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暑濕感冒——清暑益氣丸。
具有祛暑利濕,補氣生津之功效。主治中暑受熱,氣津兩傷,癥見頭暈身熱,四肢倦怠,自汗心煩,咽干口渴。
2.胃火胃熱——梔子金花丸。
【藥方組成】梔子、黃連、黃芩、黃柏、大黃、金銀花、知母、天花粉。
【功效與主治】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用于肺胃熱盛之[1舌生瘡、牙齦腫痛、目赤眩暈、咽喉腫痛、大便秘結。
【用法與用量】口服,每次9g,每日1次。
3.癲癇——七十味珍珠丸。
具有安神,鎮靜,通經活絡,調和氣血,醒腦開竅功效。用于半身不遂、癲癇、腦溢血、腦震蕩、心臟病、高血壓及神經性障礙。
4.腎炎——結石通片。
【成份】白茅根、車前草、茯苓、廣金錢草、海金沙草、雞骨草、石韋、玉米須。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通淋排石,鎮痛止血。用于泌尿系統感染,膀胱炎,腎炎水腫,尿路結石,血尿,淋瀝混濁,尿道灼痛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片,一日3次。
5.高血壓——醒腦安神片。
【成份】玄參、黃芩、金銀花、蒲公英、等。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清腦安神。對高血壓、神經功能癥、神經性頭痛、失眠等皆有清腦鎮靜作用。
6.皮膚瘙癢——濕毒清膠囊。
【成份】地黃、當歸、丹參、蟬蛻、苦參、白鮮皮、甘草等。
【功能主治】養血潤燥,化濕解毒,祛風止癢。用于皮膚瘙癢癥屬血虛濕蘊皮膚證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4粒,一日3次。
7.膀胱炎——復方石韋咀嚼片。
【成份】石韋、黃芪、苦參、扁蓄。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利尿通淋;用于小便不利,尿頻,尿急,尿痛,下肢浮腫等癥;也可用于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見有上述癥狀者。
【用法用量】咀嚼服用。一次5片,一日3次,15天為一療程,可連服兩個療程。
8.痛風——十五味乳鵬丸。
【成份】乳香、寬筋藤、決明子、潭馴膏、黃葵子、藏菖蒲等。
【功能主治】消炎止痛,干黃水。用于關節紅腫疼痛,發癢,痛風,黃水積聚。
【用法用量】一次2~4丸,一日2次
9.頸椎病——頸康膠囊。
功效:補腎、活血、止痛。用于腎虛血瘀型頸椎病所致的:頸項脹痛麻木、活動不利,頭暈耳鳴。
10.慢性咽炎——金參潤喉合劑。
養陰生津、利咽止痛。用于咽喉疼痛,咽癢,異物感,以及慢性咽炎。
11.肝膽濕熱——熊膽舒肝利膽膠囊。
成份:熊膽粉、龍膽、茵陳等。
利濕熱,舒肝止痛。用于肝膽濕熱所致的急性病毒性肝炎。
12.風濕骨病——紅藥片。
【成份】 三七、川芎、白芷、當歸、土鱉蟲、紅花。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去瘀生新,用于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風濕麻木。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2片,一日2次,兒童減半。
13.肺熱——桔貝合劑。
【成份】桔梗、浙貝母、苦杏仁、麥冬、黃芩、枇杷葉、甘草。
【功能主治】潤肺止咳。用于肺熱咳嗽,痰稠色黃,咯痰不爽。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15毫升,一日3次。
14.便秘——牛黃清胃丸。
含有人工牛黃、大黃、菊花、麥冬、薄荷等,能清胃瀉火,潤燥通便。用于便秘尿赤、心胃火盛、暈目眩、口舌生瘡。
15.口腔潰瘍——牛黃清火丸。
成份:大黃、黃芩、桔梗、牛黃、冰片、丁香。
功能主治:清熱,散風解毒。用于肝胃肺蘊熱,引起的頭暈目眩,口鼻生瘡,風火牙痛,咽喉腫痛,痄腮紅腫,耳鳴腫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