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上搜索西蒙那波伏娃,會給出一連串的頭銜:二十世紀最有影響的女性之一,存在主義學者、文學家、哲學家等等。
但你以為就真的了解她嗎?
波伏娃是獨一無二的女人。不是幾個詞條就能解釋得了的。
歷史上,還從未有過哪位女性
能像她這樣在那么多的領域獲得赫然的座席
贏得震耳的名聲:
20世紀70年代女權運動創始人之一;
現代存在主義思潮的發起者之一;
龔古爾文學大獎獲得者;
圣西門式的傳記家;
讓-保羅·薩特的終身伴侶......
法國的兩屆總統密特朗和希拉克
都把她的才華和成就引為法蘭西的驕傲
波伏娃是自由的
她終身堅守自己信奉的價值觀
并選擇了為此而勇敢地承擔、承受自身的命運
這也許是我們今天重讀她的一個理由
她從小就拒絕父母對她事業和婚姻的安排,19歲時就發表了一項個人“獨立宣言”,宣稱“我絕不讓我的生命屈從于他人的意志”;
她只以旅館為棲身之地,因為她不要做家務,既不為別人做,也不為自己做;
她又是那么地嬌羞和純情,她會在給情人的信上,印幾百個紅唇印,并向他保證:“我會乖乖地聽話;我會洗碗、拖地;我會自己去買雞蛋和甜酒;如果沒有你的允許,我不會碰你的頭發、面頰和肩膀;我永遠不會做你不準我做的事情。”
波伏娃的《第二性》被認為是女權運動的圣經。
她在《第二性》中第一次引發人們去思考,整個社會是如何將女性“塑造”成依附男性的弱者。她甚至不惜將自己的經歷毫不掩飾地奉獻出來,為此遭致最惡毒的謾罵和攻擊。
盡管波伏娃對女性自由的追求成為一些人的攻擊目標,但她堅持認為,婦女真正的解放必須獲得自由選擇生育的權力,并向中性化過渡。
“女人不是生下來就是女人,是后來才變成女人。”
波伏娃在書中提出,女人作為妻子和母親的命運,是男性強安在她們頭上,用來限制她們的自由的。
這本書在當時被梵蒂岡列為禁書,連加繆都無法容忍此書,但女性主義者則奉為至寶。
波伏娃的文學成就同樣偉大,她寫過多部小說,如《女賓》、《他人的血》、《名士風流》等,而小說《達官貴人》獲得了法國最高文學獎---龔古爾文學獎。
從21 歲結識薩特到死后與其合葬一穴,波伏娃與薩特之間的故事成為法國存在主義思潮的絕佳配料。
雖然匈牙利作家阿瑟-凱斯特勒、美國作家納爾遜-阿爾格倫等名人都曾上過波伏娃的情人榜,但都只是一段插曲,波伏娃一生都與薩特維持著戀愛的契約關系。
他們并不同住,也允許對方有情人,唯一的條件是必須保持絕對的坦誠,要毫無保留地跟對方坦白發生過的所有細節,這一切在后人看來簡直就是“行為藝術”,人們堂而皇之地從他們的書信集中窺視那些風流韻事。
1986年,78歲的波伏娃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她戴著情人美國作家阿爾格倫送她的戒指,與薩特合葬在巴黎的蒙帕納斯公墓,也為這段持續了半個世紀的愛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終其一生,波伏娃肯定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女人,但她無疑是獨一無二的。
也許除了薩特,沒人真正懂得她的美。
正如她在回憶錄中寫道:回顧我的過去,還沒有一個人值得我羨慕。
西蒙娜?德?波伏娃原名珍?馬麗?柏特朗?波伏娃,1908年1月9日,她出生于一個富裕的家庭,從5歲起接受良好的傳統教育,并在學校中始終保持全班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她的父親經常對她說:“你有一個男人的頭腦。”
