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國務院決定在6所部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以來,這項改革已經走過了10年。10年來,從提升師范教育質量、培養適合基礎教育發展的人才出發,一些省屬師范院校也陸續開始免費師范教育的改革嘗試,取得顯著成效。
2017年,教育部將啟動實施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加大對師范院校支持力度。而進一步辦好免費師范教育,無疑是題中應有之義。
為呈現各師范院校的相關改革經驗,共同探討免費師范教育,特開設“關注免費師范教育”專題,本期報道山東省齊魯師范學院的改革經驗。
^^^^^^^^^^^^^^^^^^^^^^^^^^^^^^^^^^^^^^^^^
2016年,山東省實施省屬高校免費師范生培養計劃。齊魯師范學院作為承擔此項改革任務的9所高校之一,在省教育廳的領導下,經過學院上下精心設計和安排,圓滿完成了2016年免費師范生的招生任務,實際招錄免費師范生197人,生源質量顯著改善,有25人的錄取分數超過一本線,招生平均分數也遠超二本線。
為做好免費師范生的培養工作,學院多次召開專題研討會,更新教師教育觀念,改革傳統師范教育模式,從師資配備、課程設置、教育實踐安排等各個環節精心設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免費師范生培養模式。
雄厚師資保障下的創新教學方式
從接到這一改革任務開始,學院領導就高度重視,把落實免費師范生人才培養作為重點工作,于2016年7月組建專門小組,聘請校外專家召開了培養方案論證會,并經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審議通過了免費師范生人才培養方案。
2016年8月,學院召開教師教育專題會議,就加強免費師范生人才培養工作進行深入研討,會議形成共識:第一批免費師范生培養質量直接影響學院聲譽,應集中力量,整合資源,保障免費師范生培養的教學質量。
為此,學院就免費師范生培養的教師隊伍配備及工作支持出臺指導意見,要求具體負責此項改革的教師教育學院安排最好的師資承擔免費師范生教學任務。所有授課教師要求是副教授以上或者承擔講師工作3年以上并講授過本門或相近課程,結合期中教學檢查,對學生反映教學效果不佳的任課教師予以更換,本年度考核不能評為優秀;根據免費師范生專業設置,承擔教學任務的相關學院(文學院、數學學院、外國語學院等)分別確定兩名符合授課教師資質的教師專門承擔免費師范生的學科課程,負責人才培養方案中本學科課程建設。
在此基礎上,學院經過多次研討,確定了全新的免費師范生課程教學模式,其中包括:教育教學理論課程兩名教師聯上,集體備課,實施“理論課+討論課”方式,理論課授課教師同時擔任討論課輔導教師;教師技能課(如“三字一畫”)考核采取人人過關制;為免費師范生開設校本課程,豐富第二課堂,全校范圍內為免費師范生征集公共選修課,加強德育、美育和體育以及藝術修養;教師教育學院成立教材審定委員會,為免費師范生配備最新的規劃教材;學院開發的“互聯網+教師專業發展”遠程研修課程優先向免費師范生定制開放,等等。
注重實踐教學是免費師范生培養與傳統師范教育的一大區別。學院決定,免費師范生除在第七、第八學期進行教育實習和教育研究之外,第一至第六學期每學期見習一周,主要到齊魯名師所在學校或者請名師來學院的附屬學校上課,組織免費師范生見習。學院還探索與首都師范大學合作,將“教師實踐社區”(COP)和基于大數據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引入免費師范生培養,聯合實習支教對口地市(泰安、濱州、威海、萊蕪、菏澤、聊城)和頂崗實習地市(新泰),建立免費師范生基于教師實踐社區模式的實踐教學體系。
適合小學教育的全科培養模式
根據省教育廳的整體安排,齊魯師范學院承擔小學教育階段免費師范生培養。怎樣培養面向未來、適合小學教育發展的優秀師資?學院明確了“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的新型人才培養理念,制定了適應全科小學教師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的人文修養和科學素養,扎實的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基礎,較強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反思能力和終身學習意識,能夠勝任小學語文、小學數學、小學英語等學科的教學和教育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教育研究能力的教師。
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明確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定位。我們認為,“全科型”教師的特點是融會貫通各學科的知識體系,小學全科教師應具有“知識博、基礎實、素質高、能力強、適應廣”等學科教師特征。同時,小學全科教師并非我們通常所說的什么都懂、什么都會的教師,也不是所有學科要均衡發展的教師,而是在專業發展過程中,能夠掌握精通與廣博二者之間張力的教師。全科之“全”,不僅要體現在知識面的廣博上,而且要體現在小學教育的直觀性、實施過程及方式的可操作性,為未來培養、評價學生打好基礎。
