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排便是我們身體的正常生理反應,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經過胃腸道的分解,消化和吸收,一些無用的“廢物”就會通過大便等方式排出,因此,一個正常人每天的排便應該是有規律的,而且大便狀態不軟不硬。
如果出現大便次數增多,或者大便稀、軟、不成形,那么就要注意了,這是在提醒我們身體健康出現了問題,在臨床上,這種情況又被稱之為便溏,而且便溏不單單只是排便不適,它還常常伴有雙腿發沉,頭重如裹,或者感覺身上像背著重物等不適,尤其是在進食油膩食物后,這些癥狀會更加明顯。
那么,長期便溏,大便不成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如何根源調理,擺脫便溏困擾?
祖國醫學認為,導致便溏的病因病機有很多,而其中以脾虛最為多見。
脾胃作為人體的主要臟腑,具有運化受納食物,化生氣血的作用。脾也主運化升清,如果脾虛,可致清氣在下,化生內濕,則生便溏。
打個比方,脾就好比快遞運輸公司,正常來說,由胃對食物進行加工后,脾會將加工后的東西進行分類運輸,食物中的營養運輸到身體各個臟腑器官組織,給它們營養物質的供養,而對于“廢棄物”則通過大小便排出,脾出現問題,運輸異常,就會導致便溏等癥的發生。
另外,脾也負責身體內水液的運輸,脾虛則水液內停,從而導致水濕內生,水濕夾雜“廢棄物”而下,最終也會誘發便溏。
正如樂啟生中醫團隊所指出“脾胃納運失調,水濕內停,致小腸清濁不分,混雜而下,并走大腸發為便溏”。濕氣夾雜在其中就好比下雨天的泥路,水與泥土混合,水洼、爛泥遍布在公路上,導致出行不方便。
針對脾虛所導致的便溏,如何調理改善呢?
需要注意的是,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人通過健脾除濕的方法,希望可以改善便溏,然而便溏依然反反復復,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這是因為長期的脾虛常常可累及其他臟腑,比如,脾胃虛弱者多見長期情緒抑郁、悶悶不樂,日久脾虛木乘,累及肝臟,導致肝郁氣滯。又或者脾虛不能固攝,導致體內津液耗傷,心肝陰虛,逐漸出現陰虛證候。
此外,正所謂久病及腎,長期的脾虛也可累及腎臟,加上脾與腎本身就屬于后天與先天的關系,先天之腎需要靠后天之脾所滋養,因此,需結合實際的病情,在辨證的前提下個體化調理。
舉個例子,此前來診的46歲的潘女士,自述月經1年前開始紊亂,經常2-3個月一次,量少,最近半年出現便溏,常常一天2-3次排便,且有肛門重墜感,排不盡感,腰膝酸軟,乏力,困倦,動則微出汗,心煩,兩脅脹痛,胸悶不舒。
問診中了解到潘女士工作中經常感到壓抑,觀其舌可見舌質淡紅,舌苔少,舌邊有明顯齒印。根據其癥狀等表現,中醫辨證為肝脾腎虛,濕郁互結,故擬方以補中益氣湯和參苓白術散化裁。
處方:黃芪、山茱萸、黨參、白術、菟絲子、龍眼肉、白芍、灸甘草、淫羊藿、川斷、郁金、佛手、升麻、柴胡、陳皮、桂枝、當歸、茯苓、生姜、大棗;共7劑,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ml左右,日服3次。
后期隨訪,潘女士告知服2劑后當日大便即可成形,服完首診方后諸癥均有改善,調整方藥,堅持服2個月后,潘女士諸癥悉除。至今隨訪3個月并無復發。
在該案例中,潘女士脾虛失攝,運化失司,濕困清陽,故見便溏,肛門重墜感,排便不盡感,乏力,困倦;腎虛不足故見腰膝酸軟,月經紊亂,量少經遲;加上脾虛也會累及肝,肝腎也同源,故患者經常心煩,兩脅脹痛,胸悶,此為肝氣不舒所致。
因此,予以補中益氣湯補氣健脾,治氣虛之本,該方具有調補脾胃,升陽益氣的功效。合用參苓白術散化裁,全方中,以黃芪、黨參補氣;白術、灸甘草健脾益氣;升麻、柴胡升舉下陷;陳皮理氣;桂枝溫中;白芍養血柔肝;當歸補血活血;再加上山茱萸、龍眼肉滋養肝腎,補精血以滋養先天;菟絲子、淫羊藿、川斷溫補腎陽;郁金、佛手以疏肝解郁行氣;茯苓寧心安神。諸藥合用,共奏補中益氣,補腎助陽,健脾和中,理氣除濕,舒肝解郁,安神寧心之功,使得機體陰陽平衡,臟腑功能穩定。
需要警惕的是,現代醫學也指出,大便不成形病情嚴重可使得人體喪失大量水分,從而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可致血栓、血管堵塞,為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提供條件,由此可見,如有便溏等癥,及時控制和緩解病情非常重要。
以上相關內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證指導的朋友也可通過點擊我頭像進行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