父親期望她考入享有最高聲譽的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晉升到高人一籌的法國精英階層,這種壓力讓她陷入一種矛盾和精神折磨之中――方面推動她時刻努力地進行思想創造;
另一方面,“女性”這個身份又讓她總是處于一個被區別對待的位置上。
這一切,在某種意義上使她時時懷抱強烈的創造奇跡的理想,為她與生俱來的原初才華增添了額外的神奇力量。
波伏娃從14歲那年就首次顯示獨立思考的精神,開始懷疑傳統的宗教信仰,她自行宣布不再信仰任何神,也不再推崇任何權威。
在波伏娃的《青年時代的筆記》中,她強調自己從懂事的時候起,就意識到必須靠自身的決定來做一個真正的自身。在《一位守規矩女孩的回憶錄》中,波伏娃更明確地表示:
“如果說過去我曾經希望自己成為女教師的話,那是因為我當時幻想讓我自己真正完成我自身的事業和我自身的生活目標;而現在,我認為文學使我有可能實現我的這個愿望。文學給我保證了一種能夠補償已經失去的永恒的不朽性。從此,再也不存在能夠使我愛戴的神……”
才華橫溢的波伏娃在15歲時就以優異成績獲得法國高中畢業的“業士”文憑,并同時取得文學、古希臘文、古拉丁語、哲學和數學等多學科的“高等學校考取資格”。當她17歲的時,她已經決定終生獻身于哲學研究,當年,她同時考取巴黎大學哲學系和天主教圣瑪麗學院文學系。
從19歲起,波伏娃就開始投入了寫作和哲學研究,并在后來寫出了《第二性》這樣一部女性主義的偉大著作。
遺憾的是,她在生前從未被承認是哲學家,因為她那部在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過于超前,只能被誤解而不能被接受。
終于,在她逝世的多年之后,她才被重新定位,她也被從薩特的陰影中拉出來。
波伏娃曾經說過:“作為愛和被愛的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的主體。”
而她在與薩特之間那段特立獨行的愛情里,也是這樣做的――波伏娃并不計較薩特忠誠卻不專一的態度,她自己也游走在兩性之間。
在沒有婚姻的約束下,波伏娃與薩特上演了一段長達51年的愛情游戲。
1929年是波伏娃生命的轉折點,這一年夏天,在巴黎大學積極準備考取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的時候,她與薩特的奇遇,扭轉了她的生活方向。
波伏娃在《一位守規矩的女孩的回憶錄》中寫道:“當我在8月初離開他的時候,我已經意識到,他從此將永遠不會從我的生命中走脫出去。”
1929年暑假,考試結束后,薩特預感到不久后就要服兵役,兩人面臨著分離。而伏波娃下定決心要與薩特在一起,于是她向薩特坦誠了自己與表哥的一段不倫之戀,并表示自己將與表哥徹底斷絕來往,與薩特結下終身之盟。
薩特與波伏娃像所有熱戀中的人一樣,狂熱而執著。眼看著薩特應征入伍的通知單所規定的報到日期逼近,波伏娃更是寸步不離薩特。她寫道:“我們在早晨會面,我們直到很晚才分手。我們穿過巴黎不停地散步,一直繼續我們的談話――談到我們的事,我們的關系,我們的生活,和我們即將寫的書……”
有一天,薩特迫不及待地向波伏娃提出了一個別具一格的“愛情盟約”:兩個人保持最親近的關系,“永遠做到無話不談,坦誠相見,雙方中的任何一方不僅不得欺騙對方,而且要不加掩飾地說出一切。”
這個“盟約”,實際上是薩特與波伏娃兩人之間處理愛情和兩性關系的特殊的游戲規則。
這個盟約在戀人之間聽起來似乎完全不可思議,“我們兩人的愛情高于一切,可是這一段愛情卻不能阻止我們分別去開啟別的感情。”可是他們兩人卻都守住了這條盟約,并在這條盟約下廝守了51年。