基于這樣的理念認識,我們認為,小學教師最重要的核心素養是在一定寬度的知識積累基礎上形成相關的“綜合能力”,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上要重視小學教師通識能力的養成。
為此,學院制定的免費師范生培養方案包括三個模塊:一是通識教育課程(通識必修課程、通識選修課程);二是專業教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三是實踐培育課程(含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在總體思路上,小學全科教師的課程體系建構以全科為聚焦點,注重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培養學生的通識能力、學科能力和專業能力,尤為注重實踐環節,凸顯小學教師教學技能訓練的特色。
免費師范生是對農村小學的定向培養,一個現實需求是應通過專業導論課激發師范生的從教愿望,培養他們作為“教育者”特有的心性、品質和行為,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心理素質和職業情感。
因為學生畢業后直接就業,我們對教育理論知識的設計是夯實基礎,強調教師專業發展。在專業基礎課程方面開設教育概論、普通心理學、中外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等,課時夠用即可;教師教育核心課程凸顯教師職業的專業性和獨特性,要求學生掌握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以及教育發展規律,開設了兒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學校德育等。特別是在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增加了“教育寫作”課,培養學生寫教育札記、教育隨筆的習慣,培養教學實踐中的行動研究能力和專業發展能力。
另外,為避免“萬金油”式的“全科教師”培養誤區,專業方向課程設置以小學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要學科知識體系、基本思想與方法為主,同時借鑒中師培養模式,強調學生全面發展,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書法基礎、音樂、繪畫和藝術欣賞能力。
在專業選修課設置上,注重拓展學生發展視野,開設了基礎教育改革專題、中西方哲學概論、美學通論、科學史等,注重培養學生廣博深厚的文化知識、審美素養、人文情懷和科學的思維方式,使學生具有寬廣的理論視野和成長思維。
突出實踐的小學教師勝任力培養
在免費師范生培養方案設置上,我們尤為注重“實踐特色”。齊魯師范學院小學教育專業2011年被遴選為“山東省特色專業”,又經過近年來的持續探索,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綜合培養、突出專長、強調能力、全程實踐”一體化教師培養新模式。
具體來說,“綜合培養”是指重新構建涵蓋通識、學科專業、教師教育、教育實踐的一體化課程體系,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突出專長”是指在綜合培養的基礎上,讓每個學生確定一至兩門學科作為個人發展專長,為將來在小學勝任某學科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實踐特色”,主要體現在“強調能力”“全程實踐”兩個方面。
一方面,本科層次小學教師的培養注重基于教育現場的教育研究能力形成,要求學生在四年學習中要有參與課題研究的“科研實踐”經歷,促進學生向“研究型”“反思型”卓越教師方向發展。同時改革理論課教學方式,加大學生參與度,讓學生養成寫教育札記的習慣,每學年要交一篇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必須基于實踐,力求解決小學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一個現實問題。
另一方面,學生參與四年不間斷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教學技能訓練貫穿本科教育全過程。具體體現為“六個維度”的實踐課程建構,即把教師技能訓練、微格教學、教育見習與實習、社會實踐、綜合科研訓練和基礎教育改革網絡資源任選課程等六個維度結合起來,真正實現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的有效銜接,切實把學生的教師角色認知與情感體驗落到實處,以使學生畢業即能勝任小學教師工作。
(作者單位系齊魯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