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飛冰箱破產招募重整投資人:企業停產,員工待崗

作者 :崔浩
1月3日,河南省新鄉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新鄉中院”)在其網站發布“河南新飛制冷器具有限公司管理人關于招募重整投資人的公告”,公開招募河南新飛電器有限公司、河南新飛家電有限公司及河南新飛制冷器具有限公司(以下合稱“新飛公司”)重整投資人,截止報名時間為2018年1月7日(含當日)。
此前,新飛公司迫于資金鏈壓力而停產,于2017年10月向新鄉中院提出了重整申請,并于2017年11月9日正式進入重整程序,由新鄉中院指定的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作為管理人。
公司已停產2月,員工待崗
搜狐財經第一時間采訪了新飛公司管理人陳宗宇,據其介紹,新飛公司已經于2017年10月30日進行了停產,員工目前處于待崗狀態,公司按照相關制度正常支付員工工資。
“很多人都對新飛公司感興趣,畢竟是老牌企業。” 陳宗宇告訴搜狐財經,目前已有多人表示出對新飛公司的投資興趣,但具體人數還不方便透露。
公告顯示,此次招募重整投資人的目的在于將新投資人管理、資金等方面的優勢與新飛的品牌、產線和市場進行整合,幫助新飛公司實現再次振興。

(公告截圖)
有意參與新飛公司重整的投資人需要向新飛公司管理人提交重整投資意向書,包括投資人基本情況介紹及相關證明;投資人資金實力和融資能力證明;投資人參與重整的初步計劃及過渡期恢復生產計劃。
意向重整投資人提交報名材料后,管理人將對材料進行審核,并將擇期召開新飛公司重整投資說明會,向已報名的重整投資人介紹說明新飛公司有關情況、盡職調查時間安排、對重整投資方案的具體要求、后續評審安排等事項。
六年虧損近25億元
從往昔一家國內冰箱制造巨頭淪落到如今的停產,三十幾年來,新飛在河南新鄉這個地方經歷了發展的大起大落。
1983年,作為新飛公司前身的新鄉市無線電設備廠還是一家小型地方軍工企業,全場虧損達70余萬元。企業領導紛紛離職,時任無線電設備廠副廠長的劉炳銀接手該廠,擔任廠長。
劉炳銀帶領企業依靠組裝“黑白電視機”和“收錄兩用機”實現了盈利。此后,劉炳銀抓住電冰箱熱銷的機遇,轉做電冰箱生產。1984年,新鄉市電冰箱廠開始動工,新飛由此誕生。
新飛在劉炳銀的帶領下,嚴把冰箱質量大關,曾一度進入中國最有價值品牌前十。
1991年12月18日,河南新飛電器集團成立,三年后,河南新飛電器集團改制為河南新飛電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員工內部持股17.04%,國有資產股權比例占82.98%。

(新飛電器成立時的情景。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在這三年間,新飛實現了年40%的高速增長,但這一切隨著新加坡豐隆集團入股新飛而發生逆轉。
1994年8月2日,河南新飛電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新加坡豐隆電器私人有限公司、新加坡豫新電器有限公司合資成立河南新飛電器有限公司,三方持股分別為49%、45%和6%。

(豐隆集團官網截圖)
這意味著,新加坡豐隆電器和豫新電器的持股比例達到51%,可以對新飛電器進行控股。
此后,新飛雖然經歷了一段輝煌的發展時期,銷售量在1996年達到120萬臺,但對于只發展冰箱業務的新飛來說,錯失了多元化的機會,兩次進軍空調業的提議均遭到新加坡董事會的否決,被競爭對手遠遠甩在身后。
2001年2月,豐隆股份收購豫新電器的6%的股權,這樣一來,豐隆對新飛電器的持股比例增加至51%,新加坡方面獲得控股權。但此時中方依然擁有經營管理權。
之后的兩年內,新飛再次實現突破,2004年冰箱銷量達到210萬臺,同比增長21%。
這一輝煌并沒有持續多久。2005年9月,河南新鄉當地政府以5.1億元的價格將新飛39%的股權賣給豐隆股份,導致豐隆對新飛的持股比達到90%,新加坡方面完全獲得新飛電器的經營管理權。
大批新加坡管理人員來到新飛,徹底改變了新飛以往的管理模式。由于文化和管理風格的差異,新飛內部矛盾不斷,新飛的業績也出現明顯下滑。
到了2011年,新飛開始出現虧損。據澎湃新聞獲取的新飛財務數據顯示,在2011年到2016年這六年期間,新飛的虧損金額達到5.07億元新幣,折合人民幣24.83億元。此外,新飛債務中有銀行欠款4億元,供應商欠款7億元,股東貸款11.5億元,合計約22.5億元。
2013年中債資信出具的一份評估報告認為,股權變更后,新飛的外資投資方缺乏相關行業管理經驗,中資人員話語權不足,當地政府介入企業管理,市場競爭力弱化,市場份額持續下滑,逐步喪失了國內冰箱業優勢企業地位,被昔日競爭對手大幅超越,公司經營出現虧損,核心管理團隊也逐漸流失。
在這種情況下,新飛電器分別于2012年和2013年兩度陷入停產風波。2017年10月,不堪重負下的新飛已經負債超過22億元,向新鄉中院提出了停產重整申請。