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長虹電視可以說是每個人家中的標配,令國人驕傲的國產電視品牌,但是近年來,長虹電視的市場份額急劇下降,業績表現不佳,已經被擠出一線陣營,排在海信、創維、TCL之后,跌落到第二陣營。
曾令國人驕傲的國產電視品牌
作為早已自負盈虧的國有企業,長虹2015年最新財報顯示虧損19.7億元。格力電視董事長在曾經的演講中,吐槽長虹電視不知創新,只知賣紙盒,那么長虹電視在多年的發展中有哪些嚴重失誤,讓董小姐一語成讖的呢?
董小姐一語成讖
說到長虹電視的衰退就不可不提以下幾次影響深遠的戰略失敗。
盲目擴張,企圖壟斷彩電市場
當年,長虹可以說已將大屏幕顯像管彩電做到了極致,隨之而來的便是野心膨脹、盲目擴張。當時長虹為了企圖獨霸市場,開始大量吸納顯像管,高峰時吸納了全國80%的貨量,因為顯像管是電視的核心零部件,占到總成本的70%左右,可以說得顯像管者得天下。
天上彩虹,人間長虹
然而,這次的瘋狂擴張并沒有讓長虹得到彩電的天下,由于沒有深刻認識到當時的市場容量,銷售明顯難達預期,顯像管和新彩電成為長虹急需解決的兩座大山。
美國APEX公司的巨額貨款無法收回
為了自救,長虹與美國APEX公司簽訂協議,將長虹產品貼上APEX的牌子打入美國市場。沒想到此次的戰略合作卻是一次飲鴆止渴。一車車的彩電運出去,卻并未給長虹換回大把的美元。
位于美國洛杉磯東郊安大略鎮的APEX公司總部
長虹2004年年報披露,因經營不善等原因,APEX拖欠4.63億美元,這筆壞賬僅能收回1.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2.4億元)。長虹在2004年虧損36.81億元,產生了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
2004年,倪潤峰卸任長虹董事長,由趙勇接替。長虹留給這個繼任者的只有虧損的彩電業務,和同樣奄奄一息的空調、電池等業務。
倪潤峰卸任長虹董事長
這個時候,國內彩電企業正處在由顯像管(CRT)向等離子、液晶電視升級的十字路口。而這次十字路口的抉擇,又讓長虹逐步走向了深淵。
押注方向嚴重失誤,錯誤收購離子公司
2006年,趙勇在四川省“工業強省會議”上正式宣布,確定長虹投資方向為等離子屏。同年,長虹豪擲20億美元,將韓國歐麗安等離子公司收入囊中,隨后投資7.2億元,成立四川虹歐顯示器件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等離子面板。資料顯示,四川長虹于2007年啟動虹歐公司PDP項目一期工程,規劃總投資6.75億美元。
實際已經逐步走向衰敗的等離子顯示屏
長虹斗志滿滿,渴望這一次豪賭可以讓長虹重塑昔日榮耀。趙勇猜想,如果長虹可以掌控等離子上游技術,其它企業的等離子電視業務就只能受控于長虹,長虹可以重新獨占鰲頭。不幸的是,事實證明這又是一次“錯誤的決策”。
早期時,等離子電視不能做小尺寸,而是在大屏幕有優勢;液晶則正好相反。在平板電視導入時期,價格高昂,尺寸的導入也是從小到大,這為液晶電視的前期成長提供了土壤,市場最終選擇了液晶屏。當時,索尼、東芝等大企業相繼放棄等離子業務。液晶屏已經涌進市場
截至2013年底,長虹對虹歐的投資達到17.2億元,換回的結果卻是年年虧損。2014年11月,長虹公告稱,擬以6420萬元的價格出售連年虧損的虹歐公司61.48%股權。
長虹電視工廠
至此,長虹的等離子復興之路徹底封閉。截至拋售前,長虹已經投資40多億元在等離子項目上。這兩次戰略失誤帶給長虹的代價是慘烈的。2015年,長虹虧損19.7億元。同時,它的對手康佳、海信、TCL等國產品牌已經快速地成長起來了。
大王旗易換,生死關難難闖。目前在國內彩電市場份額中,長虹已經被擠出一線陣營,排在海信、創維、TCL之后,跌落到第二陣營。近年來,智能家電成為傳統家電企業及互聯網公司共同追逐的熱點,黑電、白電都集體步入智能化創新節奏。在智能家居發展浪潮中,長虹能否打通智能化創新的“任督”二脈,回到曾經的家電王座上,則需要時間來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