或許讓他們相守一生的重要條件便是盟約中的一句:“雙方都不應該說謊,永遠摯愛對方。”
薩特從一開始就對波伏娃聲明,一方面要同她保持別的女人所不能代替的最親近的、永不結婚的愛情關系,另一方面又要波伏娃別干預他同別的女人的事情,要相信他即使在同別的女人在一起的時候也仍然愛波伏娃。薩特曾經在他的筆記本上寫道:“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愛和被愛;最使我著迷的事情,就是引誘的活動。”
至于波伏娃,他對薩特的性格是很清楚的。她說:“薩特不愿履行一夫一妻制的職責,他喜歡與女人們在一起,他認為這些女人與男人相比不那么狡猾。在我們之間,存在著必要的愛情;但同時我們也認識到,需要偶然的愛情。”
其實波伏娃和薩特一樣,在薩特之外,同時維持著奇特的“雙性戀”。一方面她沉醉于與其他男性的交往之中,另一方面她又有自己的“女情人”,并且與她的女情人們享受著特殊的感情與感覺。然而她一生中最摯愛的仍然是薩特,他們之間不僅僅是愛情,更是彼此精神的依靠。她曾在《別了,薩特》中對薩特說:“這是我的第一本,無疑也是唯――本在付梓之前你沒有讀過的書。”
她與薩特之間,彼此照亮了對方的生活,當一方熄滅時,另一方也在一瞬間黯淡。
波伏娃是女性獨立自主的先鋒代表式人物,她追求獨立而自由的生活,她認為活著,就應該享受生命所賜予的一切。就像她自己所說的一樣:“我想要的是生活的一切。”
她所追求的愛情從來不受制于任何條件,包括性別和世俗。
1931年,波伏娃到馬賽教書,薩特則到勒哈佛爾任教。這期間,一個名叫奧爾嘉的女子走進了他們的生活,這段三角關系雖然很短暫,但波伏娃因此寫了《不速之客》。甚至在波伏娃和薩特合葬時,仍然戴著一枚其他異性送的戒指。
直至波伏娃已經年逾五旬,特立獨行的生活作風依舊沒有改變。1952年夏,波伏娃到美國出差,住在她的美國作家情人內爾森?阿爾格倫家里。
在那里,她留下了一張震驚世界的照片。
今年已經87歲高齡的照片拍攝者阿特?謝仍然記得當時的細節,他說:“波伏娃正在浴室更衣沐浴,卻讓房門大開,我偷偷摸出了相機,聽見我按快門,她轉過身來,笑嗔道:‘壞男孩!’她沒有生氣,她和內爾森一樣十分開放。”這張照片被永遠地留了下來――照片上,這位20世紀法蘭西的文化偶像全裸背對著鏡頭,在浴室鏡前自顧倩影。
這張照片在她去世后才被公開,當時在法國引起軒然大波。
然而,波伏娃卻一直都在那里,任憑人們討論著她。她可以對著偷拍她裸體的攝影師溫柔地笑,她從不在乎這些世俗的條款。
可以想象,即使這張照片在她在世時被公開,她也只會淡淡一笑。她眼中有愛,她自得其樂。
波伏娃最大的榜樣作用就是:
貴在堅持,堅持自己選擇并堅持自己作出的每一個選擇。
“宇宙可以將我碾碎,但它渾然不知。我于它的勝利是無限的,因為我有思想,因為我有意志。”
一切都由我們自己掌控,每個時刻都具有決定意味,而這也恰恰體現了自由。
決定權掌握在個人手中,正如大海表面的波濤,時而遮蓋、時而顯露出海底深處的運動。但是在席卷我的波濤中,我的運動只屬于我;
在這短暫的斗爭中,即使我被打倒,也不能不說勝利是完全屬于我的,而不屬于無意識的外在力量。
波伏娃生前曾說過:我的生命將在墳墓外延伸。
毫無疑問,她做到了:巴黎塞納河上的第37座橋以她的名字命名。
著作《第二性》已經被翻譯成50多種語言,成為了女性的圣經,也是女性主義運動的教母。
1.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變成的,因為改變而軟弱,因為改變而強大。
2.男人要求女人奉獻一切,當女人照此貢獻一切并一生時,男人又會為不堪重荷而痛苦。
