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萊菔子,屬于藥食同源中藥材,衛(wèi)生部2002年將其收載于《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中。民間使用萊菔子制作粥等藥膳,中國植物志記載萊菔子榨油可作工業(yè)用及食用。飲片有萊菔子(凈制)與炒萊菔子(清炒)兩種。
關(guān)于萊菔子的命名,《本草綱目》:“萊菔乃根名,上古謂之蘆萉,中古轉(zhuǎn)為萊菔,后世訛為蘿卜,陸佃乃言萊菔能制面毒,是來牟之所服,以菔音服,蓋亦就文起義耳。”本品為萊菔的種子,故名萊菔子;亦稱蘿卜子。
中藥萊菔子為十字花科植物蘿卜的干燥成熟種子。全國各地均產(chǎn)。夏季果實(shí)成熟時采割植株,曬干,搓出種子,除去雜質(zhì),再曬干。本品氣微,味淡、微苦辛。以粒大、飽滿、色紅棕者為佳。生用或炒用,用時搗碎。
中藥萊菔子性味辛、甘,平。歸脾、胃、肺經(jīng)。具有消食除脹,降氣化痰的功效。
注意:1)本品辛散耗氣,氣虛及無食積、痰滯者慎用。2)非脾虛氣滯者,不宜與人參同用。
生萊菔子能升能散,長于涌吐風(fēng)痰。以本品為末,溫水調(diào)服,可以宣吐風(fēng)痰。萊菔子炒后變升為降,既緩和了藥性,又利于粉碎和煎出。長于消食除脹,降氣化痰。多用于食積腹脹,氣喘咳嗽。
萊菔。氣味辛甘,平,無毒。主下氣,消谷,和中,去痰癖,肥健人,根汁尤良。
【核曰】萊菔,菘菜也,似蔓菁而稍大。舊說北種菘萊,初年半為蔓菁,二年菘種都絕,蔓菁南種亦然。蓋菘之不宜于北,猶橘之不逾于淮,今則南北俱有矣。《爾雅》云:苞突,蘆菔。孫炎注云:紫花菘也。南人呼秦菘,吳人呼楚菘,魯人呼菈,秦人呼溫菘。北人四呼之:春曰破地錐,夏曰夏里生,秋曰蘿卜,冬曰地酥。杜詩曰土酥,蒙古曰篤魯馬,《唐本》曰萊菔。萊菔者,麳麰之所服,此亦就文取義耳。今尊《唐本》為正。性喜燒土,隨地可植。夏末布種,秋末刈苗,冬末采根,春末抽薹。高五七尺,開紫碧色花。夏初結(jié)角子,如大麻實(shí),圓長不等,色黃而赤,遂可布種。葉大者如蔓菁,細(xì)者如花芥,表里有茸毛。根色有紅白,根形有大小長短、圓扁粗滑、上銳下尖、細(xì)腰巨腹、歧尾叉頭、有須無須之別。小者如拇指,大者滿一秤,重者十百斤。或因種變,或隨水土。大率沙壤者肥甘而脆,瘠地者堅苦而辣。可生可熟,可俎可醬,可敊可醋,可磄可臘,可飯可羹,菜蔬之最有益者。與地黃同食,令人發(fā)白。多啖動氣,姜能制之。伏硇砂、干鉛汞。
【參曰】遍歷四時,具備五氣,有松之操,有芥之烈。三焦咸輔,五液并行,氣中之用,血中之氣也。其根白,其味辛,其皮革,稟從革之金象,故力服麳麰。
前人只說得個有松之操,更參出個有芥之烈,何等親切。《唐本》只闡得個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更參出個三焦咸輔,五液并行,氣中之用,血中之氣,方才盡得個命名氣味,主治功能的大意。古人用汁,今人用實(shí),由此觀之,汁勝實(shí)矣。
蘿卜子 屬陽,體細(xì)而內(nèi)潤,色肉白皮黃,氣炒香,味甘辛,性溫而銳,能降,力下氣,性氣與味俱厚,入脾、胃二經(jīng)。
蘿卜子體細(xì)性銳,味辛能降,用之寬中滿,解郁痞,除喘嗽,祛風(fēng)痰,且氣香和脾,助胃化食,治老幼之佳珍也。
萊菔子、山楂均有良好的消食化積之功,主治食積證。但山楂長于消積化滯,主治肉食積滯;而萊菔子尤善消食行氣消脹,主治食積氣滯證。
萊菔子含萊菔素、芥子堿、脂肪油(油中含大量芥酸、亞油酸、亞麻酸)、β-谷甾醇、糖類及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等。萊菔子能增強(qiáng)離體兔回腸節(jié)律性收縮和抑制小鼠胃排空。還有祛痰、鎮(zhèn)咳、平喘、改善排尿功能及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等作用。
版本:v1.0
時間: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