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確實,一個人要行走怎么能離得開雙腳呢。而要遠行,更是離不開一雙健康的腳了。從延年益壽角度來看,保護雙腳,注意足部養生保健,對維持人體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腳,自古以來被稱為人的第二大腦,血液流經此部位最長、且又匯集了全身的經脈。生活中,腳冷,冷全身,就是這個道理。全身如果冷了,人的抵抗力就會下降,很容易被病毒感染。
現在,給大家科普一些關于足部保養的知識,牢記于心,行動起來,守護您的健康!
俗話說,百病先治足。腳,是人體中最重要的部位之一,它就像房屋的根基一樣,承擔著人體機能正常行走、跑步、跳躍的基本功能,腳上的不同部位也分別投射著五臟六腑。
我們的腳底板會透露出許多由身體內部發出來的訊息。一旦腳部出現問題,不及時采取保養措施,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心臟和肝肺等身體器官。正是因為如此,腳也被稱為“人體第二大腦”,與人的全身健康息息相關。
腳與上呼吸道黏膜之間有著密切的神經聯系,如果腳部冰涼,就會引起呼吸道黏膜中的毛細血管收縮,從而降低纖毛的運動活躍度,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也隨之降低。這樣帶來的后果,輕則外感咳嗽,重則引發氣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甚至還會導致動脈痙攣、關節炎和其他風濕性疾病的發作。
腳一旦受涼,人的腎氣、腎陽也會受到影響。很多女性因為不注意保暖足部,感染虛寒,年老之后很容易患上老寒腿。而腎陽虛虧,人的體質就會變弱,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腳部穴位豐富,分布有136個穴位反射區,分別對應著人體五臟六腑等各器官,成千上萬條末梢神經,對我們的壽命可以說是起著決定生死的作用。如果不注重保暖足部,會影響內臟的健康,比如,女子行經腰痛、月經不調有可能就是因為腳部寒冷,經血滯留在體內。
雖然,我們的腳是離心臟最遠的,但是在連接人體臟腑的十二經脈中,卻有6條都起止于腳。此外,再加上人體重力作用,下肢的血流容易造成供應不良現象,導致血運減少、肌力降低、關節活動不靈。
由此可見,腳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如果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獲得長壽體質,一定要重視足部保健。
我們常說的“腳氣”,意思就是皮膚真菌感染,當我們的腳底和腳趾之間皮膚的汗腺十分豐富的時候,就會出很多汗,加上鞋內空氣不流通,真菌很容易在這種潮濕的環境下生長。
同時,腳底部位的皮膚角質層相比其他部位要厚一些,對真菌的滋養十分有利,一旦我們的腳部受到感染了,就會出現腳后跟開裂、腳癢等癥狀。
另外,當人體缺乏維生素A,皮膚就得不到足夠的氧氣和血液滋養,不能有效鎖住皮膚的水分。如果人體皮膚得不到水分保障,就容易因過于干燥而失去彈性,從而導致皮膚開裂,對于汗腺細胞較少的腳后跟皮膚來說尤其如此。特別是在干燥的春季,皮脂腺分泌會持續性減少,從而導致腳后跟開裂。
此外,干性濕疹也會導致腳后跟裂開。干性濕疹在秋冬季比較常見,因空氣干燥影響皮脂分泌,使得皮膚很干燥,影響血液循環,一般情況下,干性濕疹外在表現為紅斑、鱗屑、干裂等癥狀。
如果有朋友患有遺傳性角化障礙性皮膚病或是角質代謝異常性疾病等,也會引起腳后跟開裂。這個情況,癥狀不明顯的患者建議外用保濕類藥品或護膚品,部分嚴重的病人需口服維A酸類藥物。
腳后跟疼的原因有很多,大多是由多種慢性疾患所致,總結常見的病因如下:
1、足底跖腱膜炎
足底跖腱膜是人們保持正常足弓、加強彈跳力作用的腱性組織。如果長時間刺激腳后跟,會引起足底筋膜炎,像我們長時間站立、走路和負重,都會勞損到足底跖腱膜,從而引發足部局部無菌性炎癥。一般情況下,跖腱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愈,能通過運動減輕癥狀,可把足跟墊高來減輕跟腱對跟骨的拉力,彎曲前足跖來緩解跖腱膜的張力。
2、跟腱炎
跟腱被認為是人體最粗壯的肌腱之一,它對人體的行走、站立、跑跳和維持平衡均有關鍵作用。發生跟腱炎的原因,絕大多數是和過度刺激有關,如果持續長期劇烈地跳和跑,會導致跟腱出現撕裂,從而誘發足部疼痛。
3、跟骨刺
這類疾病多見于老年患者,跟骨檢查,可采用X光攝像檢查項目,如果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則表明跟骨結節處出現問題。
