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性腎病又稱痛風性腎病,是機體發生高尿酸血癥后,尿酸及其鹽類結晶沉積在腎臟所致的腎損害。該病的最終確診依賴化驗,只要被診斷為尿酸性腎病就說明腎臟有了器質性病變。
尿酸性腎病發展到嚴重階段是腎功能衰竭,不過好在其病情發展速度比較緩慢,給治療提供了必要的時間。早發現、早治療、防治結合,這樣才能治愈尿酸性腎病或者延緩它的發展速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尿酸性腎病起病隱匿,患者常無特殊不適,但腎臟本身已經有了病理改變。隨著病情發展,腎功能會有明顯受損或出現并發癥,有腰痛、尿頻、尿急、尿痛、尿黃、尿赤(肉眼血尿)、尿結石、腰腹絞痛,甚至少尿、無尿、浮腫等腎臟方面的癥狀,以及貧血、高血壓、惡心嘔吐、皮膚瘙癢等全身癥狀。
患者還常常并發痛風(高尿酸血癥性關節炎),表現為跖、趾、指、踝、腕、肘、膝等關節腫痛,關節附近及皮下硬結等。不良飲食、生活習慣,如酗酒、喜歡吃肉食等是誘發或加重高尿酸血癥的重要因素。
尿酸性腎病多發于中老年人,85%的患者在30歲以后發病,男性多于女性,4%~5%的患者有家族史。該病如能早期診斷、治療,腎臟病變可以得到減輕或停止;如延誤治療、病情惡化,患者可能最終死于腎功能衰竭。
尿酸性腎病可分為急性尿酸性腎病和慢性尿酸性腎病。急性高尿酸血癥可以引起急性尿酸性腎病,慢性高尿酸血癥可以引起慢性尿酸性腎病,其臨床表現各有特點。
(1)急性尿酸性腎病:常突然發生,輕者出現肉眼或鏡下血尿,重者可突然發生少尿或無尿,伴惡心、嘔吐,血尿素氮和肌酐進行性增高,而血尿酸濃度急劇增高,甚至>1200微摩爾/升。尿尿酸/尿肌酐>1。病情急重者可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甚至導致死亡。
(2)慢性尿酸性腎病:又稱痛風腎。表現為長期反復發作性痛風性關節炎及痛風結節,但腎臟病變與痛風性關節炎程度并不同步,早期可有輕、中度蛋白尿及血尿,后期可出現氮質血癥及高血壓癥狀,10%~20%的患者會發展為嚴重的腎功能衰竭。典型病人,根據病史及痛風的臨床表現,結合血尿酸>390微摩爾/升,尿尿酸>4.17微摩爾/升,尿尿酸/尿肌酐>1,尿呈酸性(pH值常
慢性尿酸性腎病常見于中年以上男性,起病比較隱匿。如果僅僅是血尿酸升高,通常對腎功能沒有明顯影響。早期癥狀多由腎小管濃縮功能受損及非痛風性間質性腎炎所致。患者常感到腰部酸痛,有輕度浮腫、中度血壓升高等表現,蛋白尿的發生率為47.6%~100%,且多為輕度蛋白尿,尿中可見少量紅細胞。
晚期,因腎小球受累,腎功能進行性惡化,會出現氮質血癥的表現,20%的患者會發展至腎功能衰竭。有人對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的腎功能進行評價,結果發現只有當女性患者尿酸>595微摩爾/升、男性患者尿酸>775微摩爾/升時才會對腎功能產生影響,所以早期防治非常重要。
尿酸性腎結石通常為慢性尿酸性腎病的一項重要表現。90%的痛風患者會出現結石,結石多呈砂石狀。其中,較小的結石可隨尿排出,患者通常不易察覺;較大的結石梗阻尿路時可引起腎絞痛、血尿及繼發感染,并可出現腎盂腎炎的臨床表現,抗菌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慢性尿酸性腎病的腎外表現,主要有痛風性關節炎及痛風石、痛風結節。80%的患者有關節病變,60%以上的患者在腎病之前出現關節病變,表現為急性關節炎或慢性關節炎。通常最先侵犯第一足趾關節,多于夜間發作。
急性期有紅、腫、熱、痛及活動受限,以后可波及足跟、踝、手指及肘、膝等關節。急性關節炎反復發作不愈則進入慢性期,可見痛風石和痛風結節。痛風石和痛風結節經常發生于關節附近或耳郭處皮下,如破潰則形成經久不愈的痿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