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近中秋,但大多數地方受“秋老虎”高溫影響,讓人們置身于“秋的季節、夏的熱度”,有一個現象:有的人動不動就大汗淋漓,哪怕坐著也汗流浹背,頭頸部汗津津的,前胸后背濕漉漉的,這是正常的,還是不好的?
出汗,很多人用中醫理論理解是“排毒”,用現代醫學知識理解是“降溫”,認為汗多意味著身體代謝正常、排泄渠道通暢;也有人認為,出汗要分時機、分場合,如果動不動就出汗,半夜睡覺出汗,反而不是好事。中醫來分析一下。
“汗”是中醫研究比較久,分析比較透的人體健康問題之一,早期中醫著作《黃帝內經》162篇,專門論“汗”或涉及“汗”的,超過60篇。張仲景巨著《傷寒雜病論》,第一個方子就與“汗”有關,桂枝湯、麻黃湯至今仍是經典方劑。歷代中醫名家陳言、李東垣、葉天士、吳鞠通、張錫純等,都是辨汗、治汗的名醫。
中醫對“汗”有許多經典論述,如“陽加于陰為汗”、“汗為津液化生”、“汗為心之液”等,汗是心、肺和三焦的“信號燈”,氣血的“晴雨表”,疾病的“提示器”,治病“八法”之首就是“汗法”。
中醫認為,汗是津液的一種,乃陽氣蒸化津液而成,汗與血同源,關系是:心——血——津液——汗,有“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發于外者為汗”的說法,核心思想是:
屬陽的衛氣和屬陰的營血互動,當營血溫度上升,血熱傳遞至衛氣,衛氣帶走多余的熱能,人的汗液就從腠理出來,這種現象和現代研究的汗液冒出、神經反射動作機理是大體相同的。
但如果經常汗多,就是營血過熱時,衛氣卻虛了,無法帶走多余的熱量,反而被蒸發了過多衛氣,結果就汗如漿出,表現為大汗淋漓。
什么因素會引起氣虛?
一是脾肺的氣虛證,固攝無力,氣短乏力,動則汗出,或肌表毛孔開合失常,收斂失效,也會使汗出,多見于前胸后背出汗。
二是濕氣太重,濕氣生于脾,運轉于全身,會阻礙氣血通行,肌表的汗就受影響。濕氣多,意味著脾的升清運化弱,水濕逐漸滯留體內化熱,形成濕熱,迫使津液外泄,所以就表現為大汗淋漓,多見于頭頸部出汗。
三是體內有淤堵,淤堵如同身體局部塌方,阻礙氣血運行,在局部出現內里化熱,津液就近泄出,所以也會動不動汗出,但會伴有局部麻、痛、脹等問題。
只要衛氣虛,就會出現津液過度外泄問題。中醫認為病機集中在肺衛不固——氣虛型、心血不足——心悸型、陰虛火旺——手腳心熱型、營衛不和——感冒型、邪熱郁蒸——三焦濕熱型等,從而出現:
時間上,經常白天自汗,夜間盜汗。
部位上,頭頸汗、軀體汗、陰汗、手腳汗等。
性質上,冷汗熱汗、油汗淡汗、黃汗黑汗。
如果人在正常運動、持續勞作、高溫環境、吃肥甘辛辣、緊張惶恐時,大汗是正常的,但如果并非這些情形,經常反復大汗、多汗,會帶來4個不好的問題:
1、津液損耗過快,需及時補水,否則會出現小便不利、脫水乏力等表現,甚至中暑。
2、血氣運行受影響,大汗頻繁會傷血,多見于眩暈、麻木、疼痛、抽搐等問題。
3、陽氣隨汗液泄出,慢慢損失,逐漸陽氣不足,反過來影響汗液運行。
4、陰津隨汗出而散,汗的組成之一是屬陰的營血,陰津長期虧損,可見五心煩熱、腰膝無力、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
無論是津液、血氣、陽氣、陰津的損耗,歸根結底是體虛,容易讓邪氣趁虛而入,再加上本身就有脾虛、心氣虛、肺虛等問題,漸漸會出現一些疾病征兆,現代多見于:
1、血液循環系統疾病,突出表現是傷“心”,多見于冠心病、心梗、心衰等。
2、內分泌系統疾病,一般伴有潮熱盜汗,多見于甲亢、低血糖、嗜鉻細胞瘤等。
3、呼吸系統疾病,肺衛失固,氣虛會引起肺炎、久咳、哮喘等問題。
4、身體其他問題,免疫力下降易感冒,莫名腫痛,肝硬化,關節疼痛等。
所以,動不動就大汗淋漓,汗液經常在不需要、不合適的時機出現,就要引起注意,不僅是中醫不喜歡動不動就大汗淋漓,現代醫學也同樣警惕類似情況反復、頻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