3.服飾對許多女人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們可以使女人憑借幻覺,同時重塑外部世界和她們的內在自我。
4.如果你活得足夠長,你就會發現每個勝利都將變成失敗。
5.需要很多力量,很多傲氣,或者很多愛,才能相信人的行動是有價值的,相信生命勝過死亡。
6.成人是什么,一個被年齡吹漲的孩子。
7.男子間的友誼,是建立在個人的觀點和興趣上;女子間的交往,則是由于她們處于共同命運。
8.男人的極大幸運在于,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于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9.幾乎所有的女人都夢想過“偉大的愛情”: 她們經歷過愛情替代品,她們靠近過這種愛情,它以未完成的、危險的、可笑的、不完美的、虛假的面目造訪過她們,但很少有人把自己的生存真正奉獻給它。
10.大自然永遠不會向我們泄露自己的秘密,因為它沒有秘密;我們自己虛構了一些問題,然后又炮制了一些答案;我們在曲頸瓶底發現的只是我們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歷經幾個世紀,變得繁瑣復雜,形成日益龐大精微的系統,然而它們永遠沒法使我超越自己的想法。我把眼睛貼在顯微鏡上,在我眼前出現的、在我腦海閃過的總是此物,決不是他物,我也成不了另一個。
11.滯留在無聊中,這只是不死,這不是活著。
12.我始終將自己失敗藏匿心底,失敗只不過是一次未成功而已,它并不會阻擋你的前進道路。
13.您到這個世界才不久,過不了幾年又要離開的,怎么居然以為在這里找到了歸宿?
14.壓在婚姻之上的詛咒是,兩個人往往在他們的軟弱中,而不是在他們的力量中結合,每個人都要求對方,而不是在給予中獲得快樂。
15.我渴望能見你一面,但我清楚的知道,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見面才有意義。
16.一根草,只是一根草。每個人都以為與眾不同,每個人都自憐自愛。大家都錯了,她也和其他人一樣錯了。
17.有一種相當常見的、對孩子不利的態度,就是受虐般的奉獻;母親將自己的痛苦變成她虐待人所運用的武器;她的忍讓表現使孩子產生了犯罪感,這種感覺往往一輩子都將壓在孩子身上,令他顯得像個罪犯。
18.只有當女人認為自己有不結婚的自由,才會是真正的自由。
19.獨立的女人今日在對職業的興趣和對性生活的操心之間抉擇,她很難找到平衡,如果她要實現平衡,代價是做出讓步、犧牲、使出雜技的功夫,這就要求她處于持續的緊張狀態。
20.事物只有在可以測知,可以觸及時才對我們是存在的,順從地處于空間與時間之中,與其他事物并列在一起;即使我們登上月球,鉆入海底,我們還是一些擺脫不了人類世界的人。至于我們五官難以捉摸的神秘現實:力、星球、分子、波,這是一大片空白——我們由于無知而留下,又欲用語言去遮遮蓋蓋的一大片空白。
21.一切人與人的關系都帶來沖突,凡是愛都帶來嫉妒。
22.厭倦了貞潔又郁悶的日子,又沒有勇氣過墮落的生活。
23.大部分人通過他們的婚姻只考慮到生育和孩子的歸屬;但無論生育、財產還是孩子都不構成幸福。
24.真正的愛情應該建立在兩個自由的人互相承認的基礎上;一對情侶的每一方會互相感受到既是自我,又是對方;每一方都不會放棄超越性,也不會傷害自身;兩者將一起揭示世界的價值和目的。對這一方和那一方來說,愛情將通過奉獻自身展示自己和豐富世界。
25.我絕不讓我的生命屈從于他人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