如果骨刺隆起,就會摩擦和勞損足部的局部組織,導致無菌性炎癥。有些足跟骨刺患者經常感覺到骨刺生長附近的皮膚有劇烈疼痛感,事實上,骨刺本身并不會讓我們感到疼痛,只有骨刺壓迫到附近組織時候,才會誘發疼痛。
人們常說:人老足先老。一般常用的足部保健方法有很多,以下足部養生五字訣:摸、按、溫、洗、走五個字,這些小秘訣,不妨在日常中用起來,讓你安坐在家中,也能夠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1、摸:摸足自查,未雨綢繆
常常用手指覆膜雙腳各個部位,會起到活血淤經的作用,也能及時發現腳上出現的問題,采取相應治療措施。比如,經常觸摸皮下組織中發現有結節、硬塊或水泡樣的感覺,并且平時感到疼痛的話,說明這個地方所對應的內臟器官已經發生病變或者功能不正常了,這個時候不能掉以輕心,及時診治。
2、走:以步代車,延年益壽
運動能夠提高體質,雙腳走動起來,對身體大有裨益。因為,人在行走的時候,腳部的肌肉在收縮與松弛之間,能夠促進靜脈血管的流動,減輕肝臟血液循環的負擔,促進體內血液的暢通無阻,將營養物質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身各個器官,使其得以滋養,從而可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此外,足部肌肉和韌帶也能得到一定的鍛煉,能夠有效維持足部健康。值得注意的是,鍛煉也要講究科學、適量,超量運動會引發副作用而有損足部健康。
3、溫:寒從足生,足溫體健
保持雙足溫度適宜,對防御疾病具有重要意義。一般來說,健康人正常的腳部溫度是:腳尖22℃左右、腳掌28℃左右。一旦腳部溫度過高或者過低,那就屬于異常狀況了。
如果腳尖發寒,就會出現頭脹、腦部供血不足等疾病;如果足跟部受涼說明腎虛;如果全足冰涼,屬于下肢循環欠佳,氣血雙虛的征兆。由此可見,勿讓足寒,避免疾病找上身來。一般足部保溫的辦法有揉搓法、泡洗法和運動法,堅持做這些小事情,就會受益匪淺。
4、洗:腳是人的根,祛病強身
腳上的經絡穴位十分豐富,泡腳是一個很好地驅逐寒濕、引火下行的方式。
腳后跟歸于腎管,勤泡腳有助于提升腎的陽氣,促進腎血下行,當腳后跟得到充足滋養,可以促進腳底的血液循環,干裂自然就有所好轉,不僅能夠改善腳后跟開裂、凍瘡情況,還能讓全身活血。
溫水洗腳既能清洗保潔雙足,又能保持足溫,抵御腳底受寒,而且能夠促進腳趾末梢血液循環,促進人體新陳代謝運轉。
5、按:病區常按,百病不沾
人的筋之根就在腳部,治病要治根,養生也在于調“根”,腳作為人的根,筋作為腳之根,把筋拉開是有效治療腳病的辦法。
如果涌泉穴按揉起來松松垮垮沒有彈性,是腎氣虛弱的表現。腳底連著腎,陰虛有內熱,所以腳底板會出現發熱、干裂、發紅。常常拉筋,把腳部的筋拉軟,不僅能夠改善血液循環,放松腿部肌肉,還能夠平復人的情緒,避免情緒暴躁。
腳臭的元兇是什么呢?古人說,“諸濕腫滿皆屬于脾”。當濕氣長期累積在脾臟中,就會引起腳汗異味。此外,如果鞋子不透氣,也會滋生細菌,加重腳汗異味,引起腳臭。因此,“脾胃濕熱”是腳臭的原因所在。今天,為大家送上12個除臭小妙招,遠離腳臭。
健脾胃。脾主濕,如果脾胃虛弱,體內就會生濕,容易多汗,汗液與細菌也會相互作用,從而就會容易長腳氣,加重腳臭。
勤泡腳。腳臭通常是因為足部汗液過多,在不注意清潔的情況下,滋生細菌,分解廢舊角質層而引起。用白醋或者艾草泡腳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腳臭,這些都具有殺菌功能,可以有效緩解腳臭。
多清潔。保持腳部衛生是十分重要的,建議養成每天洗腳的習慣,尤其,要注意仔細清洗腳趾縫、足底等出汗較多的部位,清除污垢和死皮。定期修剪護理腳指甲,避免細菌纏身。
挑好襪。有些人腳部容易出汗,建議這些朋友日常穿透氣性良好的襪子,如純棉和羊毛襪子,這樣能幫你有效吸附汗液、減少細菌滋生,減輕腳臭。不要穿鞋(拖、涼鞋除外)不要穿襪子,這樣會增加腳汗、加重腳臭。
足部是人最基本的運動器官之一,與人體內部臟器聯系緊密,如果忽視了對足部的保養,很可能對人體帶來更多關聯性的不良影響。
但在日常生活中,足部又常常無法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久而久之,足部的輕微損傷不斷累積就容易引發一系列病癥。所謂“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只有在平時做好足部保健,才能有備無患,防止病從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