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氣郁結是肝失疏泄,導致氣郁、氣滯等氣機失調病變。主要表現為抑郁、易怒,或性情急躁,對外界精神刺激不能有效地控制和調節,易引起較強烈的情緒反應。脅下脹或痛,以及因情緒引起的各種疼痛、厭食、噯氣等。
陽陵泉穴是足少陽膽經的合穴,又是八會穴之中的筋之會,膽腑的下合穴,下合穴上承臟腑之氣,下合本腑之源氣,六陽經通過下合穴滋養本。故其有降膽和胃,通絡止痛的作用,可治療黃疸、脅痛等肝膽犯胃病證。
該穴在腓骨小頭前下緣,腓骨長肌和趾伸肌之間,有膝下外側動、靜脈,當腓總神經和腓神經分支處。本穴具有利肝膽、清濕熱、強筋骨等作用。有人說它是人體自帶的“逍遙丸”。
《黃帝內經》中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肝經在里,負責謀慮;膽經在表,負責決斷。肝膽相照,互為表里,肝經的氣需要通過膽經來發散。肝氣一旦抑郁,膽經的循行路線就會出現不適。而膽經疏通了,肝氣也會得到發散。
按摩方法
用食指按住陽陵泉穴,像撥動琴弦一樣,此處有一根筋,反復撥動幾次,小腿就會有麻的感覺。撥動雙側陽陵泉穴,每天早中晚各1次,每次2~3分鐘。經常堅持撥動,膽經就會通暢,膽經一通,所有的郁結就不藥而愈了。肝郁散開了,就會感覺少了一分郁悶,多了一分逍遙自在。
有些急性腰扭傷病人,用力不當閃挫扭傷腰部筋經肌肉所致,傷后局部疼痛較甚,功能活動受限。讓其坐于板凳上,針刺陽陵泉、強刺激,使針感上傳,進行前俯、后仰、轉側等緩慢功能活動,可獲臨床止痛之效。
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以一種逍遙的心態去面對。如果能開闊心境,放松心態,暢暢快快,無憂無慮地去生活,就不會有郁悶的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