輕,身體沒有任何不適,再加上藥品說明書上寫著各種副作用,想著是藥三分毒。自己才三十多歲,以后要吃大半輩子,實在受不了。
由于高血壓長期得不到藥物的控制,老張出現了高血壓腎病。即便住過一次院,老張仍然不想吃藥,而是找了一大堆補藥「調理」。
結果調理了不到 1 年,腎病加重變成了尿毒癥,得定期來透析。后來在醫生的詢問下,老張才說出自己不吃降壓藥的原因,“朋友說吃藥傷腎,有些嚴重的還死掉了……”
老張的案例并不是個例,不少高血壓病友常會陷入「降壓藥有副作用」的漩渦里出不來,最終反而害了自己。
不少人對于降壓藥最大的擔憂就是,長期吃降壓藥會傷害腎臟,甚至有說法稱吃太多還會致死……
要知道,市面上能夠流通的降壓藥物都是比較安全的,且醫生在開出處方藥時,也會考慮到患者的適應癥及禁忌癥,一般不會出現把患者吃到“腎臟壞死”的情況。
再者,服用降壓藥的目的,就是將血壓控制在達標范圍,才能預防高血壓波動的腎臟受損。而且,目前普利類或沙坦類的降壓藥物,還有額外的腎臟保護作用,大家還是不要自己嚇自己了。
曾經,還有說法稱“一半以上高血壓患者死于腎衰竭、心衰竭,這與長期服用降壓西藥關系重大。藥物'毒性’會摧殘心、腦、腎,還會帶來頭暈、惡心、心慌等副作用……”
高血壓治療的根本目的不是痊愈,而是降低心、腦、腎及血管并發癥的發生風險,但若是患者只依賴藥物,對危險因素并不糾正,同樣也會導致各種并發癥接踵而來。
因此堅持服藥、定期測量血壓、日常做好高血壓管理才是長久之計。
服用降壓藥確實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但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高血壓帶來的傷害要遠遠大于降壓藥帶來的副作用……
目前臨床常用的5類降壓藥有各自的特點及不良反應,具體包括以下幾種:
噻嗪類利尿劑:常見低鉀血癥,包括惡心、厭食、精神虛弱等;高尿酸血癥;光敏反應;
二氫吡啶類鈣通道阻滯劑:常見腳踝部水腫、頑固性便秘、牙齦增生;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約30%的患者可引起持續性干咳;
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抑制劑:背痛,發生率為1.6%;關節痛,發生率為1%;
β受體阻滯劑:脈搏、心跳減慢;反跳現象,突然停藥可引起嚴重心絞痛,甚至心臟猝死。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減少副作用的出現呢?對此,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王清海給出了以下4點建議:
1、選擇長效藥
相比于長效藥,短效藥作用時間短,副作用相對更大,所以盡可能使用長效藥。
2、小劑量起始
用藥的劑量越大,可觸發的副作用也越大。而且有些藥增加藥劑,并不一定會增加療效。
3、聯合用藥
使用一類降壓藥不理想時,可考慮聯合兩類、三類藥物使用。可以達到每種藥小劑量的同時,相互制約副作用。
4、必要時更換藥物種類
若是副作用明顯的藥物種類,患者可以跟醫生溝通后,請醫生更換其他副作用較小的藥物。
需要提醒的是,高血壓用藥“貴在堅持”,當出現不適時,切勿擅自停藥。應主動前往醫院,在醫生的建議下更換藥物,或減少用藥。
看到已經85歲高壽的鐘南山院士,你不會想到他是一位已有“高血壓20多年”的老人。不得不說,鐘院士稱得上是高血壓患者的“模范代表”,而談及血壓管理,鐘院士分享自己的經驗:
1、堅持吃藥20多年
確診高血壓后,鐘南山院士就沒有停止過服藥。20年來,每天都按時按量服用,也正是因為一直的堅持,鐘院士才把血壓控制得非常穩定。
2、越早干預越好
控制血壓最重要的就是早發現、早干預,除了必要的藥物以外,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對抗高血壓的重要環節。鐘院士每天堅持運動,即使80多歲,也依然保持散步、太極等鍛煉。
三餐他也以低鹽、低脂的飲食為主,控制在8分飽,同時注意飲食搭配,對預防和治療高血壓都很有幫助。
3、學會給自己減壓
鐘院士每晚都會用兩三分鐘進行深呼吸,讓自己的身心進入安寧狀態。鐘院士表示這種呼吸減壓,不僅可以調節心態,對心率、降低血壓也很有幫助。
對于高血壓患者而言,學會正確使用降壓藥,要比擔心副作用更重要。對藥物副作用過于憂慮,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反而會導致器官嚴重損傷,造成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后果不堪設想。
參考資料:
[1] 《長期吃降壓藥會不會把腎臟吃壞了?》.醫學界心血管頻道.2021-09-18
[2] 《降壓藥的這10種副作用,人人都應該掌握!》.醫學界急診與重癥頻道.2020-12-29
[3] 《高血壓20多年沒有并發癥,鐘南山院士的“降壓”經驗就這幾條!》.健康時報.202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