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昭君出塞的故事已被大家口耳相傳,王昭君為了民族的團結、國家的安寧,犧牲自己、和親遠嫁,已成為神州大地家喻戶曉的人物。然而名傳史冊上真正和親出塞的第—位女子并不是王昭君,而是漢朝的劉細君,她出塞和番要比王昭君早72年。且因為她是皇室真正的金枝玉葉,后人稱她為“第一位名傳史冊的和親公主”。
劉細君是江都王劉建的女兒,漢武帝劉徹的侄孫女。因為她生于江都,史稱江都公主;又因遠嫁烏孫,被稱為烏孫公主。
元狩二年(前121),劉細君的父親劉建企圖謀反,然而并未成功,于是畏罪自縊,劉細君的母親以同謀罪被斬,當年由于劉細君尚小,漢武帝不忍殺害,劉細君因此躲過一劫,留居江都。
劉細君的出塞和親是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緊密相連的,漢代邊患嚴重,北方的匈奴是最大的敵人。西漢前期,北部邊疆經常受到匈奴的侵擾。當時漢朝處于建國之初,民生凋敝,政局不穩(wěn),為休養(yǎng)生息、積蓄力量,漢高祖劉邦采取和親政策。可是和親之后,匈奴依舊屢次背約,戰(zhàn)事依然不斷。到漢武帝時,漢朝國力口漸強盛,漢武帝為擺脫受制于匈奴的被動局面,決意用武,征戰(zhàn)連年,雙方互有損傷。漢朝對匈奴的戰(zhàn)爭,極大地削弱了匈奴的軍事、經濟實力,使匈奴從此遠遁漠北,但因它依然控制著西域諸國,還擁有一定的實力與漢抗衡,漢朝當時只有爭取到西域諸國的支持,才能從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脅。
當時的烏孫擁有騎兵18萬,日益強大,是西域諸國中的頭等強國,也成了漢武帝爭取的主要對象。大外交家張騫審時度勢,根據他出使西域的考察結果,及時向漢武帝提出了“結交烏孫”,與之和親的政策。劉細君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漢朝第一位遠嫁西域的公主。
元封(前110-前105年)年間,烏孫向漢朝廷獻上良馬千匹,作為漢家公主的聘禮。于是,一紙詔書改變了細君一生的命運。漢武帝封細君為江都公主,下嫁烏孫國王昆莫,年僅16歲的細君前往烏孫和親。
劉細君到烏孫不久,匈奴為了瓦解漢、烏聯(lián)盟也派遣宗室女至烏孫,成為昆莫左夫人。在這種復雜微妙的形勢面前,劉細君處變不驚,從容應對,憑借她的機敏、練達和真誠,逐步贏得昆莫的信賴和臣民的尊敬,使匈奴的陰謀未能得逞。
幾年以后,昆莫自覺年已老邁,考慮到未來王位的繼承以及與漢朝的友善關系,他按照烏孫的風俗,想要將劉細君下嫁給他的長孫和王位繼承人岑陬(官號)軍須靡。這個完全不合漢家傳統(tǒng)禮儀的決定,無疑使劉細君忐忑難決,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她上書漢武帝,向漢武帝說明這個情況,請示應如何處理。當時西漢正想聯(lián)結烏孫共同對付匈奴,漢武帝就命細君顧全大局:“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劉細君謹遵令諭,在昆莫死后,與軍須靡結為夫婦,生下一女,名叫少夫。
后元二年(前87年),劉細君因產后失調,加之心情抑郁、思鄉(xiāng)成疾,病逝烏孫。劉細君結束了人生之旅的最后途程,在烏孫瞑目長逝。
劉細君公主去世后,漢王朝立即把楚王之女解憂公主嫁給軍須靡,維持兩國的友好關系。通過和親,烏孫終于和漢朝結成了長期同盟。兩位公主獻出了自己寶貴的青春,為漢王朝的安邦睦鄰作出了貢獻。
在劉細君出嫁烏孫72年后,竟寧元年(前33年),漢元帝又以宮女王昭君賜嫁匈奴單于呼韓邪。就歷史事實而言,王昭君的出塞和親,完全是劉細君所從事事業(yè)的余波和遺響,因此,當人們在懷念王昭君的時候,絕不應忘記她的先行者劉細君的名字和功績。
劉細君的一生歷經浮沉,也飽嘗了人間的榮寵和酸楚。但不管在什么情況下,她心中所掛念的,只是祖國的利益和民族的團結,她為此終生奮斗,留下許多驕人的成就和業(yè)績,也留下她對祖國人民的一片赤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