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含義】
偏歷穴,出自《靈樞·經脈》,屬手陽明大腸經,絡穴。國際標號LI6。
偏,偏斜、偏離、兩旁的意思;歷,經歷、行經、經過的意思。
手陽明大腸經的絡脈從本穴偏離出來,經過手臂,走向手太陰肺經,聯絡肺臟,故名偏歷。
【經穴定位】
偏歷穴位于前臂,腕背側遠端橫紋上3寸,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同身寸法:患者的手第2-5指并攏過中指中節橫紋的寬度為3寸)
【精準取穴】
在前臂,腕背側遠端橫紋上3寸,陽溪(LI5)與曲池(LI11)連線上。
【簡便取穴】
雙手虎口垂直交叉,中指端所在位置即為此穴。
【局部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拇短伸肌,橈側腕長、短伸肌腱、拇長展肌腱。
淺層分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橈神經淺支,頭靜脈;深層有橈神經肌支,橈動脈。
【功效作用】
偏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絡穴,可以向肺經輸送大腸經的陽氣,可以補肺氣虛。具有清熱解毒、通絡止痛、利尿通淋、清熱宣肺,明目聰耳,通經活絡,通調水道的功效。
【主治病癥】
1、頭面五官病癥:如頭痛、目赤腫痛、雙目干澀、迎風流淚、耳鳴、耳聾、鼻衄、齒痛、咽喉腫痛、牙齦腫痛、扁桃體炎等。
2、局部病癥:偏歷穴位于臂部,可治前臂酸痛、麻木,肘關節僵硬、屈伸不利,腕關節的屈伸不利、握拳不能、前臂神經痛,肘腕肩臂痛等。
3、緩解哮喘:按揉偏歷穴,對老年患者夜間干咳、哮喘等,具有一定緩解作用;
4、緩解胃腸道異常:艾灸偏歷穴可以改善胃腸功能,便秘、腹瀉的患者艾灸偏歷穴,癥狀可以得到改善。
5、其他病癥,如口眼?斜,腹部脹滿,水腫等。
現代常用于治療扁桃體炎、水腫、前臂神經痛等。
【穴位配伍】
1、偏歷穴配陽溪穴、商陽穴、聽宮穴,治耳鳴屬實邪者。
2、偏歷穴配水分、陰陵泉穴,治水腫。
3、偏歷穴配太淵穴,治咽喉痛。
4、偏歷穴配合谷、迎香、上問、昆侖、通谷穴,治鼻衄。《針灸資生經》
5、偏里穴配曲池穴,治局部肘臂疾病。
6、偏歷穴配腎俞、聽會穴,治耳聾。《神灸經綸》
7、偏歷穴配陽溪、商陽、洛卻、腕骨、前谷穴,治耳鳴。《針灸資生經》
8、齒痛:偏歷穴配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溫溜穴,治齒痛。《經絡全書》
9、偏歷穴配神庭、攢竹、本神、聽宮、、百會、聽會、筑賓、后頂、強間、腦戶、洛卻、玉枕穴,治癲疾。《備急千金要方》
【古籍摘要】
1、《靈樞.經脈》:“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齒冷,胸隔閉阻不通)。取之所別也。”肺為水之上源,大腸則“是主液所生病者”。取二經之絡穴而治之,故能利小便而消鼓脹,祛風寒而通膝理。
2、佚名·西漢《靈樞·經脈》:“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
3、皇甫謐·西晉《針灸甲乙經》:“風瘧,汗不出,偏歷主之。癲疾多言,耳鳴,口僻,頰腫,實則聾,齲,喉痹不能言,齒痛,鼻鼽(qiú)衄(nǜ);虛則痹,膈俞、偏歷主之。”
【操作方法】
1、按摩法:
用拇指指腹偏歷穴,以局部酸脹為度,每次持續3-5分鐘,每日1~2次。有助于緩解牙痛、耳鳴、前臂痛等。
2、艾灸法:
①用艾條對偏歷穴進行溫和灸:艾條距離皮膚3-5cm,艾灸時間15-20分鐘,以患者自覺熱量徐徐透入穴位,灸透為度。可改善前臂疼痛。
②麥粒灸5~7壯,以局部透熱為度。
3、針刺法:
①用毫針直刺偏歷穴0.5-1寸,針感可向前臂放散,留針20~30分鐘。可緩解治療耳聾、耳鳴、水腫、手臂酸痛等。
②撳針埋針治療,每次按壓50~100下,每日3~5次,可留針48小時。
4、刮痧法:用面刮法刮拭偏歷穴,每次3~5分鐘,每日1次。可以改善小便不利。
【注意事項】
1、按摩時,用力要均勻、柔和、持久,禁止暴力操作,時間不宜過長,防止皮膚損傷。
2、針刺療法需由專業醫生操作,患者切勿自行操作。
3、艾灸時,及時清理艾灰,防止燙傷皮膚,以局部皮膚潮紅、熱力滲透為度。
4、刮拭該穴比較疼痛,可減輕力度與速度,切勿暴力操作,以患者耐受為度,不可強求出痧。
5、用撳針埋針治療時,按壓力度不宜過大,控制在0.7牛頓以下,以皮膚稍有下陷1mm為度。保持針刺周圍皮膚干潔,避免潮濕,防止感染。
6、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
提示:本內容僅供醫學知識科普使用,不能替代專業診療。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參考文獻】
[1]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 世界衛生組織標準針灸經穴定位(西太平洋地區)[M]. 崗衛娟,李素云,黃幼民,等譯.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腧穴名稱與定位(GB/T 12346-2006)[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3]梁繁榮,王華. 針灸學[M]. 4版.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