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是血管中流動的液體,由血細胞和血漿組成,能夠為各個器官提供較多的營養支持,有著維持正常機體運轉的作用。
對于健康人群來說,血流比較通暢,血液循環非常好,不會影響各個器官的供血。
但如果出現一些不良飲食等習慣,就會導致血液黏固度增加,很容易出現血液黏稠現象。
一旦長期血液黏稠,會影響到各個器官的正常供血,對健康危害非常大。所以對于出現血稠的人群來說,必須及早調理并做好相應的治療工作。
那么,血液黏稠時,身體到底會有哪些癥狀表現呢?
一、經常性頭暈頭痛
對于血液過于黏稠的人群來講,由于血流速度降低,會影響到大腦的供血,從而出現腦供血不足和供氧不足現象。
那么患者就會經常出現頭暈、頭痛,或頭腦昏沉現象。
二、反復心悸心慌
血液一旦過于黏稠,會導致心臟的供血量下降,從而出現心肌缺血現象,心臟的正常結構和功能就會異常。
使患者反復發生心悸心慌或心律失常等一系列心臟不適。如果情況嚴重,極有可能會引起急性心梗的出現。
三、經常呼吸不順暢
由于引起了心肌缺血現象,導致心臟的泵血功能快速下降,就會形成肺部血瘀現象,使患者出現呼吸不順暢以及胸口發悶等問題。
在晚上睡覺時,極有可能會因呼吸不暢而突然被憋醒,并且伴有咳嗽現象。
四、下肢沉重無力
血液一旦過于黏稠,還會影響到靜脈血管中血液的的正常流速,導致下肢的靜脈回血量減少,從而引起下肢靜脈曲張現象。
那么患者的下肢會出現沉重、無力、水腫、靜脈血管過度凸起現象。
五、嗜睡精神不振
由于腦部嚴重供血、供氧不足導致,影響到大腦的正常功能,使患者出現嗜睡、精神不振等現象。
尤其是在早上起床之后,患者會表現出精神不振、不斷打哈欠以及嗜睡現象。
六、視力發生改變
由于血液流動速度發生改變,導致大腦供血不足,視神經得不到足夠的血液支持,從而影響到視神經功能和視網膜功能。
就會導致患者的視力下降,從而出現反復的視物模糊,或者是突然的眼前發黑等問題。
總而言之,對于血液黏稠度過高的人群來說,身體會有以上6種程度不同的改變。另外,還有不少患者會出現四肢發麻、頸椎部位強硬不適等一系列異常癥狀。
那么在反復出現這種情況時,最好前往醫院進行一系列檢查。如果是血液黏稠度過高導致,需在醫生指導下對癥服用相應用藥治療。
并且要調整好飲食習慣,不要吃過多高油脂、高鹽、高糖食物,一日三餐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每天還要適當補充水分,并且要積極進行有氧運動,能夠有效改善血液黏稠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